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9月5日 第一章 國內

75年漢明帝死

明帝是東漢時期一位有作為的皇帝。薛瑩《漢紀》對他極力稱讚,說他"及臨萬幾,約身率禮,恭奉遺業,一以貫之,雖夏啟,周成繼體持統無以加焉"。華嶠《後漢書》一方麵稱他"中興以來追蹤宣帝"。另方麵又含刺地說:"夫以鍾離之廉法,諫諍懇切,以寬和為首,以此推之,亦難以德言者也。"意謂其稍欠寬和。範曄《後漢書》評漢明帝,也有這個意思。

執法嚴明,嚴於馭下是漢明帝加強皇權、整頓吏治的重要手段,並因此取得了顯著的政績。但執法過嚴,以致發生冤獄,如楚王劉英案件株連而死者竟達數千人之眾,這是明帝政治之累,範曄《後漢書》所謂"弘人之度未優"這個批評基本上是符合曆史事實的。後來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大體沿襲範史的觀點。

附錄:

東漢皇帝。字嚴,廟號顯宗。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母為陰皇後。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為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製度。明帝以及隨後的章帝在位期間,史稱"明章之治"。明帝熱心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後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邊少數族侵擾的威脅,使漢族和少數族的友好關係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十六年,命竇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裏坤湖),取伊吾盧地。其後,竇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至此,西域與中原斷絕關係65年後又恢複了正常交往。次年,又複置西域都護。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於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並於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明帝之世,吏治比較清明,境內安定。加以多次下詔招撫流民,以郡國公田賜貧人、貸種食,並興修水利。因此,史書記載當時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國載於戶籍的人口為2100多萬,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激增至3400多萬。

附錄:

漢光武帝到了六十三歲,害病死去。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

有一次,漢明帝做了個夢,夢裏看見有個金人,頭頂上有一道白光,繞著殿飛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

第二天,他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許多大臣說不出那個頭頂發光的金人是誰。

有個博士傅毅說:"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夢見的金人準是天竺的佛。"

傅毅所說的天竺,也叫身毒(音yuán-dú),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天竺是古代印度的別稱,釋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約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原是個王子。傳說他在二十九歲那年,拋棄了王族的舒適生活,出家修道。他創立了一個宗教,叫做佛教。

釋迦牟尼到處宣傳佛教的道理。他傳教四十多年,收了不少信徒,大家尊稱他"佛陀"。他死了以後,他的弟子把他生前的學說記載下來,編成了經,這就是佛經。

傅毅的話,引起了漢明帝的好奇心。他就派蔡愔(音yǐn)和秦景兩名官員到天竺去求佛經。

蔡愔和秦景經過千山萬水,終於到達了天竺國。天竺人聽到中國派使者來求佛經,表示歡迎。天竺有兩個沙門(就是高級僧人),一個名叫攝摩騰,一個叫竺法蘭,幫助蔡愔和秦景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蔡愔和秦景就邀請他們到中國來。

公元67年,蔡愔、秦景帶著兩個沙門,用白馬馱著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經,經過西域,回到了洛陽。

漢明帝並不懂佛經,對佛教的道理也不清楚,但是對送經前來的兩位沙門倒很尊敬。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陽城的西麵按照天竺的式樣,造一座佛寺,把送經的白馬也供養在那兒,這座寺就叫白馬寺(在今洛陽市東)。

漢明帝並不懂佛經,王公大臣也不相信佛教,到白馬寺裏去燒香的人不多。隻有楚王劉英倒十分重視,專門派使者到洛陽,向兩位沙門請教。兩個沙門就畫了一幅佛像,抄了一章佛經交給使者。

使者回到楚王的封國,楚王劉英真的在宮裏供起佛像來,早晚禮拜。

楚王劉英是個有野心的人,他借著信佛的名義,結交一批方士,還用各種迷信的手法欺騙人。

公元70年,有人向漢明帝告發,說楚王劉英糾集黨徒,自己設置官員,想造反。漢明帝派人一調查,認為劉英確實有謀反的情節,就把楚王的王位革了,把他送到丹陽。劉英到了那兒,自己覺得罪行嚴重,就自殺了。

