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6月1日 第一章 國內
1864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病逝。
洪秀全是太平天國創建者及思想指導者。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創立拜上帝會,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鹹豐三年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天朝田畝製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八年,因掌握軍政實權的東王楊秀清"威權逼己",遂密詔(一說無密詔)北王韋昌輝率軍返京誅楊。韋又擴大事態,濫殺無辜。洪秀全迫於眾怨,隻好殺韋,以翼王石達開主政。
次年,石達開受猜忌負氣出走,太平天國瀕危。洪秀全重用陳玉成、李秀成諸後起良將,自兼軍師,又采取減賦和加強宗教宣傳等措施,度過難關。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為清軍圍困,糧盡援絕。洪秀全拒絕李秀成突圍之議,固守天京。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詩文及詔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一)及《太平天國史料》等書中。
1917黎元洪召張勳來京共商國事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縣夏店(今屬大悟縣)人,寄籍江夏縣(今武昌縣),祖籍江西南昌。
1883年(清光緒九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884年畢業後曾任廣東水師"廣甲"艦二管輪,後一度調湖北槍炮廠當差任監工。其後又隨"廣甲"編入北洋水師,參加了中日黃海大戰,艦毀鳧水獲救。1895年應署兩江總督張之洞電召赴寧,監修新式炮台,先後任獅子山等處炮台總教官,專台官,頗受器重。1896年隨張回鄂,任槍炮廠監製兼護軍後營幫帶官,參與訓練新軍。1898年至1901年,曾三赴日本考察軍事、政治。歸國後1906年,擢升暫編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修造江陰、江寧兩炮台。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時,他隨赴武漢,並在編練新軍中多次鎮壓革命活動,親手殺害起義士兵。武昌起義時,他藏在幕友劉文吉家中。因革命黨領袖均不在武漢,革命黨人缺乏經驗和自信,強迫他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袁世凱竊取政權後,仍任原職。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篡改約法,改設參政院,被任為院長。1915年袁稱帝時,黎元洪極為反感,被封為武義親王,未受。袁世凱死後,由副總統繼任總統。與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段利用張勳將黎元洪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他在直係軍閥支持下複任總統。旋又被直係軍閥驅逐。晚年投資實業,後逝世於天津。
1929孫中山靈柩移往南京紫金山墓地
中山陵為何選址紫金山
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晚年病逝於北京,他在南京的時間很短暫,為何陵址卻選在南京紫金山呢?
原來,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曾和胡漢民等人到東郊打獵。當從明孝陵轉到半山寺時,孫中山放目四望,指著遠處的方山和回環扣帶的秦淮河說:"你們看,這裏地勢比明孝陵還要好,山水相襯,氣勢恢宏,不知明孝陵為何不選在這裏。"胡漢民說:"這裏確實比明孝陵好,前有照,後有靠,左右有沙環抱,加之秦淮河環繞著,真是一方大好墓地。"孫中山笑著對眾人說:"他日我辭世後,願向國民在此乞一杯土,以安置軀殼。"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重彌留之際,宋慶齡、何香凝、汪精衛等人在病房悄悄談起後事。談到墓地問題時,汪精衛說道:"我認為總理倘有不測,葬在北京景山最宜。"談論時,孫中山本已昏睡,但恰在此時醒來,聽得汪精衛之語,連聲說道:"不,不,我要葬紫金山。"在場人都很吃驚,為安慰他,齊聲應允,但無人知道紫金山在何處。
孫中山病逝之後,在討論歸葬之地時,汪精衛說,孫總理欲葬紫金山,但不知此山在何處。大家議論紛紛,但都說不清楚。當時在場的國民黨元老陳去病是江蘇吳江人,曾擔任過江蘇省博物院院長,對南京十分熟悉,他對眾人說,總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明孝陵所在的鍾山。經他這麼一說,大家頓時省悟過來。原來孫中山說的紫金山,就是當年他看中的鍾山半山寺這一地方。為此,陳去病還專門寫了一篇《紫金山考》,送各家報刊發表。宋慶齡、孫科和葬事委員會的代表還親自來紫金山做了實地勘察。最後,墓地確定了下來,這就是今天南京中山陵所在地。
附錄: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鍾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鍾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中山陵坐北朝南,麵積共8萬餘平方米,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中山陵。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半球形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鍾的鍾紐,"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孫中山的立像英姿勃勃,擺動的手勢好像正在發表關係國家命運的演說。中山路是原來的迎柩大道,是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下時走過的路,也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1926年動工,1929年完成。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征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牌坊這類建築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裏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再進為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後,一定會悟出<<總理遺囑>>中有關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的含義。