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內(1 / 3)

第一卷 12月26日 第一章 國內

毛澤東誕生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於湖南省湘潭縣韶山衝一個富農家庭。

毛澤東,字潤之,別號二十八畫生、子任。少時就讀於本地私塾,後在湘鄉縣東山高等小學堂、長沙市湘鄉駐省中學讀書。辛亥革命時在湖南新軍裏當兵。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求學。

1918年4月與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接觸並傳播馬克思主義。同年8月到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1919年回湖南創辦《湘江評論》。1920年發起組織文化書社和俄羅斯研究會,同年與何叔衡等組織湖南社會主義青年團和湖南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1923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成員,任中央局秘書。1924年初同李大釗等參與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工作和製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曾往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1926年主持廣州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同年11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1927年到武漢任全國農民協會總幹事,主持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

1927年8月7日出席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中央緊急會議,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到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並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與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同年6月當選為"六大"中共中央委員。1930年8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總政治委員。1931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1933年1月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率領紅軍粉碎了敵人的三次圍剿,由於受到王明集團的排擠,逐漸失去了軍事指揮權。

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軍事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軍事路線。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後行軍途中成立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1935年10月率紅一方麵軍到達陝北。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達成第二次合作,建立了統一戰線,指揮八路軍、新四軍積極開辟敵後根據地,開展遊擊戰,1943年3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抗戰勝利後,1945年8月28日與周恩來等赴重慶與國民黨當局談判,簽訂《雙十協定》。

1946年夏,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麵進攻和重點進攻。1948年秋至1949年,同周恩來等指揮人民解放軍取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渡江作戰的勝利。

1949年9月21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莊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並主持製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主持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至1952年領導全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發動群眾完成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運動,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並主持製定過渡時期總路線。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由他主持製定的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並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6年與蘇共展開公開論戰,中蘇關係逐漸惡化。在農村合作化運動和大躍進中,采取了冒進政策,對中國經濟破壞嚴重,導致1960-1962年三年連續歉收,史稱"三年自然災害"。

1966年發動了曆時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推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策,忽視經濟建設,導致中國國力嚴重衰退。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1981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指出:毛澤東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

毛澤東書法自成一格,在詩詞寫作上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時又是個政論文多產作家。主要著作編為《毛澤東選集》等。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的前身為1898年清政府創辦的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名北京大學。蔡元培上任以後,在第一次發表的演說中提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他主張:"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生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他強調:"人生之目的為盡義務而來",學法科不是為求個人做官,學商科不是為求個人發財。求學是為了"有貢獻於社會"。他宣布北大辦學方針是:"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他任職期間,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專製和禮教;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他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由於他的努力,北大養成民主的風氣和學術自由的風氣,從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堡壘和學生運動的搖籃。

茅盾完成長篇小說《子夜》

1932年12月,茅盾完成長篇小說《子夜》。小說以1930年5月至7月的上海為背景,描寫紡織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用盡心計,吞噬大批中小企業,以圖擺脫帝國主義資本的控製,建造自己的實業"王國"。但軍閥混戰,產品銷路斷絕,苦心經營的"益中信托公司"也無力扭轉這種局麵,最後,終在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下以公債投機市場的失利而宣告徹底破產。

附錄:青年苦悶的分析

親愛的朋友:

從你的來信中看出你是十二分的苦悶。用我的另一個朋友的話:你是"在死線上掙紮"。用你的自己的話:你是"站在交界線上"。你是出了學校,將入社會;不是你戰勝了生活,便是生活將你壓碎,將你拖進了地獄去,─-這,你說在你目前的環境是很有可能的。你說你僅僅是個中學畢業生,你沒有用正當手段在社會上來自立的能力,而且即使你的能力還夠,社會上卻已經密密層層擠滿了和你同樣境遇的可憐人,從這樣的同命者的嘴巴裏奪取麵包來養活你自己,你卻又於心不忍,於義不取。你說社會是新的"斯芬克斯",不是你解答了它的謎,便是你被它吞下去。你覺得你是解答不了社會的謎,因此你覺得隻有兩條路橫在你麵前,被生活拖

下社會的地獄去,或是死!

哦!雲山茫茫,我送給你一個握手。

但是在我提筆作書這現刻,我心裏充滿著的卻不是什麼感傷悱惻的情緒而是忿忿。我真不願意對你表示什麼同情,寄與什麼慰安,─-這些"空心湯圓",這些不痛不癢的溫甘劑,對於你一點好處也沒有。我隻想請你吃點辣子,給你一些批評。我又覺得給你什麼職業上謀生上的暗示,─-所謂得一個啖飯處,於你也是沒有多大幫助,因為你的苦悶的原故還不是僅僅一個胃的裝飽與否的問題,─-還不是僅僅活下去的問題,而是怎樣活得有意義的問題。自然胃的裝飽與否也不是小問題,所謂"餓死小事"那樣的話隻是吃得太飽的大人先生們坐在衙門裏說說的,不過這裏講起來話太長了,而且我想來你總也看到許多書講到怎樣方可以大家不餓。朋友!對於象你這樣還沒到缺少白米飯的胃,就需要一點辣子。這可以使你出一身大汗,可以破除你的苦悶罷!

