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嫉妒心理的防止和治療
嫉妒是一種有害的情感,也是一種心理病疾的特點,采取一定的防止和治療,才能得到有效的根治。第九章嫉妒心理的防止和治療嫉妒是一種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條件下便以各種消極的情緒、情感和有害的行為表現出來,並外化為種種邪惡的力量,造成一些無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嫉妒這種惡魔一旦出現,就會遭到公正的人們的譴責,幾乎是到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境地。但是正像有人幽默地說過的一樣,"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僅僅是"喊打"而已,似乎並不真正動手。也有的人覺著,嫉妒如同是臭豆腐一樣,別看聞著不對勁,可是吃起來卻格外來勁。所以,嫉妒一直非常頑強、持久地存在。那麼,嫉妒心理難道就不能防止和化解了嗎?回答當然是不是。但是,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嫉妒心理的徹底根除,並不僅僅是思想道德修養如何的問題,也同時應當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方麵的一些原因。
消除嫉妒心理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
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大地上的擴展。私有生產經濟也跟著"下海"的浪潮,衝擊著我們的生活和思維。嫉妒在這時必將滋生出偉大的經濟基礎,在這種經濟製度下,小生產者自給自足,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很少出現交換行為,因而也就無所謂競爭。反映到人們的意識中,往往隻知維持絕對平均,稍有不均,心理上就失去平衡,嫉妒心理和行為就要隨之而生。因此,要消除嫉妒心理,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使社會經濟基礎由小生產經濟發展成為大生產經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鏟除嫉妒心理賴以存在的社會土壤。
當然,經濟基礎的改變,並不能直接消除嫉妒心理,這是因為,與小生產經濟相適應的是它的封建文化思想。三千餘年來,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文化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不患寡隻患不均"的保守狹隘的社會心理。這種社會心理並不會因為經濟基礎的改變而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相反,倒是以著一種似乎是正統的社會心理流傳下來。因此,要從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還必須連同這種小生產經濟一起產生的封建文化思想一起消除,才有可能徹底消除嫉妒心理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
從根本上講,我國是個封建社會延續最長的國家,由於社會生產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所以人們的生活水平一直處於比較低的狀態,與這種經濟水平相適應的文化思想觀念又根深蒂固。新中國成立以後,新的生產關係的建立為大力發展生產力提供了根本條件,生產力也得到了大力發展,但是與先進的國家相比,我國生產力水平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水平。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絕對平均主義一直存在著,而且受到了不適當的變相提倡。由此,整個社會缺乏一種科學、合理的競爭機製。錯誤地認為,競爭隻屬於資本主義,競爭機製隻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品。競爭思想,是社會化大生產對私有製小生產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的一種否定。從客觀上說,也是對嫉妒心理產生的社會基礎的一種改進,它有利於對嫉妒心理的疏導和化解。正由於左的思想的影響,在變相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的束縛下,什麼論資排輩,按步就班,一級聽一級,不允許任何競爭思想出現,否則就是"個人主義"、"有野心"、"無組織"、"無紀律"等等。得到的後果是被"幫助教育",或調離原工作崗位,或是到基層或農村去進行思想改造。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使人們形成了一種封閉的、保守的、刻板的社會心理,這種社會心理是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的。
在當前開放、改革的年代裏,改革必然引起社會的大變動,因而也必然引起人們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的大變動。嫉妒心理是當前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具有突出危害的社會心理。實踐證明,嫉妒是社會進步、社會變革中的毒瘤,它會誘發各種事端,引起各種糾葛,幹擾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破壞社會主義經濟振興和各項改革事業的進行。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兩個文明建設的開展,因此說,無論就消除嫉妒心理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來說,還是改革、開放發展需要來說,都必須要徹底根治社會的毒瘤--嫉妒這塊社會心理的腫瘤。隻有這樣,才能使每個社會成員競爭的機會增多,物質和精神財富增多,徹底戰勝嫉妒心理的困擾。
