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等你走遠,我再關門
對於年紀大了的父母,每天期盼的便是多看兒女一點,甚至多嘮叨幾句。因為愛一天,少一天。多陪陪父母吧,哪怕,出門的時候多停留一會。
兩個比薩店文|入世無塵
享受的名言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 ——荀子
珍妮在華菲大街的街頭開了個比薩店。由於新開張,許多顧客都來嚐鮮,因此生意很不錯,珍妮忙得不亦樂乎。然而,珍妮沒高興幾天,生意一下子就一落千丈。她發現,許多從她店前經過的人,手裏都拿著比薩餅,他們這是在街尾買了。難道街尾又開了比薩店?要知道,珍妮選了許多地點,最後才選在了華菲大街的街頭,因為這條街還沒有比薩店。
於是珍妮往街尾走去,一去就發現街尾新開了一家比薩店,而且這家比薩店的比薩比她的大一些,難怪大家都不買她的比薩了。珍妮十分氣憤,她很想上前找老板理論,她先在這條街開比薩店,現在對方又來開一家比薩店,還把比薩做得比她的大,這分明就是在搶她的顧客嘛!欺人太甚!珍妮忍住心中的怒火,到底止住了前行的腳步,她不想惹麻煩。
雖然珍妮沒有去找老板理論,但她不會就此罷休。她回到店裏,心想:你把比薩做得比我的大,哼,我就把比薩做得比你的還大,我就不信顧客還會買你的比薩?隻要顧客一多,我同樣虧不了。大不了我少賺點錢。這麼一想,珍妮就笑了,她又想:如果你想勝過我,那麼隻有把比薩做得比我的還大,但這顯然不可能。把比薩再做大,還能有多少利潤?
珍妮的這一招果然奏效了,開始的時候,顧客是不多,但是當大家發現她的比薩餅更大時,都把這事告訴了親朋好友,於是大家都來買她的比薩了,她的生意又一天天好了起來。得意的珍妮朝街尾看看,笑了,心想:不是想搶我的生意嗎?等過些天,你的比薩店肯定撐不下去,到時候,你就得關門,我的生意就會更好了。珍妮為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可是,事情並沒有往珍妮想的那樣發展,街尾的比薩店不但沒有關門,而且生意更好了,倒是她的許多顧客都衝著街尾的比薩店去了。珍妮百思不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難道她不惜把比薩做得比我的還大,想讓我的比薩店關門?一連幾天,珍妮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她終於坐不住了,於是去了街尾的比薩店,卻發現顧客手中的比薩並不比她的大。
珍妮看到一個自己的老顧客,於是便問她為什麼到這裏買比薩。老顧客指著店門前的一塊牌子說:“這裏搞活動,送幸運顧客兩個比薩。”珍妮上前看牌子,隻見上麵寫著:凡到本店買比薩的顧客,每一百位顧客產生一位幸運顧客,第一百位顧客就是幸運顧客,本店將贈送他兩個比薩。珍妮恍然大悟,大家都想當幸運顧客,所以就都來這裏買比薩了。
珍妮回到店裏,找來紙板,在上麵寫上:凡到本店買比薩的顧客,每五十位顧客產生一位幸運顧客,第五十位顧客就是幸運顧客,本店將贈送他兩個比薩。珍妮把紙板放到店門前,笑了:這下好了,我這裏更容易成為幸運顧客,大家肯定都衝著我的比薩店來了。可是她高興得太早了,她的生意是好了起來,但遠遠不如街尾的比薩店,因為她慢了半拍。
珍妮為此十分沮喪,她原本想整垮對方,沒想到卻被對方整倒了。這樣下去肯定得關門。可是一旦關了門,自己又幹什麼呢?要知道,珍妮的丈夫去世了,她和兒子相依為命,好不容易學會了做比薩,拿出了所有的積蓄,才開了這個比薩店。珍妮雖然心有不甘,可是卻又無能為力。她知道,去找對方理論,也無濟於事,對方不可能把顧客拱手讓給她。
就在珍妮進退兩難,無計可施的時候,她的生意竟一天天地好了起來,許多老顧客又來買她的比薩了。這天,一個老顧客來買比薩,珍妮便問她,為什麼又來她這裏買比薩了。老顧客對她說:“我到那家比薩店買比薩,老板告訴我說你是她的師傅,說你的比薩好吃,讓我來買你的比薩!”珍妮愣住了:她竟然把顧客拱手讓給我,這裏麵沒什麼陰謀吧?
於是珍妮去了街尾的比薩店,問老板為什麼把顧客讓給她。老板告訴珍妮,她最近才知道她的家庭情況,知道她不容易,於是才說她是自己的師傅,讓顧客去買她的比薩。珍妮的眼睛濕潤了,她知道,這個女人也不容易,丈夫是個病號,什麼也幹不了。珍妮回到店裏,重新換了一塊紙板在店門前,上麵寫著:街尾比薩店的老板是我妹妹,請多多照顧!