漢明帝還派人專門查辦跟劉英有往來的人。楚王劉英曾經把全國有名的人編在一本名冊裏。這個名冊被搜查出來後,官府就按照名冊一個個逮了來,受到牽連的人很多。這樣搞了一年多,逼死了不少人。

後來,有個大臣勸說漢明帝,認為被逮的大多是受冤屈的人。漢明帝親自查問一下,果然發現洛陽監獄關著一千多無辜受累的人。他才下了一道詔書,把他們赦免。

漢明帝雖然派人求經取佛像,但他其實並不相信佛教,倒是提倡儒家學說的。他還親自到太學(我國古代的大學)去講過經(這裏指儒家的經典書)。據說去聽講的和觀看的,竟有十萬人之多。

1264年元世祖用劉秉忠建議,定都燕京

1215年,北方新興的蒙古族大舉南下,一舉攻占金中都,並縱火焚毀了中都的豪華宮闕。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以中都為陪都。1267年,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外選擇新址,開始營建一座新城,後定名為大都,作為新建立的元朝的首都。從此,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大都城由著名學者劉秉忠規劃設計,形製為三套方城,分為外城、皇城和宮城。外城呈長方形,周長將近30公裏,皇城周長10公裏,宮城在最裏麵一層。整個大都城規劃整齊,井然有序,宮殿規模宏偉壯麗,是當時世界上最繁盛的城市之一。

附錄:13世紀初,成吉思汗建立起的蒙古汗國迅速崛起,並於公元1215年攻破金中都,在城中大肆搶劫,將金銀財寶和各樣貨物擄掠而去。在攻城戰爭中,金代宮闕被付之一炬,大火燒了一個多月。

從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伐金起到公元1260年忽必烈繼大汗位的半個世紀中,蒙古軍不斷征戰,建立起了地跨歐亞的大蒙帝國。這時,燕京隻是蒙古控製華北、中原的重要據點。

忽必烈繼承汗位後,改造舊製度,為都城南遷做準備。公元1264年,忽必烈把燕京改名為中都。中都的興建曆時四年,城址位於原金中都舊址的東北,以大寧離宮為中心。忽必烈於公元1271年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元,並於次年改中都為大都,定大都為國都。這是北京曆史上的一大轉折,從元大都始,北京正式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元大都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其建築規模與藝術設計,其工程水平與科學布局,都是一流的。大都坐北朝南,呈正方型。它的南牆在今天的東西長安街之南,北牆在德勝門外八裏的小關一帶。東、西兩側的南段大體上與後來的城牆相合。城周實測為二萬八千六百米,十一門。皇城位於城南偏西。偏西是為了充分利用太液池風景區,太液池即為今北海和中海。城內胡同經緯交錯,分50坊,布局井然有序。

元大都的設計是按古製王都"左祖右社,麵朝後市"來安排的。皇城即為"前朝",它坐北朝南。鍾鼓樓和什刹海沿岸商業區即為"後市"。皇城以東建有太廟,用於祭祀祖先,這是"左祖"。城西建有社稷壇,祭奉土地和五穀之神,這是"右社"。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大都建城初年就來了,他在中國住了17年,耳聞目睹了元大都的壯觀與繁華。《馬可波羅遊記》對元大都的描述引起了歐洲人對中國的強烈興趣,使者、商人、教士聞訊而至,元大都盛名遠揚。

1861年安慶陷落,太平軍守將葉芒戰死

安慶保衛戰:

一八五九年到一八六一年,清朝軍隊圍攻太平天國重鎮安慶,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為保衛安慶,率軍多次救援,進行了兩年之久的艱苦卓絕的鬥爭。

安慶是一八五三年二月二十四日被太平軍占領的。同年三月二十日,太平軍攻克南京。定為天京。從此,安慶就成為天京的西大門。清王朝於是派重兵圍攻。當時,清軍的戰略是:第一步攻武漢,第二步陷安慶,第三步奪大京。由於安慶得失關係著天京安危,所以太平軍決心保衛安慶。

