第175章 終結篇之二(1 / 3)

他頭腦聰明,對男女情愛之事開竅極早,舉國紅顏無數,但直到而立之年都未曾婚娶。這一年他突然無聲無息地回到姑蘇,滿臉愁容。這一下公孫舜與任朝陶都以為他終於轉了性子,要安定下來,卻不料他隻是靜靜地在家中待了兩日,便又沒了身影。

沒過多久,便傳出了令夫婦二人咋舌的傳聞。

著名的大浪子公孫念鄉,和一位清秀年輕人一道私奔出海了。

據傳聞,那位清秀年輕人是步相府上的教書先生,剛剛及冠,十分仰慕公孫二公子的才學武功。二人時常在國都攜手同遊,皆是長身玉立,甚是引人注目。

是以全天下的二公子紅顏們都仿佛一日之間天崩地裂,倒是許多清秀小哥們又開始動了心思。可惜,這一次之後,公孫念鄉一生都未再有過所謂各種顏色的知己。

他與這位年輕人伴隨著彼此度過了數十年歲月,與他爹娘一般,當真是做到了“一生一世一雙人”。

在任朝陶與公孫舜的諸多兒女中,公孫念鄉最為傳奇,也最為二人頭痛。相反,三子公孫佛往卻是與公孫念鄉全然不同的性子。

公孫拂往少年老成,年僅十七歲便中了科舉,入朝為官。之後他便請求爹娘去為他求了步伯伯家同樣行三的女兒為妻。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公孫拂往活出了他所在年代官宦子弟的榜樣形象。但他家背景複雜,三教九流,海納百川,既有繼承父業,震撼武林的長兄,亦有在浮世之間沉浮放浪,為所有寫作傳奇故事文人所讚歎的次兄,相反他這個最正常不過的三子,卻顯得平白無奇了。

好在爹娘雖然自己選擇隱居世外,卻並不幹涉子女的生活,他既願意入仕,他們便動用了全部的人脈去培養他。

隻有一次,他聽得母親對他說:“期遠,娘之所以那樣縱著你二哥,是因為他本就是那樣的性格,而且,他再如何胡鬧,心底總有一杆秤。況且,看著他去做他自己真心喜愛之事,娘其實甚是欣慰。”

“娘希望你也能夠去做你真正喜歡的事。”

他們三兄弟的名字,仔細琢磨起來,其實甚是有趣。大哥是為了紀念對與賢表舅的長久之思,因此名與賢,字久思。二哥則是自小便被瞧出了不安分的端倪,因此爹娘希望他能夠思念家鄉,安守故土,故而名念鄉,字安守。偏生事與願違,實在好笑。

至於他自己,則是因著出生在他娘退位禪讓之後,希望拂去往事,期待更遠的將來。是以名拂往,字期遠。

期待更遠的將來麼?公孫拂往不由苦笑。

這名字符合母親不羈灑脫的個性,卻並不適合他。他更期待腳踩在實處的現在,而不是什麼將來。

“娘,兒子如今做的,就是我真正喜歡的事。”

為官入仕,為萬世開太平。

這也是當年母親初為女帝時所想要做的事罷,可惜時間過去太久,她自己或許都忘了。

公孫拂往看的很清楚,他們三兄弟,其實就是母親的這一生。

少女時無拘無束,善良單純的洛偃公主,恣意灑脫,就如今日的大哥一般,逍遙江湖,自在愜意。後來一朝登基,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國家的女皇,就如今日的自己一般,嚴謹自持,步步小心,將天下百姓置於首位,甚至忽略了其他情分。之後退位隱居,與父親琴瑟和鳴,一生相攜,便是今日的二哥,真正地全然不顧天下人如何評價定奪,隻知人生苦短,定要做想做之事,與想相伴之人舒心快樂一世。

如母親這般怪異的人,幸而是遇見了父親。

公孫拂往想著,不由輕笑了一聲。放眼天下,怕是真的找不出一個除了他父親之外,還能受得了他母親的人。

這便是愛罷。

但其實,愛他母親的人似乎有許多。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那位扁家叔叔了。

那位扁家叔叔做了許多年的洛陽禦林軍總督,和母親一起上過數次戰場,後來母親退位禪讓之後,他原本也要隨之辭職,卻被步伯伯阻了去。他那時已經因著在承聖八年的“逐番之戰”中護駕有功進了兵部,若是繼續努力,將會有大好的前程等著他,怎能說走就走。

“更何況,她是同君兄一起走的,你也跟著離朝,算什麼理。”

於是那位扁家叔叔便留了下來,至此官運亨通,到了如今,已坐到了兵部尚書的位置。

人人都知道,承聖八年扁尚書的那次“護駕有功”,險些要了他自己的性命。好在老天垂憐,讓他昏迷了三天三夜後,終於又活了過來。

“幸好他活下來了,若非如此,你該一輩子記得他罷。”父親時常這般苦笑著提起扁家叔叔對母親的恩情,母親卻隻是笑而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