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華表乃為柱狀標識物,標誌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這裏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鬥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在這裏,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製的不朽勳業和艱苦鬥爭的曆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宏圖的建國思想。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麵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係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麵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裏。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麵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鬱蔥蔥,景色優美。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中茅山南麓,陵墓的建築,壯麗雄偉。到南京遊覽的人,一般都要到中山陵瞻仰這位革命家的墓地。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鍾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1936工農紅軍在瓦窯堡創辦中國抗日紅軍大學。
劉亞樓同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傑出指揮員。他從青年時代起就獻身於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事業,早在192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是年參加當地農民武裝暴動後,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曆任班、排、連、營長,支隊、團的政治委員。由於他善於學習,勇於實踐,指揮才能顯著提高,1932年後他就成為我軍的高級指揮員。現根據有關資料將其在紅軍中擔任高級職務情況整理如下:
1930年6月,紅四軍主力由贛再次入閩,並經武平抵汀州。在汀州整編成立中國工紅軍第一路軍,接著又改為紅軍第一軍團。不久,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關於奪取南昌、九江的指示從汀出發北上。7月,紅一軍團在湖南瀏陽與紅三軍團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1931年11月撤銷紅一方麵軍總部,成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統稱"中央紅軍"。
贛州戰役後,1932年3月12日,中央紅軍各軍的序列作了調整,劉亞樓同誌由團的政治委員晉升為中央紅軍第一軍團第十一師政治委員(師長周昆)。
1932年底,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本年7月恢複建製)編製序列及領導人進行調整,劉亞樓同誌任第一軍團第十一師政治委員(師長劉海雲)。
1933年6月7日,中革軍委發布命令,對紅一方麵軍部隊進行一次大的整編,一律撤銷軍部,並將一部分地方軍編入野戰軍。整編後劉亞樓同誌任第一方麵軍第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長羅炳輝、政治委員蔡樹藩、參謀長畢占雲),後任第二師政治部主任(師長吳皋群,政委胡阿林,參謀長曹裏懷)。
1933年9月開始,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紅軍領導人作了適當的調整,劉亞樓同誌任第一方麵第一軍團第二師政治委員(師長陳光,參謀長曹裏懷,政治部主任史猶生)。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被迫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此時,劉亞樓同誌任中央紅軍第一軍團第二師(代號建昌)政治委員(師長陳光,參謀長李棠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長征四個月以來,中央紅軍部隊減員很大,為了減少機構,充實部隊,1935年2月10日,中革軍委發布命令,對中央紅軍進行整編,合並一些軍隊,撤銷第三軍團、第五軍團、第九軍團所屬的師部。整編後劉亞樓同誌任第一軍團第二師政治委員(師長陳光,參謀劃李棠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麵軍會師後,為了加強統一指揮,1935年7月21日,中革軍委決定,以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兩支紅軍主力部隊進行了整編。其時,劉亞樓同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政治委員黃更生)。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舉行會議,會議決定將紅軍第一方麵軍(1934年1月撤銷,1935年8月恢複)主力、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直屬機關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劉亞樓同誌任第一縱隊第一師師長(政治委員黃更生)。
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恢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的番號。劉亞樓同誌任第一軍團第二師師長(政治委員肖華,參謀長鍾學高,政治部主任鄧華)。
1935年底,紅軍以第一方麵軍主力組成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劉亞樓同誌任右路軍第一軍團第二師師長。
1936年7月,中國抗日紅軍大學開辦,劉亞樓任該校訓練部部長("紅大"教育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校長林彪,教育長羅瑞卿,政治部主任莫文驊)。同時參加第一期第科(主要訓練紅軍團以上高級幹部)學習。
1936年12月,中國抗日紅軍大學分設第一校、第二校。劉亞樓同誌任第一校訓練處長(校長由"紅大"校長林彪兼,教育長由"紅大"教育長羅瑞卿兼,政治部主任由傅鍾兼)。
1937年1月20日,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校、第二校由保安遷到延安,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劉亞樓同誌任訓練部部長,後任教育長,直至1939年赴蘇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1951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軍烈屬的號召》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組建誌願軍,為援助朝鮮人民抵抗美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保衛中國安全而進行的戰爭。
