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埃及軍隊投入十月戰爭
十月戰爭中,埃及軍隊以一千輛坦克,五千名步兵在西奈戰線發起進攻,以減輕戈蘭高地敘利亞軍隊的壓力。
十月戰爭,又稱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稱"齋月戰爭",以色列稱"贖罪日戰爭"或"十八天戰爭"。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為收複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被動局麵,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均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M.A.el-薩達特和國防部長A.伊斯梅爾、總參謀長S.M.H.沙茲利等精心製訂作戰計劃,企圖以突然襲擊強渡運河,收複西奈半島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政治談判收複全部失地創造條件。戰前,埃軍兵力約32萬人,坦克2000輛,作戰飛機約600架,另有大量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以及海軍艦艇約100艘。埃軍在運河西岸展開5個步兵師、2個機械化師、2個裝甲師和若幹獨立旅,並部署有"薩姆"防空導彈等武器,在運河區組成高、中、低和超低空防空體係。敘利亞在總統H.阿薩德和國防部長M.塔拉斯領導下,也為戰爭進行了大量準備,企圖一舉收複戈蘭高地。戰前,敘軍兵力約15萬人,坦克約1300輛,作戰飛機280架,另有大量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以及海軍艦艇約30艘。敘軍在戈蘭高地東側展開3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若幹獨立旅,並以防空導彈為主組成對空火力網,為地麵進攻提供掩護。埃、敘為達成進攻突然性,采取了一係列戰略、戰術偽裝欺騙措施:開戰前幾個月對預備役人員多次征召和複員;埃軍反複前調和後撤,前調一個旅,後撤一個營,逐次向運河集結兵力;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隱蔽作戰企圖;采取嚴格的保密措施,作戰文件不準打印和無線電傳遞;開戰當日讓士兵在運河遊泳,顯示平靜假象;把開戰日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和猶太教贖罪日,以隱蔽進攻時機。
以色列國小人少(1973年總人口為318萬人),戰前編有常備軍11.5萬人,預備役20餘萬人,坦克1700輛,作戰飛機360架和"霍克"防空導彈發射架75部,海軍艦艇約40艘。1967年侵占埃、敘部分領土後,以軍戰略縱深增大,並在運河東岸構築了由高20米的沙堤和31個支撐點組成的巴列夫防線,在戈蘭高地1967年停火線西側構築了由若幹支撐點和防禦陣地組成的防線。以色列自信巴列夫防線是"銅牆鐵壁",其情報係統具有24小時預警能力,預備役為主的"全國皆兵"動員體製能為最終戰勝對方提供保證,故在戰略指導上改變過去先發製人、深入對方領土縱深作戰的方針,由攻勢戰略改為守勢戰略。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色列總理G.梅厄和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展開兵力是進行演習。開戰前,以軍在西奈半島僅部署1個步兵旅、3個裝甲旅,近300輛坦克和48門野戰火炮;駐守運河東岸前沿各支撐點的步兵不到500人,淺近縱深內隻有1個裝甲旅的兵力;戈蘭高地也隻部署3個步兵旅、2個裝甲旅,近200輛坦克和44門野戰火炮。
10月6日,埃、敘分別在西線和北線同時向以軍突然發起進攻,給以軍沉重打擊。西線:6日14時,埃軍在防空兵和炮兵火力掩護下,陸海空三軍密切協同強渡運河,並出動200餘架飛機突襲運河東岸以軍巴列夫防線及其縱深,摧毀若幹"霍克"防空導彈陣地和大部分機場;數百名突擊隊員搭乘直升機在西奈半島機降,襲擾以軍後方;部署在西岸的約2000門大口徑火炮和坦克炮等重火器,對以軍各支撐點及淺近縱深目標實施猛烈的火力打擊;海軍艦艇則在近海配合地麵作戰。與此同時,埃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由8000名官兵組成先頭部隊搭乘上千隻橡皮舟迅速渡河;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的步兵反坦克小組,穿過以軍各支撐點的接合部,在其後方布置反坦克地段,同野戰火炮、坦克炮火力組成遠近結合的寬正麵反坦克火力網,擊毀大量以軍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架橋,9小時內打開60個通道,清除約9萬立方米沙土,架好浮橋12座,保障後續部隊和坦克渡河;防空部隊由各型"薩姆"防空導彈為主組成防空火力網,開戰頭兩小時擊落以軍飛機10餘架,在戰爭初期掌握運河上空製空權,使以機不敢進入運河區空域。至7日,埃軍6萬人、600餘輛坦克渡過運河,各部隊陸續在東岸集結。以軍倉促應戰,指揮混亂,極為被動。8日,以軍3個裝甲旅遠距離增援,在既無空中掩護又無步、炮協同的情況下實施反擊,被埃軍粉碎,幾乎被全殲。9日,埃軍按照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西線出現四天戰鬥間歇。北線:6日14時,敘軍3個步兵師由配屬的坦克部隊為先導,在空軍、防空部隊和炮兵火力掩護下,向戈蘭高地進攻,當日突破以軍防線,並以空降兵占領赫爾蒙山哨所(以色列稱之為"國家的眼睛",其電子偵察範圍覆蓋敘利亞大部地區),進逼戰略要地庫奈特拉。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直逼以軍前線指揮部駐地奈法赫村,並進抵距約旦河東岸以本土約數公裏的地區。以軍1個步兵旅和2個裝甲旅大部被殲,極為被動。以軍在兩線作戰、處境極為不利的情況下,采取先北後西、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方針,努力化被動為主動。7日晚,以軍在局部地區製止敘軍進攻,隨後實施局部反攻,兵力陸續增至3個師約11個旅;同時集中使用空軍包括從西線調來的飛機,向敘軍地麵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強大攻擊。9日,以軍向敘後方大城市實施戰略空襲,同時抓住西線戰鬥間歇實施反攻;11日轉入進攻,越過1967年停火線,進抵要地薩薩,占領重鎮納西季村,直接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從而掌握北線戰場主動權。16日前後,以軍給予援敘的伊拉克和約旦裝甲部隊以沉重打擊,22日出動空降兵奪回赫爾蒙山哨所。至此,以軍經緊急動員,總兵力已增至近40萬人。敘利亞對西線埃軍的戰鬥間歇異常不滿,要求埃軍加強攻勢,緩解敘軍的被動態勢。埃軍自11日起將2個裝甲師調至運河東岸,14日投入坦克1000輛在脫離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再次發起進攻,企圖占領米特拉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