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酒的類別 第四章 溫腎壯陽類
三石酒
來源《普濟方》
用料白石英150克,陽起石90克,磁石120克,白酒1.5升。
功效補腎氣,療虛損。
適應證精神萎靡,少氣無力,動則氣喘,陽痿早泄及心神不發,驚悸失眠等症。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用絹袋盛之,與酒共置入淨器中,加蓋密封,7日後開啟,即可飲用。其酒隨飲隨添,味淡即止。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空腹溫飲。
注意事項此酒配方乃金石類藥物,辛熱有毒,雖取效快,然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注釋方中白石英益氣、和五髒;陽起石溫腎壯陽;磁石納氣潛陽。三者入於酒內,能充分浸出有效成份,提高療效。可用於老年人胸膈間久塞,腎不納氣的虛喘及腰膝酸軟,精神萎靡不振等症。
萬靈至寶酒
來源《三補簡便驗方》
用料淫羊藿(酒洗淨)300克,仙茅(去心,鹽水炒)120克,肉蓯蓉(糯米泔浸一宿,竹刀削去粗皮黑頂)120克,雄黃(碎)60克,當歸(酒浸洗淨)240克,黃柏(去粗皮)60克,知母(去尾)60克,白酒7.5升。
功效生精血,益腎水,進飲食,助陽補陰,健身強體。
適應證男子陽痿,遺精,滑精,白濁,小便淋瀝不盡;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婦女赤白帶下,月經不調,肝冷臍痛,有孕等症。
製法將上藥切碎,裝入瓶內封固,桑柴文武火懸瓶煮6小時,再埋地下3晝夜,取出靜置49日,備飲。
用法每日早、晚飲30毫升。
注意事項飲用時忌食牛肉,酒勿放鐵器內。
注釋淫羊藿、仙茅補腎壯陽,祛風除濕;內蓯蓉補腎壯陽;當歸補血、活血、止痛;知母、黃柏清熱瀉火。此藥酒補腎壯陽、補血、活血,常用於治療腎陽虛衰引起的症候,以及諸虛勞損等症。
烏雞酒
來源《飲膳正要》
用料雄烏雞1隻,白酒2.5升。
功效活血,養血,柔筋,通絡,熄風。
適應證肢體或肌膚麻木,關切僵直,或者由於中風後的舌強不語,語言澀滯,以及婦女經血將閉或已閉,衝任不和,小腹冷或痛,有少許白帶等。
製法先將雞燙洗去毛,開膛,去膛,去腸雜,洗淨,用酒煮雞,將酒熬至1升,去雞,取酒。
用法每日飲服1~3次,佐餐飲,或定時飯前飲。
注釋烏雞,甘溫益血之品,尤對肝腎及衝任有補益作用。以酒之辛竄,行血通絡,故凡屬經脈不充及陰血不足,或見風邪,或見虛損,即可飲以充養之。平補肝腎,可為簡、便、廉之第一方。
牛膝人參酒
來源《聖濟總錄》
用料牛膝20克,巴戟天20克,附子20克,山茱萸20克,熟地黃15克,五味子20克,五味子20克,川芎20克,五加皮25克,人參20克,肉蓯蓉25克,黃芪20克,肉桂15克,防風25克,川椒15克,生薑25克,磁石20克,茵陳10克,白酒3升。
功效補腎溫陽,強筋壯骨,補益氣血,除祛風濕。
適應證腰腿疼痛,下元虛冷,氣虛無力。
製法將上藥粗加工粉碎,用細紗布袋盛裝,所緊口。將酒倒入淨壇中,放入藥袋,加蓋密封,置陰涼處。每日搖動數下,30日後開封,去掉藥袋,靜置澄明即成。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飲服15~20毫升。
注釋方中附子、肉桂、山茱萸、熟地、巴戟天、牛膝、肉蓯蓉、五味子、五加皮、磁石補腎溫陽、強壯筋骨;人參、黃芪、川芎補養氣血;生薑、川椒溫經散寒、防風、菌陳祛除風濕。諸藥製酒,共奏補腎溫陽、壯骨益氣、除溫之功。
本方補腎溫陽之力很強,用於腎陽虛損所致上述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老年體弱陽衰者可經常服飲。若無風濕症,可去掉防風、菌陳。