一八五九年冬,清王朝派湘軍頭子曾國藩坐鎮指揮,分四路圍攻安慶。一八六零年五月,清軍水師提督楊載福率水師猛攻安慶下遊的重鎮樅陽。太平軍叛將韋誌俊(韋昌輝之弟)挖開樅陽附近的羅德洲和下首的堤壩,引水進入後湖,使得清軍得以水陸並進。太平軍守將連添福、萬宗勝率師奮戰,相繼陣亡。六月二十日,樅陽淪陷,安慶危急。

英王陳玉成馳援安慶。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支柱,當時年僅二十三歲。他十四歲加入太平軍,參加過很多戰鬥,被天王洪秀全譽為"一身是膽的好將領"。一八六零年十一月,陳玉成率軍十萬多人,自桐城南下,在垌城西南三十裏的掛車河與清軍李繼宜部展開激戰.殺得清軍屍橫遍野。眼看勝利在望,不料叛徒韋誌俊突然從直搗練潭,切斷了太平軍的糧道,太平軍被追撤回桐城。第一次救援安慶失敗了。

這時,太平天國的重要領導人對安慶的形勢進行了分析。天王洪秀全決定;英王陳玉成率長江北岸各路太平軍,經太湖、英山、霍山等地進軍湖北;忠王李秀成率長江南岸各路太平軍,經江西沿江直上而入湖北。兩路大軍成鉗形前進,直搗清軍老巢--武漢。

一八六零年秋冬之間,忠王李秀成率南路大軍從太平縣出發,經繁昌、石台而人黟縣,離曾國藩設於祁門的指揮部隻有六十裏路。曾國藩驚恐萬狀,寫了一封遺書,準備兵敗自刎。可惜。李秀成沒有乘勝直搗祁門,也沒有按預定的路線向湖北進軍,卻擅自揮師浙江,轉向江西去了,結果失去了良好戰機。

一八六一年三月,英王陳玉成率北路太平軍從桐城出發,所向披靡,僅用了十二天時間,就連下英山,霍山,進入湖北,十八日攻克黃州。當太平軍接近武昌對,城內清軍慌作一團,主管糧台的閻敬銘上吊自殺。駐守安撤太湖的湘軍將領胡林翼,在湘軍中素有"蕭何"之稱,也心急如火,料定武昌必失。這時,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參讚巴夏禮打著"保障外商貿易"的幌子,使用外交和武力兩手進行幹涉阻撓太平軍前進,使清軍取得了喘息機會,不久又加緊了對安慶的圍攻。

一八六一年六月八日,濟軍趁陳玉成到天京請求救兵,不在軍中的機會,集結重兵向太平軍陣地赤岡嶺(在集資關北五華裏,現在群眾稱為陳家嶺)發動進攻。戰鬥一直打了二十天,太平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守將李四福、賈仁貴、朱孔堂和三千多戰士壯烈犧牲,主將劉琳率七百戰士突圍,因河水暴漲,湖水泛濫,陷於絕境,全部被俘。緊接著,清軍又向菱湖北岸的太平軍進攻,八千將士懷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拚死決戰,也大部壯烈殉國。清軍直撲安慶城下。

陳玉成從天京回到桐城,八月二十五日,他親臨前線,把軍隊排成扇形,十路挺進,對安慶進行最後一次救援。太平軍將士每人背負著一束茅草,衝到清軍的壕溝前,一麵砍殺,一麵用茅草把溝填平。清軍據壘頑抗,集中所有的炮火向太平軍密集轟擊。太平軍前仆後繼。壕溝裏的屍體一層壓著一層,和茅草混在一起,把壕溝都填平了。安慶城中的守將吳定彩,趁陳玉成攻擊清軍後壕之機,帶領一批精銳將士,打開西門,繞過清軍的壕溝,向東猛攻清軍的新壘。主攻安慶的清軍將領曾國藩親自命令督戰部隊排在營壘的後萬,對後退清軍一律格殺,以阻擋太平軍前進。如此激戰了幾個晝夜,安慶城外屍橫遍野,連河水也被鮮血染紅了。