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霸權地位,推行侵略政策,立即出兵幹涉。26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命令美國駐遠東的海、空軍參戰,支援南朝鮮(韓國)軍。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派兵入侵朝鮮,並令美國海軍第7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侵占中國領土台灣。同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沒有蘇聯和中國兩個常任理事國參加的情況下,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南朝鮮以"必要的援助"。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又通過了美國關於設立聯合司令部以統一指揮在朝鮮的各國部隊的提案,並委托美國提供人選。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D.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後由M.B.李奇微、M.W.克拉克繼任)。
中國主張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對於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政和侵占中國領土台灣表示極大義憤。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中國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發表聲明,指出: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中國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為保衛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和在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的反侵略戰爭,中央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於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9月15日,美軍趁朝鮮人民軍主力在朝鮮南部洛東江地區作戰之際,以其第10軍於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配合正麵部隊對朝鮮人民軍實施兩麵夾擊,並向北推進。戰局發生了不利於朝鮮人民軍的急劇變化。
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隨後,中國政府又通過外交途徑進一步向美國政府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美國政府無視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於10月初令其侵略軍越過北緯38°線(以下簡稱"三八線"),企圖迅速占領全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急。與此同時,美軍空軍不斷轟炸中朝邊境的中國城鎮和鄉村,海軍不斷炮擊中國漁船和商船,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伊始,十分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以恢複和發展經濟。然而,美國硬要將戰爭強加到中國人民頭上。中國人民忍無可忍,決心對付這一挑戰。10月初,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毛澤東主席根據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請求和中國人民的意誌,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同朝鮮人民一起共同抗擊美國侵略者。為在軍事上掌握主動,中央軍委對投入作戰的兵力、後勤保障、武器裝備以及國土防空、東南沿海防禦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周密部署。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協同朝鮮人民軍實施戰略性反攻作戰,將"聯合國軍"打退到"三八線"南北地區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采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的方針,因勢利導,避強擊弱,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改變防禦作戰計劃,實施反擊戰役誌願軍入朝之前,為了有把握地進行作戰,中央軍委曾計劃先組織防禦,創造條件,然後再舉行反攻。誌願軍入朝後,在開進中發現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軍前進甚速,誌願軍已來不及先敵占領預定防禦地區,且"聯合國軍"尚未發現誌願軍入朝參戰,正在分兵冒進,為誌願軍在運動中殲敵提供了有利機會。毛澤東當機立斷,於10月21日指示誌願軍改變原定防禦計劃,采取在運動中殲敵的方針,指出: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是在幾天之內完成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的問題,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談攻擊的問題。10月25日,誌願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以1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進行阻擊,集中5個軍另1個師於西線給"聯合國軍"以突然性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將"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扭轉朝鮮戰局誌願軍初戰獲勝後,彭德懷估計"聯合國軍"將繼續進攻,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以一部兵力節節抗擊,主力後撤待機,準備在預定戰場上各個殲滅敵人,並將戰線推至元山、平壤一線。將剛入朝的第9兵團(3個軍)部署在東線,其餘6個軍部署在西線。毛澤東批準了這一方針和部署。此時,誌願軍在前線的作戰兵力達38萬多人,與"聯合國軍"22萬人相比,數量占有優勢;"聯合國軍"雖然已經發覺誌願軍入朝參戰,但卻錯誤地估計誌願軍參戰隻不過是為保衛邊界,最多不超過六七萬人。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起旨在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誌願軍按預定計劃,故意示弱,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後,立即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被迫棄平壤、丟元山,分從陸路、海路退至"三八線"以南。誌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又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的重大勝利,扭轉了朝鮮戰局。