牛膝肉桂酒
來源《聖濟總錄》
用料牛膝30克,秦艽30克,川芎30克,防風30克,肉桂30克,獨活30克,丹參30克,雲苓30克,杜仲30克,石斛30克,幹薑30克,製附子30克,地骨皮25克,五加皮40克,薏苡仁15克,火麻仁10克,清酒1.5升。
功效溫脾補腎。
適應證腰膝酸軟,陽痿滑泄,大便溏,腿腳虛腫,關節疼痛,四肢不溫,腹部冷痛。
製法將上述各藥搗碎,用酒浸於淨瓶中,春、夏3日,秋、冬7日後開取,去渣備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服15毫升,空心溫服。
注釋方中秦艽、川芎、防風、獨活、五加皮、薏苡仁祛風除濕;牛膝、肉桂、杜仲、幹薑、附子溫腎壯腰膝;丹參、雲苓補脾活血;石斛、地骨皮、火麻仁滋陰潤滑,以製其燥,諸藥製酒,共秦溫脾補腎之功。
巴戟天酒(1)
來源《聖濟總錄》
用料巴戟天18克,牛膝18克,石斛18克,羌活27克,當歸27克,生薑27克,椒2克,酒1升。
功效補腎壯陽,活血通經,舒筋利關節。
適應證腹部瘀結痛冷,折傷閃挫,腰膝痹痛,足痿無力,肢節不利,四肢拘攣,腎虛陽痿。
製法將各藥搗細,置於淨器中,入酒浸泡,密封,煮1小時,取下放冷,過濾後裝瓶備用。
用法每次溫服15~20毫升,不拘時候,常覺有酒力為好。
注釋巴戟天又名巴戟、雞腸風,是茜草科植物巴戟草的根,其補腎助陽,祛風除溫,可用於陽痿,冷痛,腰膝痹弱等症;牛膝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用於瘀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腹痛,腰膝酸痛,下肢無力等症;石斛養胃生津,滋陰除煩,明目,強腰膝,補腎益精,用於腰痛腳弱、勞損羸瘦等症;羌活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於外感風寒之頭痛、身痛,風寒濕痹等症;當歸補血,活血,止痛,潤腸,用於血虛,月經不調、痹弱、瘡疳、便秘等症;生薑解表,止嘔,止咳,用於風寒感冒、咳嗽、胃寒嘔吐等症;椒可溫中,止痛,殺蟲,用於脾胃虛寒冷痛、吐瀉、蛔厥等症。眾味相伍,補肝腎,壯筋骨,祛瘋濕,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益精補血,於痹弱之症甚合機宜,諸如瘀痛、冷痛、傷痛、肢攣、陽痿等症候用之必有效。本方選藥精當,配伍周密,簡而不凡,平妥有效。內補肝腎筋骨,外祛風寒濕邪,中價活血通經之品;風燥藥中,濟以滋陰養血藥味,藥到病除,不遺後患。酒浸為飲,行藥勢,提高功效;溫飲藥酒不拘時,常使酒力相續者,是盡量全力以攻頑疾之法。
巴戟天酒(2)
來源《千金要方》
用料巴戟天150克,牛膝75克,枸劄根70克,麥冬100克,幹地黃100克,防風45克,白酒1升。
功效強肝益腎,補虛興陽。
適應證虛勞羸瘦,陽痿不舉,五勞七傷,諸般百病;並可開胃下食下氣。
製法上藥共研粗末,裝入紗布袋中,紮口,置於酒中,浸泡15日,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5~15毫升,溫飲,常令酒氣相及,勿致過量。
注意事項飲用期間,慎食生、冷、豬、魚、油、蒜等物。
