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新葩(1 / 1)

杏林新葩

邢思邵 王進領

北京牛街——名聞遐邇的回民聚居區。古老的清真禮拜寺、價值連城的手抄古蘭經、虔誠的穆斯林,吸引著四麵八方來客。1988年初,這裏又出現了一個新“熱點”——牛街軍民共建門診部。

門診部主任邱天道是51394部隊坦克團中醫,擅長用中藥配合針灸治療關節炎、頸椎病、軟組織損傷及其它疑難雜症。雖然他今年隻有26歲,但在牛街一帶已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居民遇到大災小病,首先就會想到:去軍民共建門診部找邱醫生!就連一些海外僑胞、駐京外國人士也常來光顧這個門診部。

一名普通軍醫,何以這樣出名?用他的經曆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吧。

7年前,中醫世家出身的邱天道,離開南的一個鄉村穿上了軍裝。當時,他的醫道在鄉裏已小有名氣。他帶著一大摞中醫書籍來到軍營,本想當一名衛生員,可緊張的新兵連生活一結束,他卻被分配到一個專門和石頭打交道的施工連。

塞北隆冬,寒風刺骨。邱天道和戰友們在冰天雪地中施工。他看到因條件惡劣,戰友中胃病、關節炎、腰腿疼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時治療,便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為戰友們解除痛苦。在緊張的施工之餘,他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中醫理論,兩年中寫下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他還根據祖傳秘方研製出治療骨科病的“骨科一號、二號”,“軟傷一號、二號”;治療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的“複方潰靈康膠囊”等中成藥,為不少幹部戰士和駐地群眾除病去疾。他榮立三等功,被推薦到團衛生隊。

1984年春天,部隊保送邱天道到張家口市中醫院進修。他如魚得水,白天跟老師學臨床,晚上鑽進圖書館啃書本。老師紮針,他幫助起針,並悄俏按老師針刺的穴位在自己身上反複試驗,琢磨其中門道。進修期間邱天道盡得老師真傳,治好了50多位關節炎、頸椎病等患者。這年年底,他又榮立二等功,並入了黨。

1985年,全國中醫學會和北京中醫學院聯合舉辦了“中醫係統大專班”。張家口市隻有一個名額,老師們一致推薦了邱天道。在部隊領導的支持下,他來到北京,邊勤工儉學,邊刻苦學習。每次考試,他總是名列前茅。邱天道的勤奮好學和刻苦精神,引起魯兆麟教授的注意。他開始給這名士兵吃“偏飯”,時而出些難題、怪題,時而在出診時給他詳細批注講解臨診處方。後來,竟讓他食宿在自己家裏,收為“入門弟子”。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邱天道的醫術大有長進。

之後,魯兆麟介紹邱天道到牛街紅十字衛生站工作。開始,來衛生站看病者寥寥無幾。邱天道就深入本地區的烈軍屬、救濟戶家中,挨門挨戶家訪,義務送醫送藥。一次,他來到軍屬崔大嫂家,見床上躺著一位女病人。這是崔大嫂的姐姐,到北京來治頸椎病,1個月還不見效,正準備回山西。

邱天道查看了病情,發現有個頸椎小關節錯位。他采用正骨複位手法,加土針灸,不到3分鍾,女病人頸部已能運轉自如。這姐妹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激動地拉住邱天道的手喊道:“神醫,神醫,我們遇到了神醫!”

1988年1月18日,應牛街地區回族人民的強烈要求,51394部隊坦克團與牛街地區紅十字會聯合建立了“軍民共建門診部”,正式任命邱天道為門診部主任,並給他配備了衛生班。組織的關懷使邱天道如虎添翼,他決心把組織的關懷化作春雨,灑向人間。為了方便患者,邱天道設立了20張家庭病床,堅持每天巡診;還聘請了首都30多位醫學專家、教授輪流應診。

在遊人彙集的陶然亭公園、大觀園等遊覽勝地,邱天道設立了谘詢站,定期為遊客義務治療。在回族老人經常聚集的牛街禮拜寺,邱天道定期為回族老人檢查身體,免費送醫送藥。他自己的宿舍內,也隨時會有求診的病人。牛街地區的群眾說,邱大夫太好了,見到他,藥方沒開,我們的病就好了三分!

邱天道,這個植根於沃土的杏林新葩,一定會開放得更加絢麗。

*right*原載《健康報》1988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