為粉碎"聯合國軍"整軍再戰的企圖,乘勝越過"三八線""聯合國軍"在戰場上連遭失敗,引起美國統治集團不安。為挽回敗局,美國於12月14日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成立所謂"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決議,打出"先停火,後談判"的幌子,企圖爭取時間,整軍再戰。同時,還以準備使用原子彈來恐嚇中朝人民。為不給"聯合國軍"以喘息時機,在政治上取得更大主動,毛澤東決定誌願軍立即越過"三八線"。據此,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於1950年除夕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這次戰役,采取穩進的方針,誌願軍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依托"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防禦的"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將其從"三八線"擊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占領漢城,並適時停止了戰役追擊。
抗擊"聯合國軍"反撲,實施積極防禦作戰誌願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勝利後,中央軍委為準備長期作戰,決定誌願軍部隊采取輪番作戰方針。這時,誌願軍一線部隊,由於連續作戰,已相當疲勞,兵員、物資未及補充,因而主力轉入休整,準備春季攻勢。"聯合國軍"發現誌願軍補給困難,第一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物資,調整部署,於1951年1月25日恢複攻勢。誌願軍立即由休整轉入防禦,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展開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戰線頑強抗擊,集中主力6個軍(軍團)在東部戰線橫城地區對南朝鮮軍實施反擊,並取得了勝利,但未能打破"聯合國軍"主要方向上的進攻。第二階段,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準備新的反擊作戰,遂在全線轉入運動防禦,節節抗擊,消耗與疲憊"聯合國軍"。3月14日,中朝人民軍隊主動撤出漢城。4月21日,將"聯合國軍"扼製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誌願軍後續兵團也完成了集結。
以進攻粉碎"聯合國軍"的側後登陸計劃,奪回戰場主動權當"聯合國軍"占領漢城向"三八線"推進時,麥克阿瑟同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杜魯門於4月11日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任命李奇微為"聯合國軍"總司令。"聯合國軍"再次越過"三八線"後,計劃以側後登陸配合正麵進攻,將戰線推進到朝鮮蜂腰部,即平壤、元山一線,建立新防線,以便在軍事上、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誌願軍由於第19、第3兵團的到達和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重返前線,兵力已居優勢。根據毛澤東提出的"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的指導方針,中朝人民軍隊決定以進攻粉碎"聯合國軍"的側後登陸計劃,殲滅其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4月22日,中朝人民軍隊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首先集中誌願軍11個軍和人民軍1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再次越過"三八線",直逼漢城;接著,誌願軍又轉移兵力於東線,同人民軍一起給予縣裏地區的南朝鮮軍以殲滅性打擊。勝利後,中朝人民軍隊為保持主動,向北轉移,準備新的作戰,至6月10日,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從而結束了戰爭第一階段的作戰。
中朝人民軍隊曆時7個多月的作戰,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退到"三八線",共斃傷俘敵23萬餘人,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實行戰略防禦,邊打邊談,勝利結束戰爭從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進行持久的積極防禦作戰。其特點是:軍事行動與停戰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鬥爭尖銳複雜;戰線相對穩定,局部性攻防作戰頻繁;戰爭雙方都力圖爭取主動,打破僵局,謀求於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實行戰略轉變,朝鮮停戰談判開始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後,戰爭雙方的軍事力量趨於均衡,戰場上形成了相持局麵。"聯合國軍"投入到戰場上的總兵力增至69萬餘人,中朝人民軍隊總兵力增至112萬餘人,其中誌願軍為77萬餘人。但在技術裝備上,中朝人民軍隊仍處於劣勢。經過7個多月的軍事較量,美國政府已認識到在日益強大的中朝人民軍隊麵前,其侵朝戰爭已無取勝希望,如將主要力量長期陷於朝鮮戰場,則對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加上國內外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因此,決定轉入戰略防禦,準備以實力為基礎,同中朝方麵舉行談判,謀求"光榮的停戰"。6月初,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中朝方麵作出了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的表示。中朝方麵,經過五次戰役的實踐,也深感在現有武器裝備條件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是困難的。鑒於美國已表示願意談判,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於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戰爭指導思想和在軍事上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要求誌願軍作戰應與談判相配合、相適應。據此,誌願軍適時進行戰略轉變,由運動戰為主轉變為陣地戰為主,由軍事鬥爭為主轉變為軍事、政治(外交)鬥爭"雙管齊下"。為鍛煉部隊,提高作戰能力,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在作戰指導上,還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殲滅戰逐步過渡到打大殲滅戰的方針。