必須指出的是,我國過去二、三十年間實行的體製模式,諸如:領導幹部職務終身製,知識分子職稱終身製,平均主義的"大鍋飯"等等,無疑都是產生嫉妒心理的土壤和溫床。它們助長了社會成員的安於現狀、隨大流、低效率、不思改革和進取的思想。因此,當前所開展的經濟體製改革,科技和教育改革,以及工資、職稱等方麵的改革,都是徹底消除嫉妒心理的重要舉措。嫉妒心理的徹底根治,必將隨著經濟體製的改革,從經濟基礎上得到極大地根除。也必將隨著全麵改革的推進,從各方麵得到根除。
提高個人思想修養水平
有人將比較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的人的特點作了如下的劃分和歸納。
自己本事不大,能力不強,但是其欲望又極其"旺盛"者。
不是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而是靠關係、靠權術、靠後門、靠整人達到目的者。而且達到目的以後,自己的業績不高,又處心積慮地維護自己的地位、名譽者。
心胸狹窄、目光短淺者。
有了一定地位,但又唯恐別人超過自己者。
好勝心過勝,競爭心理過強,但是動機不純,不擇手段者。
上述所舉各條,更進一步說明了隻有加強個人思想意識修養,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因此,結合每一個人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的直接對策。
與從經濟基礎的根本改進,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相比,提高個人的思想修養水平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消除嫉妒心理化解嫉妒心理的對策。
□胸懷大度,寬厚待人
心胸狹隘之人,即是"小心眼"的代名詞。這種人是最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的。隻有使自己的胸襟開闊,改變器量過小的性格,才能時時刻刻清醒地意識到:世界是很大的,能人背後有能人,要想自己在一切方麵都勝過別人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想自己在某一方麵永遠勝過別人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優勢是暫時的,相對的,別人超過自己,也是很正常的。如果能夠逐步樹立起這種大度的胸懷,那麼也就不會以自己的暫時優勢而"沾沾自喜",也不會為自己處於劣勢時而"四麵楚歌"了。
胸懷大度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是寬厚待人。一個人如果善於以寬厚的態度對人對事,就必然能夠善於容人。所謂善於容人,就是善於與任何人包括超過自己的人相處。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出現事事斤斤計較,唯恐委屈自己的嫉妒心理了。做人無私,胸懷寬廣,坦誠處事,才能淨化自己的心靈,才能真正感受到心底無私天地寬,也才能避免沾染上嫉妒心理之病。
《尚書·泰誓》中說:"假如有那麼一個人,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他的心卻很好,就會有寬大的胸懷。別人有才能,好像是自己的才能。對別人的美德,總是真誠地愛慕。別人有才能,嫉妒加上厭惡,別人有美德,就極力擾亂,這就不是好人了。"由此看來,如果具備以天下為公的胸懷,就能容納有才德的人而不會產生嫉妒心理。嫉妒原來就是一種出於私心的卑劣感情。如果真正大公無私,對什麼事情都能從整體方麵、大的方麵考慮,就不會產生嫉妒心理。如果做到了這樣,別人有了成就就會感到高興,別人長了本事,也會由衷地喜悅,並以"見賢思齊"來要求和勉勵自己,嫉妒心理怎麼會產生呢?
去私和立公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隻有去掉私心雜念才能立公,也隻有立就公心,才能真正去掉私心,也才能真正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才能真正將自己融於事業之中,感覺到天闊地寬,私心無存,嫉妒之心自然不生。
世界級文學大師伯特蘭·羅素是20世紀聲譽卓著的思想家。他在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快樂哲學》中曾這樣說到嫉妒。"嫉妒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並非不完全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裏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縮,也許隻是走向死亡與毀滅。要擺脫這種絕望,尋找出康莊大道,文明人必須像他已經擴展了他的大腦一樣,擴展他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學得像宇宙萬物那樣逍遙自在。"
19世紀初,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蜚聲樂壇,而肖邦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讚賞。怎樣才能使肖邦在觀眾麵前贏得聲譽呢?李斯特了妙法:那時候在鋼琴演奏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當燈一熄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秀深表欽佩。
