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5月7日 第八章 國際

1942年日軍被美國艦隊截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1942年5月7日,日本艦隊企圖占領新幾內亞東南端的莫爾斯比港,以破壞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交通線。途中在珊瑚海海麵被美國艦隊截擊,發生激戰。8日,戰鬥結束,日軍被迫放棄進攻莫爾斯比港的企圖,解除了日本對澳大利亞的威脅。珊瑚海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海軍遭到的第一次挫敗。

1915年"盧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潛艇擊沉

1915年5月7日,由紐約駛往利物浦的英國班輪"盧西塔尼亞"號,在愛爾蘭南部海麵被德國潛艇擊沉,1198人遇難身亡,其中有128名美國人。這一事件間接促使了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45年納粹德國政府代表預簽投降書

1945年5月7日,納粹德國政府代表在巴黎以東的艾森豪威爾總部蘭斯預簽了德國陸、海、空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書。

1939年羅馬-柏林軸心建立

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意大利的法西斯專政進一步強化,德國和日本也相繼建立起法西斯政權,世界大戰在歐洲和亞洲的策源地形成了。

在埃塞俄比亞危機初期,希特勒采取的是觀望政策。如果墨索裏尼失敗,希特勒就減少了一位中歐的對手;如果他獲勝,集體安全體係就會遭到破壞,希特勒的生存空間計劃就會相應地得到加強。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戲劇性地結束了這種消極政策,派遣一支35000人的軍隊長驅直入萊茵,《凡爾賽和約》已規定,德國不得在萊茵河左岸,也不得在右岸50公裏地帶擁有防禦工事或軍隊。

希特勒違背這一規定的做法是一次最具戰略意義的行動:法國聯盟體係以法國軍隊易進入中歐為基礎;隨著萊茵的被重新占領和立即動工的齊格菲防線防禦工事的建立,法國不再易進入中歐。法國被切斷了與其盟國的聯係,而德國的力量卻大大增加,因為它的命脈不再因非軍事化的萊茵而處於易受傷害的境地。總之,希特勒對萊茵的突然行動意味著徹底打破了歐洲軍事和外交上的勢力平衡。

法國不能對這一重大挑戰作出適當的反應。因為這個國家當時正準備大選,而且是由一個臨時的內閣在執政。總理薩羅和外交部長弗朗丹想通過調動軍隊和發出最後通牒來製止希特勒。如果實施這一計劃,原本是能奏效的,因為現在已知道,當時希特勒是在不聽幾乎所有將軍勸告的情況下決定對萊茵采取行動的。德國軍隊還沒有準備好進行重大的戰爭,除兩人外,德國軍事首領都反對重新占領萊茵,他們自然認為這會導致與法國的衝突。因此,希特勒命令,如果法國調兵,並將其軍隊派過邊境的話,他的各個師應一槍不放地主動撤退。希特勒同墨索裏尼一樣是在虛張聲勢嚇唬人,兩人都在玩策略。

薩羅和弗朗丹受到勸阻,沒有采取行動,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軍事顧問反對與戰爭冒險直接有關的任何行動,同時也因為英國政府與先前法國政府在埃塞俄比亞危機期間一樣躊躇不前。當弗朗丹找英國首相鮑德溫商量時,後者拒絕與調派法國軍隊去萊茵的建議有任何關係。鮑德溫說:你可能是對的,但是,隻要有1%的因你的警察行動而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我就沒有權利把英國牽扯進去。英國現在不處於進行戰爭的狀態。

法國政府由於本身意見不一,無法在沒有英國的支持的情況下采取斷然行動。正是因為這一點,希特勒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取得了重大勝利。這一勝利的一個結果是法國聯盟體係開始結束,不僅齊格菲防線切斷了法國與中歐和東歐的聯係,而且與此同時,德國還對東南歐發動了經濟攻勢,使這一地區實際上成為一個經濟附屬地。

到1936年時,德國接受了土耳其全部出口物的51%,保加利亞全部出口物的48%,希臘的36%,南斯拉夫的24%和匈牙利的23%。如此密切的經濟聯係,必然產生政治影響,尤其是因為這時出現在東南歐的一些獨裁政權在意識形態上特別愛好的是德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政體而不是西方的民主政體。無疑,邁塔克斯將軍,卡羅爾國王和保羅親王的外交政策與韋尼澤格斯、蒂圖列斯庫和亞曆山大國王的外交政策迥然不同。

對萊茵的突然行動,還起了使以往一向敵對的元首和領袖的言歸於好的作用。希特勒在石油製裁仍有可能實行的時候轉移了國聯的注意力,墨索裏尼對此深表感激。短時間內,這兩個獨裁者結成了有效的夥伴關係,迅速打破了現存的外交結構。

根據1936年7月11日簽訂的奧-德協定,希特勒答應尊重奧地利的領土完整,從而消除了羅馬和柏林之間不和的主要根源。一個星期後,西班牙爆發了內戰,這一悲慘事件拖延了3年,在這期間,德意兩國公開武裝幹涉西班牙內戰,支持親德意的佛朗哥叛軍。在此過程中,德意兩國進一步接近,並逐漸緊密地勾結起來,準備調整雙方關係,達到長期合作的目的。由於希特勒和墨索裏尼聯合行動,促成了西班牙共和國的滅亡。

1936年10月24日,德國和意大利秘密簽訂《德意議定書》,羅馬-柏林軸心正式結成。議定書簽訂以後,墨索裏尼聲稱羅馬和柏林之間的垂直線是軸心,歐洲各國可以圍繞這個軸心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