1951年7月10日,戰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從此,戰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麵。
粉碎"聯合國軍"局部攻勢和"絞殺戰"、細菌戰1951年7月26日,停戰談判討論軍事分界線問題時,"聯合國軍"方麵以補償其海、空軍優勢為借口,無理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人民軍隊戰線後方,企圖不戰而攫取1.2萬平方公裏土地。遭到朝中方麵堅決拒絕後,竟企圖以軍事進攻迫使朝中方麵就範。8月中旬~10月下旬,"聯合國軍"采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發動了夏、秋季局部攻勢。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1952年初,美軍對中朝軍民還秘密地進行了細菌戰。對此,中朝人民軍隊予以有力的回擊,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反"絞殺戰"和反細菌戰的勝利,並在反"絞殺戰"鬥爭中建成"鋼鐵運輸線"。在此期間,中朝人民軍隊為配合停戰談判,還主動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收複許多前沿陣地和10餘個島嶼。在這種形勢下,"聯合國軍"方麵被迫放棄無理要求,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麵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攻守均處主動,進行全線戰術反擊和上甘嶺戰役1952年春,"聯合國軍"方麵為強迫扣留朝中戰俘,提出所謂"自願遣返"的原則,反對朝中方麵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張,使停戰談判陷入僵局。此時,"聯合國軍"接受了發動夏、秋季局部攻勢受挫的教訓,采取以小規模的進攻行動和空軍的破壞活動,維持其防線和配合其談判。
誌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係。從而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由主要用於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攻防作戰均處於更加主動地位。隨著陣地的不斷鞏固,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廣泛開展小部隊戰鬥活動,襲擊和伏擊"聯合國軍",搶占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並逐漸擴大作戰規模。1952年秋,中朝人民軍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全線進行具有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作戰,攻占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見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接著又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金化攻勢"。
進行反登陸作戰準備1952年冬,朝鮮停戰談判仍無進展。新當選的美國第34屆總統D.D.艾森豪威爾表示,如果談判還不成功,就要不顧一切危險全力發動一場進攻。為此,"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組織了專門小組,製定進行側後登陸的計劃。中朝人民軍隊從1952年底起,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反登陸作戰準備,加強了朝鮮東西海岸的防守兵力和防禦陣地,囤積了大量的作戰物資。正麵戰場也作了充分準備。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陸作戰準備工作,"聯合國軍"被迫放棄進行軍事冒險計劃,於4月26日同朝中方麵恢複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
發起夏季反擊戰役,促進停戰實現誌願軍根據毛澤東關於"爭取停、準備拖。而軍隊方麵則應作拖的打算,隻管打,不管談,不要鬆勁"的指示,為促進停戰實現,與人民軍一起,發起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從5月中旬開始,先後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麵作出妥協。6月8日,關於戰俘遣返問題達成協議;6月15日,按照協議重新調整軍事分界線的工作也將完成,在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際,南朝鮮當局卻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迫扣留戰俘,並公然聲稱要"單獨幹"、"北進",企圖破壞協議的簽訂。中朝人民軍隊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於更有利地位,決定再給南朝鮮軍以打擊,於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麵向朝中方麵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戰爭第二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共斃傷俘敵72萬餘人。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曆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以中朝軍民的勝利和美國的失敗而告結束。
抗美援朝戰爭的特點及其勝利的重大意義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將其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海軍近半數的兵力投入到朝鮮戰場,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的現代化武器,然而卻遭到失敗。誌願軍斃傷俘敵71萬餘人。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消耗各種作戰物資7300餘萬噸,用於戰爭的經費達830億美元。誌願軍傷亡、失蹤36萬餘人,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用於戰爭的經費為62億元人民幣。