安慶守軍因長鎖被困,糧食吃光,隻好搜食豬、狗、樹葉、樹皮,許多戰士活活餓死。九月四日夜,清軍在安慶馬山腳下挖掘地道,暗暗通到城下,裝上大量火藥。九月五日上午八時,清軍點燃火藥,一聲巨響,城牆被炸開幾十丈的缺口。守將吳定彩、葉芸來率領太平軍將士用軀肉堵住缺口,拚死奮戰。最後,全城兩萬多將士全部壯烈犧牲。

安慶陷落,長江以下無險同守,沿江城幣相繼失陷,過了兩年,天京陷落了。太平天國革命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它卻機重地打擊了以清皇朝為代表的封建統治勢力,在中國近代史上起到了非常偉大的曆史火車頭的作用。

1898年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四人參預新政事宜

(1865~1898)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複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湖南瀏陽人。父繼洵,官至湖北巡撫。幼年喪母,受父妾虐待,備遭封建綱常抑壓之苦。少年時先後師事歐陽中鵠、塗啟先、劉人熙等瀏陽學者,並結交義俠大刀王五,深受他們學術思想與行為的影響,好任俠,喜詞章,富於思想。他博覽群書,研讀過張載、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的著述,從中汲取了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重民思想,為日後提倡變法維新奠定了某些思想理論基礎。二十至三十歲間,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試,因不喜科舉時文,屢考不中。在此期間,他來往於直隸(約今河北)、新疆、甘肅、陝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台灣等省,遨遊萬裏,開闊胸懷視野,目睹了清朝統治腐敗,災民流離、哀鴻遍野的景象,益想奮發有為,立誌救國救民,故自名"壯飛"。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慘敗,次年簽訂《馬關條約》,喪權失地,群情憤慨。康有為在北京發動"公車上書",揭開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在民族危亡與維新思潮的激蕩下,譚嗣同在思想上發生劇變,痛感自己三十年前的精力多敝於考據詞章,無補於事,決心拋棄舊學,致力於維新變法。遂與唐才常等在瀏陽籌建算學館,創辦新學,並撰《興算學議》、《報貝元征》等文,提出變法主張,首開湖南維新之風。為追求新思想,學習新知識,他於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北遊訪學。先後至上海、天津、北京,訪問英美傳教士,購閱西方書籍,看到機器、輪船、火車、電線,參觀煤礦、金礦,還看到西方傳入的計算器、愛克斯光照相等科學儀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自然科學發生興趣。在訪學中,還遍交維新之士,尤其是結識了梁啟超,並通過梁佩,自稱為康的"私淑弟子"。北遊訪學及與維新派的交往,使譚嗣同變法維新信念更為堅定。1896~1897年,他以父命入資為候補知府,在南京待委,此間時往上海與梁啟超討論學問,研究變法理論。還潛心讀書,與楊文會研討佛學,撰成其代表性著作《仁學》。該書大力宣傳資產階級民權、平等學說,批判封建專製製度,痛斥兩千年來的封建專製統治"皆大盜也",曆代專製君主都是"獨夫民賊",指出維護君主專製的三綱五常"慘禍烈毒"。他不僅批判封建君主專製,而且大膽揭露清朝統治的罪惡,提出"廢君統,倡民主",主張發展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康、梁等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思想範圍。譚嗣同在《仁學》中,對自己的社會政治思想,也力求提高到哲學理論上進行概括。但是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他的哲學思想顯得龐雜,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哲學思想體係。

1898年2月,譚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的支持下,與唐才常等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湘報》,以及延年會、群萌學會等,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當這些維新活動遭到守舊派的反對和攻擊時,他與之堅決鬥爭,認為"今日中國能鬧到新舊兩黨流血遍地,方有複興之望"。

