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暴怒"號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飛行甲板。飛機雖能勉強著艦,但由於艦體中部的艦橋、桅杆和煙囪引起的湍流的影響,飛機著艦仍然十分困難。所以,此時的"暴怒"號還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艦。

再接再厲的英國人下決心建造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從1917年開始,英國海軍將建造中的客輪"卡吉林"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艦上原有的煙囪被拆除,設計人員設計出從主甲板下麵通向艦尾的水平排煙道,從而清除了妨礙飛機起降的最大障礙。飛行跑道前後貫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飛行甲板,極大地方便了艦載機的起降作業。這種結構的航母被稱為"平原型"。"百眼巨人"號初具了現代航母的雛形。1918年5月,"百眼巨人"號的改裝工程完工。該艦標準排水量為14450噸,最大航速20節,可搭載飛機20架。同年9月,該艦編入皇家海軍的作戰序列。然而,由於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號尚未來得及接受戰火的洗禮,戰爭便結束了。"百眼巨人"號隻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軍的艦隊中,無法在真正的戰爭中一顯身手。但是,作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在航母發展史上的開拓性地位是無法抹殺的。

☆美國海軍的"帶篷馬車"

1920年,美國海軍選中5500噸的運煤船"木星"號來改裝它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22年,該船完成改裝,被重新命名為"蘭利"號,編號為CV-1。"蘭利"號標準排水量11050噸,滿載排水量14700噸,最大航速15節,其上鋪設有長165.3米、寬19.8米的全通式飛行甲板,載機34架。

同"百眼巨人"號一樣,"蘭利"號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艦體最上方是全通式飛行甲板,艦橋則位於飛行甲板的前下方,艦體左舷裝有兩個可收放的煙囪。由於這種怪模怪樣的軍艦是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海軍的艦隊中,所以被送了一個綽號:"帶篷馬車"。

"蘭利"號於1922年10月進行了第一次戰鬥機著艦試驗,同年11月,又使用壓縮空氣彈射器進行了艦載機彈射起飛試驗,兩次試驗都取得了成功。1923年,"蘭利"號到各地進行航行展示,並在航行中進行各種作戰係統的試驗。1924年,"蘭利"號被編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的作戰序列,美國海軍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42年2月27日,"蘭利"號在執行運送P-40戰鬥機的任務時,在爪哇海被日本海軍的岸基攻擊機擊沉,結束了它不同尋常的一生。

☆不甘人後的日本海軍

日本海軍也一直關注著海軍航空兵和航空母艦的發展,早在1913年,日本海軍就著手將一艘商船"若宮丸"號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1920年,日本海軍又開工建造了本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並於1922年年底建成服役,由於該艦在航母發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島狀上層建築,因而被稱為第二代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經頗像現代航母了。

"鳳翔"號全長168米,標準排水量7470噸,最大航速25節。該艦在甲板前部有大約5度的下傾斜坡,兩部升降機沿飛行甲板中線布置。它打破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結構,一個小型島式艦橋被設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三個煙囪可向外側傾倒,以免影響飛機起降作業。

但是經過試驗,日本海軍發現"鳳翔"號的島式結構並不是很合適。由於該艦的飛行甲板比較狹窄,島式建築在起降時顯得非常礙事。為了保證艦載機的安全起降,日本海軍最後拆除了島式建築,由此,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又恢複成為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這從發展上講是一種倒退。

☆開創曆史先河的"競技神"號

1918年,英國海軍動工興建"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它在航母發展史中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它的島式結構非常成功,由此一舉奠定了現代航空母艦的基本結構,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競技神"號一開始就按照航母標準進行全新設計。它采用封閉式艦首和全通式飛行甲板,一個環繞著煙囪的大型艦島配置在艦體右舷,構成了一個比"鳳翔"號大得多的島式上層建築。由於"鳳翔"號後來放棄了這種結構,"競技神"號實際上是第一艘真正采用島式結構的航空母艦,成為各國航母爭相模仿的標準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