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虞集載酒訪楊(1 / 1)

第三卷 酒的趣聞 第135章 虞集載酒訪楊

對人評估,往往難以一葉知秋。對於思想感情豐富的詩人,尤須作多側麵的主體觀察,才不至於把人看得扁癟歪斜了。上一則寫及文人相輕惡習在虞集身上的反映,其實他還有虛心好學尊重他人的另一麵。

在"虞、楊、範、揭"中,楊載進入宮場最晚。但他一入翰林,就受到侍講學士趙孟的讚賞,文名震動京師。當時,比楊小一歲的虞集,已在京任職多年,位在楊之上,享文名也久。氣盛自高的楊載,不買虞集的賬,每次與人聚飲論文時,總要說虞集不會做詩。不久,這話就傳到了虞集耳中。

對於楊載的大言,虞集起初很是惱恨。後來他把楊詩找來讀了,也便承認他寫得不錯,確有超過自己的地方。於是他就帶著美酒,去拜訪楊載。

楊載是爽快人,與虞集暢懷痛飲,高談闊論。虞集則是有心人,每每把話題引到詩上,楊載就把作詩的關鍵,自己的創作體會心得,一無保留地傾倒出來。真可謂一席談勝十年書,虞集大受啟迪。

回到家中,虞集把楊載詩論再三玩味,遂超悟其理,並施於創作實踐。適逢袁桷扈從上京,虞集賦詩送行:

日色蒼涼映赭袍,時巡毋乃聖躬勞。天連閣道晨留輦,星散周廬夜屬橐。白馬錦韉來窈窕,紫駝銀甕出蒲萄。從官車騎多如雨,隻有揚雄賦最高。

早在虞集登上文壇之前,袁桷已在"學唐"詩風上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所以詩中將這位前輩比擬為卓犖超群的揚雄。虞集對自己的這首詩頗滿意,就請人另紙謄錄,轉致楊載,並再三叮囑不要說是我虞集寫的,看他如何評論。

那人遵照虞集囑咐,把詩送到了楊載手中,楊載展箋誦讀再三,說:"寫得好,這首詩一定是虞伯生寫的,不是他不能寫得這麼好。"那人大感驚異,問道:"先生您曾經說伯生不會做詩,現在為什麼又這樣說呢?"楊載就很認真地告訴他:"伯生學問高,我曾經把自己的做詩方法教給他,他領悟得很快,其實許多方麵我都是趕不上他的。"

那人返回虞府,興孜孜地把楊載的話原封不動地轉達虞集。不料虞集很嚴肅地告訴他說:"仲弘(楊載字仲弘)把我說得過於好了。他哪裏知道,在此之前,我已將這首詩請教過趙公(孟)。詩的第二聯原先是'山連閣道晨留輦,野散周廬夜屬橐'。趙公說,美則美矣,若改'山'為'天','野'為'星',就更美了。我是照他意見才改成現在這樣的啊!日後寫詩,還要再下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