載於《知音·海外版》
寬容大度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學習的優秀品質。少點計較,多點給予,合作才能實現雙贏呢。
用一把雨傘給你最後的尊嚴文|納蘭澤芸
風可以吹起一大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馮驥才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生命的尊嚴是普遍的、絕對的準則,是沒有等價物的,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
生命像一條河流,每個人都是河裏的一尾魚,在到達生命終點的那一刻,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回溯,都將是無功而返,都將不再能夠且歌且舞,且歡且戚。
然而,即使是在生命的終點,尊嚴,仍無可替代。
看過日本影片《入殮師》的人,都會對這樣一組鏡頭記憶深刻:麵對棺木中的逝者,入殮師神情肅穆地三鞠躬,然後,跪下,輕柔周到地為逝者擦臉、修飾、梳頭、換衣服;在稍遠的地方,是跪地觀望的逝者親人,入殮師在為逝者換衣服時,要做到絲毫不暴露逝者的身體,否則逝者會羞澀。
這是給逝者以最後的尊嚴。
這種尊嚴,是對生命最後的尊重與致敬。
這種對生命的尊重與致敬,在蓉城成都,被一把把雨傘深情地詮釋著。
那個清晨,下著中雨。
8點半,黃海建送好8歲的小兒子上學,就乘公交車回家,準備回去再睡一覺。這段時間以來,他覺得很累,身體不太舒服。一個多月前,有朋友為58歲的他介紹了一份在大廈當保安的工作,每天要上夜班,從零點上到早上9點。一星期隻能休息一天。
這夜班挺熬人,可是不上又不行,像他58歲的年紀找一份工作不容易。最近,大兒子初三畢業考高中差幾分,學校要收六千元錢,他很著急,想趕緊的上班籌齊這筆錢。妻子劉代書在超市打工,也掙不了幾個錢。
最近他老覺得頭暈,他想可能是夜班還沒適應過來吧,過一陣子就好了。今天他休息,早晨小兒子說爸爸你今天不上班,送我去學校吧,你已經好久沒送我了。他感覺頭暈得厲害,卻不忍心拂了兒子的意,就起來送孩子。
回來路上,一下公交車,他突然感到天旋地轉,撲通一聲重重地趴在站台上,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當時站台上人不多,黃海建突如其來的轟然趴下把旁邊一位名叫趙美玲的女孩嚇了一跳。她看到這個中年人趴在地上一動不動,趕緊走上去問他怎麼了,見中年人毫無反應,她感覺不太妙,馬上拿出手機撥打120和110。她想也得趕緊通知他的家裏人,她從黃海建身上找到了手機,找到一個署名“媽媽”的號碼,她用自己的手機撥打過去。終於接通了,那是黃海建的妻子劉代書的手機。
這時,等車的人多了起來,天還在下著雨,黃海建趴在冷濕的站台上一動不動。當人們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的時候,有人喊道:“快給他打傘啊,一把傘遮頭,一把遮背,一把遮腿!”於是,他被嚴實地“保護”起來。
公交車來了,幾個年輕人急著去上班,快遲到了。其中一個名叫甘璐的女孩說:“你們趕快去上班吧,我來打傘!”
救護車還沒來,地上的黃海建還是一動不動,甘璐著急了,她蹲下身子,把雨傘全部罩在了黃海建頭上,自己在雨中淋著,很快她的衣服和頭發都濕了。
她頻頻朝遠處張望,看看救護車來了沒有,還是沒有,她忍不住又掏出電話再次撥打120。
15分鍾不到救護車就來了,醫生立刻對黃海建進行檢查,發現他已經停止了呼吸。
甘璐聽了醫生的話,眼睛濕潤了,還很自責,雖然倒地的這個人與她素不相識,但是她卻不懂急救,如果懂得急救知識,立刻為他做些心肺功能的複蘇搶救的話,也許還能挽救過來也說不定,可是自己除了給他撐傘擋雨之外,卻什麼也不能做。
她懷著自責的心情給黃海建的妻子手機發了一條短信:“您的親人……請節哀吧!”