這場戰爭的突出特點是:①它是一場規模較大的國際性局部戰爭,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交織進行,複雜尖銳,兩軍較量異常激烈。在一個幅員狹小的戰場上,戰爭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到戰爭結束時,雙方兵力總共達300多萬人。噴氣式飛機廣泛使用於戰場。戰場上的兵力密度、某些戰役戰鬥的炮火密度、美國空軍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②戰爭雙方武器裝備優劣相差懸殊。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工業強國,美軍具有第一流的現代化技術裝備,掌握著製空權和製海權,實行現代化諸軍、兵種聯合作戰,但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失道寡助,內部矛盾重重。中國經濟落後,誌願軍武器裝備處於明顯劣勢,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部隊作戰。後雖有少量空軍,也隻能掩護主要交通運輸線。但中朝人民軍隊所進行的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得到了中朝人民的全力支持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支持,有巨大的政治優勢。③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西瀕海、地幅狹長、山高林密的朝鮮半島北半部,便於實施登陸作戰和利用山地隱蔽軍隊、組織防禦,但不便於發揮現代化技術裝備的效能和大兵團實施廣泛機動。④誌願軍出國作戰,就地補給或取之於敵都較困難,一切作戰物資基本上靠國內供應,而且交通工具落後,加之美國空軍的封鎖破壞,供應困難,作戰行動受到很大影響。"聯合國軍"依賴其現代化裝備,能迅速完成補給,保障作戰。這些特點,都製約著戰爭雙方的戰爭指導,影響著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誌願軍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領導下,堅持按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戰爭,以高度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以頑強的意誌、無比的勇敢和智慧,戰勝了許多困難,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具有重大曆史意義:①中國人民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保衛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人民反帝鬥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人民誌願軍打出了軍威、國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②這場戰爭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③這場戰爭由於雙方都麵對新的戰場、新的作戰對象,因而作戰樣式、戰略戰術的運用,都有別於過去進行的戰爭。噴氣式飛機的大量使用、直升機直接用於作戰、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防禦陣地體係的形成,給以後的戰爭提供了新經驗,促進了軍事學術的發展。④中國人民誌願軍不僅圓滿地完成了祖國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而且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寶貴經驗,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促進了中國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1953朝鮮戰場的黃繼光被授予"特級英雄"
上甘嶺,是朝鮮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南麓一個隻有十餘戶人家的小村莊,經過1952年10月14日開始的一場激烈爭奪戰,名揚天下。中國人民誌願軍所取得的輝煌勝利,使得上甘嶺成為一座豐碑!
朝鮮戰爭自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以來,經過第一階段八個月的運動戰,沉重打擊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共殲敵二十三萬餘人,其中美軍十一萬五千餘,幾乎相當於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第一年傷亡人數五萬八千人的1.9倍,美軍物資消耗平均每月八十五萬噸,幾乎相當於同期美國對北約一年半軍事援助的數量。戰爭中美軍投入了其陸軍的三分之一,海軍的將近一半,空軍的五分之一,還有英、法、澳等國的部分軍隊,這與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產生了深刻矛盾。而且美國國內厭戰、反戰力量日漸增強,國際上要求迅速結束戰爭的呼聲也日益高漲,麵臨著軍事、政治上的巨大壓力,美國從1951年五六月間開始暫停全麵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並通過各種途徑向中國表示願意舉行停戰談判。
而與此同時中國方麵,經過五次戰役,將戰線推至三八線附近。誌願軍入朝部隊已達步兵十五個軍,地麵炮兵七個師,高射炮兵四個師,裝甲兵一個師,七十七萬餘,加上朝鮮人民軍三十四萬,總兵力一百十一萬餘。但是在技術裝備上還處於絕對劣勢,特別是缺乏空中支援,難以保障後勤運輸的暢通,而且美軍通過八個月的戰爭已逐步了解誌願軍的戰術,熟悉了誌願軍的作戰特點,使得誌願軍難以成建製的殲滅美軍,因此適時改變了戰略,決定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利用朝鮮多山的地形,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鞏固運動戰中所取得的成果,迫使美軍盡早結束戰爭。
就這樣雙方都不約而同感到以現有力量和手段是無法將對方趕出朝鮮,從而在1951年6月上旬起進入了戰爭的第二階段--以防禦為主的陣地戰。鑒於雙方力量上的相對均勢,軍事上已不可能迅速解決戰爭,雙方於1951年7月10日開始了停戰談判。從此就出現了長達兩年零一個月的戰略相持局麵,在這一時期,雙方都采取了戰略上的總體防禦,戰術上的局部進攻,企圖打破對方的防禦,取得主動,以配合談判桌上所進行的異常尖銳、複雜、曲折的政治外交鬥爭,就形成了打打停停、邊打邊談、以打促談,軍事鬥爭與政治外交鬥爭交織進行的局麵。上甘嶺戰役就是這期間一次著名的戰役。