注釋巴戟天味辛甘性溫,入肝、腎二經,《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稱其"主大風邪氣,陽痿不起,強筋骨,安五髒,補中增誌益氣"。《本草經疏》稱"巴戟天性能補助元陽,而兼散邪"。《本草求真》認為巴戟天"為補腎要劑,能補五勞七傷,強陰益精"。方中幹地黃,古人認為"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牛膝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引諸藥下行,二者相配則滋精養血之功益彰。枸杞根即地骨皮,《本草綱目》中說:"枸杞之滋益不獨子,而根亦不止於退熱而已。......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者宜之"。麥冬清心益肺,強陰益精。防風散肝疏脾,以防其滋膩之弊。
巴戟菟絲子酒
來源《補品補藥與補益良方》
用料巴戟天25克,菟絲子25克,白灑500毫升。
功效補腎壯陽,強筋壯骨。
適應證腎陽虛的陽痿、尿頻。
製法將二藥浸於酒中,封蓋14日,即成。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25毫升。
注釋方中巴戟天,補腎陽,壯筋骨;菟絲子又名菟絲實、吐絲子、蘿絲子,是旋花科植物菟絲子的種子,性味甘平,入肝、腎經,能補腎固精。二藥製酒,互相配合,藥力大增。
雙鞭壯陽酒
來源《成都同仁堂藥膳方》
用料母雞肉500克,牛鞭15克,狗鞭15克,羊肉30克,枸杞子15克,菟絲子15克,肉蓯蓉30克,老薑15克,花椒15克,黃酒900毫升。
功效興陽起痿,益精補髓。
適應證腎虛精虧,陽痿不舉,滑精早泄,性欲減退。
製法將牛鞭(牛陰莖)泡水中發脹,去淨表皮,順尿道對剖成兩半,用清水洗淨,再用冷水漂30分鍾,備用;將狗鞭(雄狗生殖器)用油炒酥,再用溫水浸泡發脹,刷洗幹淨;將羊肉洗淨,放進沸水中汆去血水,撈起在冷水中漂洗待用;將牛鞭、狗鞭和羊肉放進砂鍋,加水燒開,打去浮沫,放入花椒、生薑、終雞肉,燒沸後,用幹淨消毒紗布,濾去湯中的花椒和老薑;此時,將枸杞子、菟絲子、肉蓯蓉,以紗布袋裝好,放入酒內,浸泡49日。
用法每天2次,早、晚各飲10~25毫升。
注意事項此酒溫陽之力強盛,切忌一次不可過量。
注釋牛鞭、狗鞭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雄性激素,有補腎益精、壯陽的作用,雞肉、羊肉血肉有情之品,可益精補血;菟絲子、肉蓯蓉、老薑、川椒溫陽補腎固精。諸藥配合,可治陽痿、遺精及早泄。
戊戍酒
來源《本草綱目》
用料小黃狗1隻,曲30克,糯米7500克
功效補腎陽,健脾胃。
適應證脾腎陽虛,少腹冷痛,男子陽痿,遺精滑泄,腰漆冷痛,女子宮寒不孕。
製法將小黃狗捕殺,去內髒,洗淨,煮爛,連汁和曲、糯米如常法釀酒。
用法每日3次,海次10~30毫升,空腹飲用。
注意事項此酒辛熱,陰虛火旺之人不宜飲用。
注釋狗肉鹹溫,入脾胃腎經,有補中益氣,溫腎助陽的功效。陶弘景曰:"白狗、烏狗入藥用,黃狗肉大補,牝不及牡"。是以小黃狗溫補之力可謂大矣。故居間常以冬季用狗肉進補。今用狗肉製酒,服之不僅可以治脾腎氣虛,胸腹脹滿,臌脹,浮腫,腰膝軟弱,寒症久不收口之症,而且也是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的食治良品。唯其"發熱動火,生痰發渴,凡病人陰虛內熱,多痰多火者慎勿食之,天行病後(熱性傳染病)尤為大忌,治痢亦非所宜"。(《本草經疏》)《本經逢原》曰:"犬肉,下元虛人,食之最宜,但食後必然口燥,惟輟米尚以解之,敗瘡稀水不斂,日啖狗肉最佳。痔漏人歲不愈,日食自愈。凡食犬肉不消,心下堅,或腹脹口幹大渴,心急發熱,妄語如狂,或洞下泄,以杏仁一升,合皮熟研,沸湯3升和取汁,分3次服,利下大驗。"
右歸酒
來源《景嶽全書》
用料當歸120克,山萸肉70克,肉桂30克,炮附片30克,茯苓50克,枸杞子75克,鹿角30克,菟絲子55克,熟地黃50克,白酒1.5升。
功效溫利腎陽,填充精血。