站台上的其他人,在聽到醫生的宣告之後,都默默無語地向逝者致以真誠的悼念,願他一路走好。
五月的蓉城,冷雨紛紛。
但那一把把雨傘,像一朵朵聖潔的白菊花,撐起一片尊嚴的天空。
這片天空,給逝者尊嚴,讓生者溫暖。
這樣的溫暖讓猝然失去親人的黃海建妻子劉代書,在噬心的悲慟之餘感受到欣慰:“我愛人走的時候,沒有特別的狼狽,謝謝你們給了他最後的尊嚴,他走的時候,心是溫暖的。”
載於《少年文摘》
尊嚴是每個生命的本質,隻有尊嚴才是生命鮮活的理由。哪怕是一具屍體,這尊嚴也是不可疏漏的。
勇、真、誠,三字話巴金 文|張嘉芮
品性是一個人的內在,名譽是一個人的外貌。——莎士比亞
近日偶讀一篇文章,才知作家叢維熙《大牆下的紅玉蘭》和作家張一弓《犯人李銅鍾的故事》,都是巴金頂住壓力,由他主編的《收獲》雜誌發表出來。
如果沒有巴金的“勇”,可能這兩部促世人警醒的傑出文學作品,將永遠湮滅於世。
要知道,這兩部作品不是一般的作品,前者是上溯反映“文革”時期指鹿為馬的法製過失,後者反映的是“文革”時期“極左路線”浮誇風引起的百姓大饑荒。二者都觸及了非常敏感的話題,是典型的“傷痕文學”。這在冰河尚未完全解凍,思想尚未完全解放的中國,可想而知,發表這樣的作品需要多大的勇氣。
當時數家報刊因為可以理解的原因都不敢發表,最後稿件輾轉到了《收獲》主編巴金手中,巴金閱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好作品如果不發表出來,任由它們就此湮滅,實在太令人痛心!
巴金勇敢地將《大牆下的紅玉蘭》發表出來。果然,發表不久,就招致司法幹預。為此,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孫犁還站出來說過話,他說這部作品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生活方麵的真實麵貌。
不久後的1980年,《犯人李銅鍾的故事》再次經巴金之手發表於《收獲》。
李銅鍾是李家寨大隊的村書記,是個穿過軍裝的莊戶人,一條腿在戰場上丟掉了,所以他是個瘸子。在大躍進浮誇風造成的大饑荒中,李家寨的鄉親們被逼至絕境,李銅鍾以生命為抵押,向國庫“借糧”來拯救瀕死的鄉親們。
李銅鍾以生命擔保,寫下借條:“春荒嚴重,斷糧七天。社員群眾,忍饑受寒。糧站借糧,生死攸關。違犯國法,一人承擔。救命玉米,來年歸還。”李銅鍾咬破手指按下血紅的指印。五百多鄉親得救了,李銅鍾以“哄搶國家糧庫首犯”罪名被公安局連夜審訊,審訊席上李銅鍾見到縣委書記,大喊一聲“救救農民!”就一頭栽倒再也沒有醒來——他救活了鄉親,餓死了自己。
作品發表之後,引起強烈反響,榮獲中篇小說一等獎,成為反思文學創作思潮中一篇扛鼎之作。李銅鍾被譽為“中國的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拯救了受苦的眾生,犧牲了自己。
後來,這部作品的發表給巴金帶來了不少麻煩,但巴金從未後悔過。就像魯迅說的,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李銅鍾的故事雖說是個悲劇,但這個悲劇所帶來的警醒與反思力量,無可估量。
巴金不僅有“勇”,他還有“真”與“誠”。
翻開如今所有的文學雜誌,可能隻有《收獲》不做廣告。“《收獲》不做廣告”,這是巴金的主張。他堅決反對登廣告,他說,文學大有希望,《收獲》大有希望。
數十年來,《收獲》人事更迭,然而,巴金的這條辦刊思想一直是鐵的紀律。
巴金在數十年的編輯生涯中,還將一個“誠”字,也寫得端端正正。
他把發現與培養新秀作家當作己任,後來名震文壇的許多作家都是巴金發表其處女作並培養起來的,例如:蕭乾、臧克家、劉白羽、何其芳、荒煤、麗尼等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曹禺,如果沒有巴金,他不知還能否成為“中國傑出的戲劇家”。曹禺最著名的作品《雷雨》寫出後,放了三年沒能問世,是巴金看到之後將之發表。發表之後,引起極大反響。這部作品是曹禺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成為他文學事業的一個高峰。
巴金一生扶掖新秀的無私舉動,與他早年經曆有關。巴金的長篇處女作《滅亡》寫成之時,因缺乏自信不敢向雜誌投稿。葉聖陶當時是《小說月報》主編,是他發現了巴金這顆“待磨的珍珠”,將《滅亡》在小說月報上連載,產生影響。巴金深受鼓舞,從此筆耕不輟,終成文壇泰鬥。
巴金六十多年後回憶起自己的文學道路,還非常動情地說,我想表示我對葉聖陶同誌的感激之情,倘使不是葉聖陶發表我的作品,我可能不會走上文學道路,成不了作家,也很可能早已在貧困中死亡。
居裏夫人說:“不管一個人取得多麼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不忘知遇之恩,同時將這種恩情作為一束心靈的玫瑰,贈給需要的後來者,就如擊鼓傳花一樣,在鏗鏘的鼓點裏,讓恩情薪火相傳,綿延不絕。就像巴金那樣,將所受之恩再施予後來者,讓感恩之心得到價值的最大化。這也是巴金“真”與“誠”的特質表現。
勇、真、誠,雖是三個簡單的字,然而要像巴金那樣終生奉行,卻不易。?
載於《經典閱讀》
勇,是敢於向惡勢力叫囂,真,是守住自己的底線,不做假。誠,乃是以誠示人。巴金先生是每一個藝術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