1952年4月,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檜倉誌願軍總部召開誌願軍軍以上幹部會議,會上決定將戰略預備隊第十五軍調往中部戰線,接替第二十六軍在五聖山、鬥流峰、西方山一線的防禦。會議結束後,彭德懷特地留下了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叮囑他:"五聖山是朝鮮中部的關鍵,失去了五聖山,我們在兩百公裏範圍將無險可守。誰丟了五聖山,誰就要對朝鮮對曆史負責!"會後不久彭德懷就因頭部腫瘤,回國治療。
誌願軍司令員一職由副司令員陳賡代理。可以說,半年後的上甘嶺之戰是彭德懷在朝鮮部署的最後一戰,戰役勝利的輝煌中就閃爍著這位元帥在排兵布陣上的卓越才智。
五聖山,位於朝鮮中部,平康東南約19公裏,金化以北約5公裏處,海拔1061.7米,南麵山腳下,有五個高地猶如張開的五指,在上甘嶺戰役中雙方殊死爭奪的597.9和537.7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五聖山西側,便是鬥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如唇齒相依,形成天然防線。如果鬥流峰、西方山失守,五聖山就會陷入三麵受敵的險境,要是五聖山失守,那鬥流峰、西方山就失去依托,整個中部戰線便有全線崩潰的危險。西方山以西,則是寬達八公裏的平康穀地,幾乎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如同是群山環抱中的天然走廊,從漢城到元山的鐵路、公路橫貫其間。完全可以這麼說,五聖山、鬥流峰和西方山一線,係戰爭與國家命運於一身,其重要性無可匹敵。
負責防守這一地區的誌願軍第十五軍,前身是1947年8月由太行軍區地方部隊組建而成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秦基偉任司令,黃鎮任政委,下轄三個旅,約兩萬餘人,武器裝備很差,有些戰士隻有大刀,甚至還有不少人是沒有任何武器的徒手兵。組建不久就編入陳賡兵團,南渡黃河,兵進豫西,轉戰伏牛山脈,在戰爭中逐步發展壯大。尤其是1948年10月在鄭州戰役中僅以305人的傷亡代價,全殲國民黨第四十軍11207人,繳獲大量美械裝備,一躍成為中原野戰軍中裝備最好的縱隊。1948年11月參加淮海戰役,先後參與了攻克宿縣、任橋阻擊和圍殲黃維兵團等戰鬥,在戰役中首創土工作業近迫戰術,在攻擊雙堆集的十一個縱隊中最先攻入黃維的兵團司令部,共殲敵8500餘。1949年2月整編為第十五軍,屬二野第四兵團建製,軍長秦基偉,政委穀景生,下轄三個師,全軍約四萬餘人。1949年4月作為二野渡江先遣軍,在安徽望江縣僅用五十分鍾就突破長江防線,隨即沿浙贛線飛兵疾進,橫掃閩浙贛。爾後又接連參加廣東、廣西戰役,席卷兩廣。在向大西南的戰略進軍中,長途行軍1300公裏,解放雲南。1950年4月起經半年多剿匪作戰,基本肅清西南地區方圓五百公裏範圍內的股匪。三年半的戰爭將這支原來隻不過是槍老兵新跑龍套的偏師,錘煉成一支兵強馬壯的虎賁之師。
1951年3月,由於第十五軍一直在進行剿匪作戰,戰備程度高,士氣旺盛,又沒有擔負地方建設任務,就作為第二批誌願軍入朝參戰。此時,軍轄第二十九、四十四和四十五共三個師,(原轄第四十三師1950年12月改為雲南昭通軍區,另將原第十軍第二十九師編入)全軍約五萬餘人。入朝後,即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在戰役第一階段,殲滅美軍第二師三十八團大部和第三師一部,取得了不小的戰績。在戰役第二階段,誌願軍的撤退被美軍的反擊打亂,局勢異常險惡,因連日惡戰減員高達1.5萬,傷亡幾乎三分之一的第十五軍,被緊急調往南芝浦裏地區實施防禦,以阻止美軍的快速推進,掩護友鄰重新集結部署。在缺糧少彈的困難情況下,在角屹峰、樸達峰一線組織防禦,抗擊著美軍在絕對炮火優勢下的猛攻,戰鬥極其艱苦卓絕,陣地幾度易手,每個陣地上都多次發生慘烈的白刃肉搏,十五軍殊死惡戰整整十晝夜,以2000人傷亡的代價,殲敵5700人,堅守住了陣地。對戰線的穩定,粉碎美軍行進間占領鐵原、金化,切斷東線誌願軍退路的企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戰後,彭德懷滿懷激情地致電十五軍:"我十分感謝你們!"在彭德懷數十年軍事生涯中,這樣充溢著感情色彩的電報是非常罕見的,十五軍在作戰中的優異表現,由此可見一斑。
戰役結束後,元氣大傷的十五軍作為戰略預備隊,調往後方休整長達九個月,其間先後補充了8000老兵和9000新兵,恢複了元氣。
十五軍的軍長秦基偉,湖北黃安人,(黃安因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出現過六十一位1955年授銜的將軍,是出將軍最多的縣,有著"將軍縣"的美譽,並於1952年改稱紅安),1914年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十歲亡母十一歲喪父而淪為孤兒,1927年十三歲時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紅軍,因作戰勇敢不到一年就升為排長,後曆任第四方麵軍總部手槍營連長、少共國際團連長、警衛團團長、紅三十一軍二七四團團長、紅四方麵軍補充師師長,參加了長征。在悲壯的西路軍打通河西走廊戰役中,他被俘後曆經千辛萬苦逃脫,回到劉伯承指揮的援西軍部隊駐地。抗戰爆發後,跟隨劉伯承挺進敵後,曆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秦賴遊擊支隊司令、晉冀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等職。解放戰爭中,先後擔任太行軍區司令、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二野第十五軍軍長。在數十年的戰爭中,他以作戰中善於思考愛動腦筋而著稱。朝鮮戰爭後,曆任雲南軍區副司令、昆明軍區副司令、司令、成都軍區司令、北京軍區政委、司令、國防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1988年被授予上將。
接受了防禦五聖山地區的任務後,秦基偉根據戰爭發展的形勢,經深思熟慮提出了積極防禦,持久防禦的指導方針,要求建立起突不破的防線。但這一想法,在軍黨委擴大會議討論中卻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這主要是在長期國內戰爭中,習慣於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除了一些必要的阻擊戰外,基本不進行陣地防禦戰,使指揮員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思路比較狹窄,缺乏創造性。而在朝鮮戰場上,山地連綿,地形狹窄,不便於部隊迂回穿插,展開運動戰。但麵對美軍的優勢炮火組織防禦戰,如何堅守則是一大難題。軍參謀長張蘊鈺,知識分子出身,雖然抗戰時期才參加革命,但在不長的戰爭經曆中,就以熟知兵法善思敏行而見長,被秦基偉多次稱讚為"我的好參謀長",後來曆任旅大防衛區副參謀長、第三兵團參謀長、導彈實驗基地第一任司令、沈陽軍區副參謀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兼參謀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開創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校,1962年晉升少將。--他認為沒有認真準備的進攻,未打就先輸了一半。我軍火力正逐步得到加強,再依托有利地形和坑道工事,強大的後備力量,應該可以組織起有效防禦。反擊爭奪,隻是一種輔助戰術和手段,而不應是主導方針。美軍盡管具有火力優勢,但後備兵力嚴重不足,其在亞洲隻有駐日本的兩個師,美國本土也隻剩六個半師,經不起陣地戰的大量消耗,而且攻擊精神也差,這些弱點決定了陣地防禦戰是可以行得通的。經過討論,十五軍終於確定了"寸土不讓,堅決固守"的作戰指導思想。