李斯特對肖邦的這種心底無私的精神,比起那些嫉妒人才的小腸雞肚的人來說,真可謂天地之別。
□自知之明,正確評價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滋生嫉妒心理,從而給自己的精神生活帶來煩惱和不安。那麼,從自我修養方麵怎樣才能避免和化解嫉妒心理呢?首要的是培養自知之明,以便客觀和公正地評價自己。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估價自己,不能客觀地評價別人,那麼他就很難不產生嫉妒心理。而重要的是正確認識自己,因為隻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正確認識別人。
培養自知之明,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除需要在日積月累中加強各方麵修養外,還應注意在嫉妒心理萌發時,或是有一定表現時,能夠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動,從而自覺控製自己的動機和感情。這就需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同時客觀地評價一下自己,從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問題。當認清了自己後,再重新認識別人,自然也就能夠有所覺悟了。如果能夠經常做到這樣捫心自問和反複重新評價別人,就會迅速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戰勝嫉妒心理的侵擾。
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社會心理是人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和家庭、學校等社會教育逐步形成的。有些兒童和青少年之所以產生嫉妒心理和行為,開始自然是家庭教育有缺陷,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思想文化水準不高,道德修養欠佳,甚至本身就是嫉妒心理。這種不良影響的潛移默化,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感染嫉妒心理因素,再遇到一定環境和條件就可能產生嫉妒心理,進而發展成為嫉妒行為。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不滿1歲就可能具有嫉妒心理因素。最明顯的實證是:在家庭中,父母隻要稍許偏愛某一個孩子,別的孩子立即就會予以注意,並表示不滿。由此看來,對待孩子從小就要實行一種徹底的、嚴格的、始終如一的公正態度和教育,才能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僅僅是組成社會的最基本單元,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還應從社會的大環境出發,采取一些社會機製,從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入手,化解和消除嫉妒心理。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使嫉妒心理得到根治,也才能有效地防止嫉妒心理的滋生和發展。
□以競爭環境來疏導嫉妒心理
以我國現有的社會發展生產力水平來說,營造一個以科學合理的競爭機製為主導的社會良好環境,對於疏導嫉妒心理來說,是行之有效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這是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當人際關係中既得利益和地位發生變化時,心理的渲泄方式就隻能走上嫉妒之路,因為沒有可以合理超越別人的規定,那麼就隻能是不合理超越,或是怎麼超越都行,這兩種情況都為嫉妒心理的形成開了有機可乘的綠燈。而隻有合理超越才真正是對嫉妒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亮起了紅燈,也指明了可以通行的路。
獎勤罰懶,可以說是開展公平、合理競爭的基本手段,也是疏導嫉妒心理的一種根本舉措。獎勤罰懶,就是對在競爭中勤於事業的人予以獎勵和保護。而對那些懶於事業卻精於嫉妒的人予以必要的處罰和教育。一般來說,在競爭中熱心埋頭於事業的人,往往大多不善於處理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或者是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考慮這些關係。這就在無形中給嫉妒之徒以可乘之機,他們於事業建設和競爭無術,可嫉妒起別人來卻渾身是勁。如果不在競爭中注意到這一點,那麼就會出現好的不香,壞的不臭,甚至於出現顛倒黑白的後果,嫉妒之徒就有可能竊取真正幹事業的人的成果。這是在競爭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
□以法律和道德環境來製約嫉妒心理
按照我國的有關法律規定,誹謗他人是要負法律責任的。但這些法律條文的製定和執行時間還不長,人們也缺乏這方麵的法律意識。分不清流言蜚語和誹謗有何區別,有何聯係;分不清嫉妒心理與嫉妒行為的界限,甚至於分不清嫉妒和競爭的實質性區別。因此說,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律和道德環境來製約嫉妒心理,不是單靠法律條文的規定所能奏效的。關鍵是有一個自覺遵守和執行法律條文的良好的群眾性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同時也要對法律條文進一步完善。