適應證腎陽不足,陰寒內盛,老年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腰酸腿軟,小便不利或反而增多,遺尿,尺脈微弱,舌淡;或者中年人陽痿,滑精,以及寒疝,浮腫,火不暖土,脾胃虛寒,嘔吐腹脹,食少便溏諸症。
製法上述各藥洗淨,共為粗末,入紗布袋中,縫口,置入白酒中,封存100天,然後過濾去渣,取液,瓶裝備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早、晚飲用。
注意事項藥性偏熱,故陰虛火旺者忌用。
注釋本方為右歸丸加茯苓而成。方義與金匱腎氣丸同中有異,其主治範圍雖然見證不一,但其根源皆是腎陽不足。蓋腎位於下焦,主水,主封藏,腎中之陽乃人身之真陽,蒸騰變化全賴於此。此陽一虛,不能溫煦下焦,則腰痛腳軟,少腹拘急,身半以下常有冷感;不能化氣行水,則小便不利,甚則足部浮腫;不能固攝水液,則小便反多或失禁;不能蒸化水液,則為痰飲口渴不欲飲水。治療之法自宜溫補腎陽,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意。方中首以肉桂、菟絲子、鹿角、附子溫補腎陽,鼓舞腎氣;但陽根於陰,"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否則,陽未夏而陰先傷,反不利於腎陽的振複,故又以熟地黃、山萸肉、當歸、枸杞子補腎陽,滋化源。扶正勿忘祛邪,故用茯苓泄其腎濁。綜觀全方,配伍周密,符合臨床實際,用於上述病證,可使陰陽協調,腎氣充足,諸證自愈。此外,本方還可用於慢性腎炎、性功能衰弱、糖尿病等屬於腎陽不足型者。
仙靈酒
來源《奇方類編》
用料仙靈脾120克,當歸60克,金櫻子500克,川芎30克,巴戟天30克,牛膝30克,菟絲子60克,肉桂30克,破故紙60克,沉香15克,小茴香30克,杜仲30克,白酒10升。
功效補腎壯陽,固精,養血,強筋骨。
適應證腰膝無力,下元虛冷,行走無力,陽痿,遺泄等症。
製法將上藥打搗成粗末,用白紗布袋盛之,置於淨器中,再入白酒浸泡之,加蓋。然後將淨器放入鍋中,隔水加熱約1小時,取出淨器,密封口,7日後開封,過濾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15~30毫升,早、晚空心溫服。
注釋方中的仙靈脾、巴戟天、菟絲子、破故紙、牛膝、肉桂、杜仲能補腎壯陽,強筋骨;金櫻子可補腎固精;當歸、川芎善補血活血;沉香、小茴香理氣,兼引藥下行。諸藥合而製酒,有補腎壯陽、固精、養血、強筋骨的功效,故服後能治療腰膝無力、下元虛冷、行走無力、陽痿、遺精、泄瀉等症。原書謂飲用該酒可"廣嗣延年";中老年腎陽虧損,氣血不足者可把此酒作為食療常服。
仙靈脾酒
來源《本草綱目》
用料仙靈脾60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益肝腎,祛風濕,壯筋骨。
適應證陽痿,尿頻,腰膝無力,四肢麻木,肌膚不仁,以及女子性欲減退,久不受孕。
製法將仙靈脾洗淨,裝入紗布袋中,置酒中浸泡3日後取出。
用法每日1次,每次服10~30毫升,臨睡前服。
注意事項凡陰虛火旺者,不宜飲用此酒。
注釋仙靈脾,又名淫羊藿。其性味辛、甘而溫,入肝、腎兩經。可補腎壯陽,祛風去濕。適用於老年人腎氣不足諸症。腎主腰膝,主骨,腎虛則出現陽痿,尿頻,腰膝無力,肢體麻木等症狀。此酒能補命門,益精氣,堅筋骨,利小便,並有促進精液分泌的作用,故對腎陽不足的不育,不孕及陽痿症,服之頗有奇效。另外,《食醫心鑒》亦載此方,用燒酒浸服仙靈脾,雲能"強誌"。
仙茅酒(1)
來源《本草綱目》
用料仙茅120克,酒500毫升。
功效溫腎壯陽,祛寒除濕。
適應證陽痿滑精,腰膝冷痛,男子精寒,女子宮冷不孕,老年遺尿,小便餘瀝。