6月11日,光緒帝下詔宣布變法。譚嗣同被薦,奉召於8月21日進京。9月5日,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劉光第同參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反對新政,陰謀政變。在緊急關頭,譚嗣同等維新派欲說服握有軍權的袁世凱,幻想得到袁對變法維新的支持。但迅即被袁世凱出賣,促使慈禧太後於9月21日發動政變,對維新派殘酷鎮壓。譚嗣同拒絕出走,矢誌為變法獻身,毅然表示:"外國變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國以變法流血者,請自嗣同始。"24日,被逮下獄。他在獄中賦詩題壁,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28日與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等同被殺害,世稱"戊戌六君子"。臨刑絕命詞書:"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附錄:譚嗣同(1865-1898),字複生,號壯飛,別署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通眉生,湖南瀏陽人。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傑出的愛國誌士。

譚嗣同為清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五歲時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跡般複活,故名"複生"。年幼喪母,不見容於繼母。從小離家,在北京宣武門外隨兩個哥哥讀書,備嚐艱辛而養成"倔強自力"之性格。十四歲時,方得回故鄉瀏陽縣。現縣城城關北門之"大夫第",即譚嗣同故居。這是座高雅的官宦門庭。其中別致的"石菊影廬"即嗣同書舍。書舍因瀏陽特產菊花石雕得名。譚酷愛家鄉菊花石,曾讚其"溫而德,野而文",借其清白無瑕、堅不可摧的品性,以喻自己純潔堅貞之情操。書舍布置頗具性格:書案置有鬥大的山石菊,由菊花石雕鏤而成。牆上掛一口烏龍青霜劍,一幅王右軍《晴雪》帖立軸,一支精工刻鏤的玉屏洞簫。當年嗣同就是在這書舍裏,從篤好經世之學的著名學者歐陽忠鵠為師,飽覽詩書。並曾從當時名揚幽燕的"義俠"王五習武,故不唯博古通今,酷愛琴棋書畫,且好任俠,善劍術,性格豪放開朗,懷抱濟國報世之誌。

自十九歲起的十年間,他壯遊西北、東南諸省,行程8萬餘裏,深悉民間疾苦,痛感社會之積弊,憂國憂民之情灼熱似火。於是自號"壯飛",立誌趁年青力壯之際,幹一番事業報效祖國。這時期,他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倍加欽佩,一直珍藏文天祥生前彈過的"蕉雨琴",並為文天祥用過的"日月星辰硯"作歌以勵誌。

甲午中日戰後,時年三十的譚嗣同在家鄉滿懷憂憤:"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感事詩》)現實使他痛感國家民族危亡日迫,"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於是決然拋棄舊學,探求新學,投身康有為、梁啟超之變法活動。他一方麵撰寫《仁學》,抨擊封建倫理,闡述變法理論,一方麵在湖南從事培養實學人才、興辦實業等維新活動。1897年,他在瀏陽城創辦"算學館"、"群萌學會",吸收各界進步人士入學入會。同年又協助湖南地方當局在長沙開設時務學堂,蔡鍔去日留學前即在此讀書。次年初,又與同他並稱為"瀏陽雙傑"的刎頸之交唐才常等在長沙組織南學會,創辦湖南最早的日報《湘報》,宣傳新學,推動新政。從而使長沙一時成為變法的中心,湖南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1898年7月到京師,被破格提拔為四品卿銜機章京,負責代光緒皇帝批閱奏折和草擬詔書,在變法中起了重要作用。不久變法失敗,康、梁逃亡海外,譚卻決定留下:"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留下後欲與大刀王五營救被囚禁之光緒,未遂。乃贈自身佩劍於王五,望其繼承遺誌,自己則抱必死之念:"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被捕後,有氣壯山河之《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肚膽兩昆侖。"並在獄中給梁啟超寫絕筆書:"嗣同不恨先眾人而死,而恨後嗣同死者虛生也。齧血書此,告我中國臣民,同興義舉,翦除國賊,保全聖上。嗣同生不能報國,死亦為厲鬼為海內義師之助。"是年9月28日,譚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義,史稱"六君子事件"譚就義時泰然自若,仰天長歎:"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