你是一個多少有點覺悟的青年。你不願意象別人那樣過著豬狗一般的被踐踏被損害的生活,你也不願意象又一種別人那樣過著損人肥己或是向吮嘬民眾血液的魔鬼獻殷勤乞憐而分得些餘以驕妻子的生活。你不願被壓迫,也不願為壓迫者。

你是因為覺得這樣合理的社會和人生似乎一時不能實現,所以便苦悶了的呀!你這苦悶自然比較單純的貧困或是失戀更有深切的意義。但是我不能不說你這苦悶就是你的糊塗呀。

朋友,據你這心理狀態,你好象是某寓言中的驢子,因為不能夠一步就到了人家對它說的那個花園吃理想中的玫瑰,就歸根懷疑到該花園之是否真真存在。

現代人中間不乏頗象這寓言中驢子們的可敬的懷疑者;他們的毛病就是不明白一個社會組織的改變絕不是象你在床上翻一個身那樣容易的。一個社會組織的改變不但須要很長的時間,而且中間一定要經過不少的各種形態的階段。社會進化的方式,既不如一班人所說的那樣機械的,也絕不是又一班人所說什麼混雜變幻不可思議究詰。處在這轉變期的我們,固然需要一種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的堅決的意誌,卻也需要一種毅力--隻照著正確的路線走去,把一切頓挫波折都放在預算中,絕不遲疑徘徊的那樣的毅力。朋友,在現今這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象你那樣的青年人,頂需要的,是這種毅力。下了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的決心而沒有這種毅力的人兒是苦悶的。

朋友,你的苦悶的一方麵,據我看來,就是這個。

你說你要犧牲一己為大眾謀幸福久矣,但恨不得其門,未逢其人;自然這你是有慨於目今掛羊頭賣狗肉者之多,故有此言。你為此審慎,為此迷惶,為此而痛感生命力之無從發泄,而感苦悶。朋友,你這種不"輕舉妄動"的態度是很好的,然而一何類於深閨擇婿的淑女耶?朋友,你須不是一個小姑娘,你總不應該自存著萬一受了欺騙便無以自反的心理因而簡直不敢動呀!跑出你的"香閨",走到十字街頭;不要盡信賴你的耳朵,應該睜開你的眼睛來;那麼,如果你確是象你來信中所表現的那麼一個人,你一定可以看見大眾所苦痛者究竟是什麼,並且究竟是什麼東西能夠解放他們了。我再說一遍,你不是一位小姑娘,你須不怕受了人家的騙而又被指勒著不得脫身,你更不須顧忌著萬一上當則將玷汙你終身的"清白",--其實你大概熟知在現今即使是小姑娘也很多並不這樣畏葸的了,你是一個青年男子,應該有一點"潑皮"的精神,什麼都不怕一試,試得不對,什麼都不怕丟開另來。朋友,就是這追求又追求,搏戰又搏戰中,有著你的最寶貴的生命力之表現。

中國有句老話:大處落眼,小處著手。你的落眼處雖然是為大多數民眾求幸福,但你的著手處卻應該從極小處開始;不恥下層的工作,不要放棄瑣細的鬥爭;如果你是這樣想,你的每一刻的生活便不會沒有意義,你的整個生命力的表現便走上了正確的路線了。

朋友,也許你是歡喜多想的罷?用思固然是好事,但隻管空想,卻是壞事中之最壞者。我覺得現在有些人都犯了這樣一個毛病:他已經依理性的指示而決定了一個主張或信仰,這主張或信仰之決定,當然是思索的結果,決定以後當然仍得用思,這時的思索應該集中在如何而可實現他的主張--就是確定了實現他這主張的步驟;然而不然,他卻盡管左右前後地空想,他想得很多,估量得很多,預防得很多,但是一切這些思索都不是促其主張的實現,隻是圍繞著他這主張兜圈子,固然他這主張自始至終沒有一分一毫的移動,他始終抱定著他這主張,可是始終不曾有過一分一毫的實現。在主觀上,他有一個牢不可破的主張,但在客觀上,他等於沒有主張。於是結果他苦悶了,大喊沒有"出路"。朋友,你是否也陷於這樣的所謂沒有"出路"的苦悶?我看來你有一點。朋友,一個人的生活的布置絕不能象下圍棋似的可以數子而定全局。你在對弈開始落子的時候,棋局是空白的,你有布置你的局勢的自由,但你的生活卻不是放在空白的"人生的棋局"上,所以你若自己計劃好了自己生活的"局勢"以後而盡管躺在床上"推敲",那就愈想愈糊塗,終於成了不動了。主要的是:你定了主意後就應該定步驟,你自然得小心,但不可不放開腳步走上前去,不容趑趄!半途上出了什麼岔子麼?到那時再來對付!不過你也不可以忘記你應當時時自己武裝準備對付那些岔子!

假如你還沒有決定任何主意的時候,那麼,朋友,慎防著陷進了又一泥坑裏。

歡喜多空想的人又有這樣的一種:譬如說想從一個瓶子裏倒出酒來喝罷,他,這位空想家,盡對著瓶子出神,先來推論這瓶裏的酒到底是什麼酒,好不好的,照這瓶子的漂亮的外觀而言該是好酒,但也許竟是最劣等的酒,也許竟不是酒,──這樣反複推想,什麼都想到了,隻是始終不曾想起先倒出那酒來嚐一下,然後再作結論。

朋友,你不要笑,現代的青年中盡多這樣的人呢!自然對於一瓶酒之類不會這樣的沒主意;可是對於"立身處世"的大計明明放著一條路在麵前而始終拿不定主意以至磋跎不決的卻多得很呢。這結果也是煩悶。

朋友,或者你還有點感情與理智的衝突,向善心與向惡心的矛盾罷?你也許因而感到自己的脆弱,因而悲觀消沉罷?哦!你不應該如此的。人類並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人類是或多或少有些缺陷的;我們的老祖宗──原始人,比起我們來,要不完全得多了,然而他們從工作中,從生活鬥爭中,煉到了一身本事;所以,朋友,你不必為你的有缺陷而自餒,你應當在找尋工作和生活鬥爭中鍛練你自己,填平你的缺陷,隻有不斷的和環境奮鬥,然後才可以使你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