製法將仙茅九蒸九曬後,置於淨器中,入酒浸泡,密封,7日後開啟,過濾後除渣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早、晚各空心飲15~20毫升。
注意事項相火旺盛者不宜飲用。
注釋仙茅又名獨茅根,茅爪子,茅參,是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莖。性味辛熱有毒,歸腎經。功在溫腎壯陽,祛寒除濕。用於陽痿精冷、小便不禁、心腹冷痛、腰膝冷痹等症。《海藥本草》謂其"主風,補暖腰腳......強筋骨"。又雲其能"益陽"。《開寶本草》言其可"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男子益陽道"。本品性猛燥烈,直撲三焦命門,陽弱遺尿、精寒宮冷者宜之。以其歸腎經,壯陽除寒,故陽痿遺滑,宮冷不孕諸症,得之可痊;腰為腎之府,腰膝冷痛者得之亦愈。惟其有燥熱傷陰之弊,故陰虛火旺者忌服。酒浸為飲,則收效更為捷利。
仙茅酒(2)
來源《中醫方藥臨床手冊》
用料仙茅40克,仙靈脾40克,當歸35克,巴戟天40克,黃柏24克,知母15克,黃酒1升。
功效溫腎陽,補腎精,瀉腎火,調理衝任。
適應證腎陽不足之老年高血壓,心髒病,腰膝酸軟,少腹發冷而且拘攣疼痛,以及腳氣、痰飲、口幹咽燥等症。
製法上述諸藥,洗淨,切碎,入紗布袋中,紮口,置入黃酒中,密封,浸泡30日,過濾,去渣取液,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5~10毫升,臨睡前飲用。
注釋本方又名二仙湯,是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症、高血壓、閉經,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和有腎陽、腎陽不足而虛火上炎者的有效方劑。其配伍特點是壯陽藥與滋陽藥同用,以針對陰陽俱虛於下,而又有虛火上炎的症候。方中以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溫腎陽,補腎精;知母、黃柏瀉相火而滋腎陰;當歸溫潤養血而調衝任。實驗室研究證明,本方對高血壓有明顯降壓作用。
仙茅加皮酒
來源《萬病回春》
用料仙茅(用米泔水浸,去赤水盡,曬幹)90克,淫羊藿(洗淨)120克,五加皮(酒洗淨)90克,酒1.5升。
功效補肝益腎,壯陽強身,散寒除痹。
適應證腰膝筋脈拘急,肌膚麻木,關節不利,陽痿,子宮寒冷不孕。
製法將上述各藥搗碎,用白紗布袋盛之,懸入醇酒小壇內浸泡,密封,7日後開啟,去掉藥袋,過濾後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早、晚各飲10~20毫升,甚效。
注釋方中仙茅性味辛,溫,有毒。功在溫腎陽,壯筋骨。用於陽痿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腳冷痹,癰疽,瘰鬁等症。《海藥本草》謂其"主風,補暖腰腳,清安五髒,強筋骨,消食"。《開寶本草》曰其"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淫羊藿性味辛、甘,溫,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之能。用於陽痿不舉,小便淋瀝,筋骨攣急,半身不遂,腰膝無力,風濕痹痛,四肢不仁等症。《日華子本草》謂其能"治一切冷風勞氣,補腰膝,強心力,丈夫絕陽不起,女子絕陰無子,筋骨攣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醫學入門》曰其可"補腎虛,助陽。治偏風手足不遂,四肢皮膚不仁"。五加皮性味辛、溫。功能祛風溫,壯筋骨,活血祛瘀。用於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腰痛,陽痿,腳弱,小兒行遲,水腫,腳氣,瘡疽腫毒,跌打勞傷等症。《本草綱目》謂其可"治風濕痿痹,壯筋骨"。《本草再新》雲其能"化痰除濕,養腎益精,去風消水,理腳氣腰痛,治瘡疥諸毒"。三味相伍,補肝腎,強筋骨,祛風寒濕邪,是以腰膝不利,拘急麻木諸症可除,風痹痿弱久者,得此甚效;又於陽痿、宮冷不孕症亦合機宜,三味壯陽、逐寒之力較強,其效當捷。以酒浸成劑為飲,則行散藥勢,引導三味共成厥功。