在現實生活中,嫉妒者的流言蜚語可以使人抬不起頭,可以使人臉上無光,甚至可以置人於死地,而流言蜚語的製造者不但無損於絲毫,而且可以從中達到一定的既定目的。嫉妒者最善長的就是靠流言蜚語來傷人,靠誹謗他人來抬高自己。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來製約嫉妒心理的發生和發展,就必須健全有關的法律和有關的道德標準。良好的法律和道德社會環境,一方麵可以保護被嫉妒者,一方麵對嫉妒者是個限製和製約。
護賢製庸,是運用法律和道德來根治嫉妒心理的重要舉措。即對賢人能人予以千方百計的保護,而對嫉賢妒能的庸人予以必要的製約和製裁。隻要是嫉賢妒能,就要采取必要的、適當的措施和手段,予以道德教育,紀律懲罰,法律製裁,隻有這樣才能保護賢人能人不身受其害。如果不是這樣,就會使嫉妒者有機可乘,而使被嫉妒者屢屢遭受傷害。就會使法律和道德受到踐踏,而使嫉妒心理得以滋生和蔓延。
運用法律和道德來製約嫉妒心理,有時單憑個人的力量還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在運用道德來教育人時,個人的力量就更顯得無能為力。這一方麵需要形成一種社會力量,另一方麵需要營造一種社會道德環境。
在必要的時候,要請求組織出麵,予以調查,利用組織的力量解決問題。而且應當學會使用法律手段。我國的刑法第145條規定:"用暴力或是其他方法,包括用'大字報''小字報'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而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由於法律觀念不強,引用法律來治理嫉妒的危害還不太習慣。有些人總覺著流言蜚語和謠言是小事,談不上追究法律責任。有了法而不用法,這是流言蜚語和謠言容易產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對那些製造流言蜚語並且產生嚴重惡果者,一定要給予法律的懲處,這樣做,可以在關鍵時刻煞住流言蜚語和謠言的惡性傳播。
□良好的社會風氣
扶持正氣,就是要大力興清廉之風、誠實之風、文明之風,以淨化社會風氣。其中黨風、政風如何,又是社會風氣的主導風氣。驅除邪氣,就是要堅決懲辦貪汙腐化、以權謀私、投機鑽營、弄虛作假等不正之風,清除社會一切不公平的現象。扶正驅邪,是保證社會風氣良好的根本舉措。
扶持正氣,驅除邪氣,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就會使嫉妒心理無立錐之地。這可以說是根除嫉妒心理的最得力的舉措。社會風氣如何,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變化,一些人本來沒有或很少有嫉妒心理,可是由於社會風氣不好,給嫉妒心理嚴重的人以可乘這機,那麼其他人就要深受其害,或是被嫉妒之風所引發而隨波逐流。這樣就會使嫉妒之風盛行,從而影響整個社會風氣。如果社會風氣很好,那麼,一些有嫉妒心理的人就會有所收斂,社會正氣會使嫉妒心理無用武之地,而隻能是暴露自己的醜惡嘴臉。
心病還需心藥醫
嫉妒心理是一種心病,同時也是一種痛苦心情的滋生和聚積。消除和化解這種心理疾病,除需提高個人思想修養外,運用一些心理治療方法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根據心理學研究,排除煩惱和痛苦心情的纏繞,可以采用轉移情感的方式。當嫉妒心理因素在頭腦中滋生時,必然是終日苦思冥想,這樣隻能加重煩惱,陷在痛苦中。這時采用轉移情感的方式,或是換種心情,或是讓痛苦發泄出來,或是適當地抑製一下,都是十分有益的。過一段時間後,再回過頭來冷靜地分析、思考,就能消除心中的苦悶之情。
□快樂之藥可以治療嫉妒
嫉妒可能是造成不快樂的重要因素,而且這種不快樂是隨時隨處可能發生的。如果留心注意一下就可能發現,當一個服飾華麗的女人走過時,試著留神觀察一下別的女人的目光,就會發現,她們之中,除了比那個女人穿著更華美的以外,都將用不高興的目光注視她。同時爭先恐後地尋找出貶損那個服飾華麗的女人的話來,而且還不僅局限於貶損她的服飾。這種舉動固然能為她們帶來對那個服飾華麗的女人的貶損後的幸災樂禍,但是,也同時為她們自己找來了痛苦。因為她們會因為嫉妒她而憂鬱不歡,因為她們畢竟還暫時沒有那位女人的華麗服飾。也就是說,她們不是在自己所有的東西中尋找快樂,而是從別人的所有中尋找痛苦。類似於這樣的痛苦,如果嫉妒者願意找,那麼隨時隨處可以找到。如出門時見別人打出租車,就會尋找出自己騎車或是步行的痛苦;想到某某曾經在一起工作的同事轉到了一個經濟收入比自己好的單位工作,而自己所在單位又每況愈下,就又是一種痛苦;朋友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而自己的孩子卻榜上無名,又是一種痛苦;同學家裝飾如何講究,而自己連個住房也沒有,又是一種痛苦。如果是有時間,那麼這種種痛苦,恐怕要接踵而至,找一輩子也找不完。如果世上隻有嫉妒這一種激情,那人類就都要生活在痛苦之中。幸而人類感情中還有別一種可以作為補償的激情,那就是欽佩,欽佩可以給人帶來希望,帶來快樂,"房子會有的,麵包會有的"。然後是競爭,當通過自己的競爭,贏來了可以有的事物時,自然是更多的快樂。
快樂之心藥可以治療嫉妒,是說要善於從生活中尋找快樂,就正像嫉妒者隨時隨處為自己尋找痛苦一樣。尋找到了快樂,也就是去掉了痛苦。而且有快樂的事情就要盡情地享樂。在找樂、享樂中就自然而然地治療了嫉妒,根治了嫉妒。如果一個人總是想:比起別人可能得到的歡樂來,我的那一點快樂算得了什麼呢?那麼他就會永遠陷於痛苦之中,陷於嫉妒之中。快樂是一種情緒心理,嫉妒也是一種情緒心理。在人的情緒心於中何種情緒心理占據主導地位,主要靠人來調整。一個健康心理的人就能夠用樂觀精神使快樂情緒占據主導地位,而一個有嫉妒心理疾患的人,就隻能以悲觀精神使痛苦情緒據主導地位。所以,用快樂情緒來戰勝嫉妒情緒,是非常重要的治療嫉妒的一副良藥,萬萬不能視而不見,見而不用。一個生性嫉妒的人,會將本來的滿足立即變得無影無蹤,不公平的忿懣永遠繞著他那顆痛苦的心。而一位生性樂觀的人,則會將嫉妒的痛苦化解得無影無蹤,心中永遠充滿陽光,充滿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