對蝦酒
來源《本草綱目拾遺》
用料新鮮大對蝦1對,白酒250毫升。
功效補腎壯陽。
適應證性功能減退,陽痿,精液不足所引起的不育。
製法將對蝦摘去沙包洗淨,盛大口瓶中,加60度白酒,密封,浸泡7天。
用法每天適量飲用,也可佐餐。酒盡時,烹食對蝦,分頓食用。
注釋方中對蝦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其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鉀、維生素(A、B1、B2)、尼克酸。其中含蛋白質量占58.1%,並含有多種氨基酸,如賴氨酸、胱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異氨酸、亮氨酸。其作用:①補腎壯陽,治療腎陽虛陽痿、體倦、腰膝酸軟等病症。②補虛增乳,可治療產後乳少。③托毒,治療丹毒、癰疽、臁瘡等病症。本方蝦得酒之溫熱,補腎陽之力更強,用於腎陽虛畏寒、腰痛、陽痿的病症較宜。
冬地酒
來源《藥酒驗方選》
用料天冬60克,生地黃60克,熟地黃60克,地骨皮45克,菟絲子120克,肉蓯蓉120克,山藥60克,牛膝60克,杜仲(薑汁炒)60克,巴戟天(去心)60克,枸杞子60克,山萸肉60克,人參60克,白茯苓60克,五味子60克,木香60克,柏子仁60克,覆盆子45克,車前子45克,石草蒲30克,川椒30克,遠誌肉30克,澤瀉30克,白酒3升。
功效補腎添精,安神定誌。
適應證腎虛精虧,中年陽痿。
製法將上述各藥搗碎,用白布包,用酒浸49日,取用。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0~25毫升,空腹飲用。
注釋方中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山萸、天冬、地骨皮、澤瀉滋陰益精;菟絲子、肉蓯蓉、杜仲、巴戟天、覆盆子、川椒補腎壯陽;人參、山藥健脾補氣;五味子、柏子仁、石草蒲、遠誌安神定誌;木香牛膝、車前子行氣利水,強筋壯骨。此酒藥味雖雜,但組方規矩,雜而不亂,可供中年人保健飲用。
羊腎酒
來源《中國醫學大辭典》
用料羊腎1對,沙苑子30克,仙茅30克,龍眼肉30克,薏苡仁30克,仙靈脾30克,白酒2升。
功效補腎溫陽,安神調胃。
適應證腰酸膝冷,少腹不溫,行走無力,精神恍惚,食欲不振等症。
製法將新鮮羊腎洗淨、切碎,其餘各藥共加工粉碎,用細紗布包好;將白酒倒入淨壇中,放入藥包,加蓋,置文火上加熱半個小時,離火待冷後密封,置陰涼處;經15日後開封,去掉藥包,貯入淨瓶中。
注釋方中羊腎、仙茅、沙苑子、仙靈脾補腎溫陽;龍眼肉安神;薏苡仁調中開胃;諸藥製酒,共奏補腎溫陽、安神調胃之功。
凡腎陽不足,女子宮寒之人均可經常服飲,具有保健益壽的功效,不耐酒力者,可用米酒配製。
羊羔酒
來源《本草綱目》
用料嫩肥羊肉500克,木香50克,杏仁250克,糯米(如常浸蒸)1000克,酒曲250克。
功效大補元陽,健脾胃,益腰腎。
適應證性功能減退,陽痿。
製法羊肉、酒曲、杏仁同煮爛,連汁拌糯米,入木香同釀,21日後即成,去渣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