1952年4月20日,十五軍接管了第二十六軍東起五聖山,西至鬥流峰、西方山,正麵寬約30公裏,縱深約20公裏,總麵積567平方公裏的防區。十五軍進入防地後,立即開始構築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式防禦工事,至8月,共構築了300餘條坑道,總長達9000米;塹壕、交通壕50000餘米;反坦克壕四道;鋪設鹿砦、鐵絲網5000餘米。--如此浩大的戰場工程,是因為麵對美軍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沒有製空權,地麵炮火也很少的誌願軍,
坑道是唯一可行的山地防禦選擇。我們在談及上甘嶺的輝煌勝利時,不能忘卻,這種無奈的創造,苦澀的選擇,顯露的是中華民族在科技、工業上的落後。此種落後,使得雙方在裝備上產生了巨大的差距:十五軍全軍配屬火炮為5門122毫米榴彈炮、24門75毫米山炮、36門90毫米加農炮和12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步兵隨伴火炮為12門120毫米迫擊炮、54門82毫米迫擊炮、162門60毫米迫擊炮和144門37毫米步兵炮,而當麵美軍第七師一個師就擁有6門114毫米多管火箭炮、24門155毫米榴彈炮、72門105毫米榴彈炮、36門107毫米迫擊炮,步兵隨伴火炮為54門81毫米迫擊炮、54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81門60毫米迫擊炮;步兵武器由於十五軍是第二批入朝部隊,向蘇聯定購的裝備已經到達,所以除了少數成色新性能好的武器外,其餘都更新為蘇式裝備,步兵使用的輕武器中步槍與衝鋒槍各占一半,還屬於是誌願軍中裝備好的,與美軍相比以步兵連為例:十五軍第四十四師一三零團四連,全連齊射,平均每秒每米正麵可發射2.32發子彈,沒有炮彈發射量;美七師第十七團I連,全連齊射,平均每秒每米正麵共可發射22.62發子彈和0.45發炮彈,火力對比可謂懸殊!正是這種落後,讓日後在上甘嶺浴血苦戰的優秀兒女付出了更大的犧牲和苦難。
十五軍在進行構築工事的同時,還利用五聖山地區地形複雜,林深草密的特點,開展稱為"冷槍冷炮運動"的狙擊活動。挑選優秀射手,以步槍、輕重機槍、單炮或單輛坦克,依托陣地采取固定或遊擊方式狙擊敵方暴露目標,通過這種有組織的狙擊,鞏固陣地,消耗敵軍,打擊敵方士氣。十五軍在四個月的冷槍冷炮運動中殲敵高達19982人,其中一三五團殲敵就達2000餘人,該團六連所防守的537.7高地,就因此被美軍滿懷恐懼地稱之為"狙擊兵嶺"。
美國陸軍上將馬修·李奇微於1950年12月接替因在第二次戰役撤退中遭遇車禍身亡的沃克中將,出任美軍在朝鮮的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1917年畢業於著名的西點軍校,在二戰中擔任美第八十二空降師師長,參加過西西裏、意大利和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的空降作戰,戰功卓著而升任第十八空降軍軍長,指揮美軍在歐洲的所有空降部隊,並被內定為對日本本土實施空降戰役的指揮。戰後,曆任地中海戰區司令、聯合國軍事參謀委員會美國代表、
加勒比海戰區司令和美國陸軍副總參謀長,以誠實、機敏、富有攻擊性而著稱。1951年4月,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兼美國遠東戰區總司令的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因為桀驁不馴,主張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大陸,而被杜魯門總統免去所有職務。李奇微隨即接任了麥克阿瑟的職務。這位傘兵出身的上將"注冊商標"就是乘坐敞蓬吉普視察前線,野戰服的胸前掛鉤上總懸著兩枚甜瓜手榴彈,衣領上四顆耀眼將星的旁邊總綴著傘兵徽章,他解釋說乘坐敞蓬吉普一是為了讓士兵們能一眼看到他,知道他們的最高長官與他們在一起,從而鼓舞士氣;二來有蓬汽車給人以虛假的安全感,誰都知道帆布或鐵皮車蓬是根本擋不住槍彈,那還不如坐敞蓬車讓人保持警惕和清醒。而隨身攜帶手榴彈隻是為了在多埋伏多戰場陷阱的朝鮮,遇到危急時用以自衛。
李奇微第八集團軍總司令一職則由詹姆斯·範佛裏特中將接任,範佛裏特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比李奇微還早了兩屆,他所在的這屆學員壯年之時正逢二戰,全班164人有59人成為將軍,其中包括艾森豪威爾和布雷德利兩位五星上將,被譽為"將軍班",而在軍校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範佛裏特卻是仕途坎坷,這是因為一向以知人善任而聞名的美軍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把他當作了另一個以酗酒成性而聞名的範佛裏特,據說這是馬歇爾在人事任免上的唯一差錯。直到二戰後期的諾曼底登陸時,他還隻是第二十九步兵師的團長,因為師長在戰鬥中指揮無方,他才被指定代理師長職務,這才顯露出他出色的軍事才華,曆任師長、軍長。二戰剛結束就被派往希臘,在很短的時間裏就肅清了人數多達十萬的共產黨武裝,從而聲名鵲起。他被認為是山地戰專家,而且就像是專為戰爭而生的軍人,極富軍事才幹,隻是稍微欠缺一點政治頭腦。在第八集團軍司令一職上任伊始,就以堅決有利的反擊,給剛結束第五次戰役的誌願軍來了個下馬威。他還是典型的唯火力製勝論者,極力主張以猛烈火力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減少己方的損失,在他的這種指導思想影響下,1951年8月夏季攻勢中,對983高地的攻擊時,九天中僅消耗的炮彈就高達36萬發,平均每門炮每天350發,也就使得以後如此高的彈藥消耗量被稱為"範佛裏特彈藥量"。但在對7731高地和851高地的進攻中,損失慘重而毫無收獲,使這兩個高地被形象地稱為"血嶺"和"傷心嶺"。
1951年8月末,範佛裏特提出了代號為"猛禽之爪"的作戰計劃,企圖在元山實施登陸,攻擊中朝軍隊的側後,協同正麵戰線的部隊取得突破。李奇微認為該計劃規模之大,憑美軍在朝鮮的現有兵力根本無法實施,而且發動這樣作戰將使剛開始的停戰談判徹底破裂,有引起戰爭升級的危險,當即予以否決。
1951年9月,範佛裏特又向李奇微提交代號"說服"的作戰方案,計劃以兩個師在庫底登陸,正麵部隊同時發起攻擊,將戰線推至平康--淮陽--庫底一線。同時上報的還有第一軍軍長奧丹尼爾少將擬訂的代號"指令"方案,作為後備方案。李奇微認為實施"說服"作戰,極有可能會引發對平康--鐵原--金化三角地區的爭奪,戰爭的發展將會失去控製。而"指令"方案隻攻擊正麵戰線上的一些前沿陣地,既不會引發大規模戰鬥,又較容易達到目的。所以就批準了"指令"計劃,範佛裏特根據這一計劃,於10月底發動了秋季有限目標的局部攻勢,仍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1951年12月,範佛裏特的長子小範佛裏特空軍中校,在駕機轟炸物開裏地區時被擊落,生死不明。從此後,範佛裏特報仇心切,攻擊欲望驚人之強。1952年3月,又向李奇微提出了以平康地區為目標的"還鄉"作戰計劃,李奇微考慮到停戰談判剛有進展,此時發動攻勢有點不合時宜,拒絕了這一計劃。
1952年4月,範佛裏特製定了進攻西方山的"筷子6號"和攻擊南江河地區的"筷子16號"作戰方案,一起呈交李奇微。李奇微基本同意了"筷子6號",但同時提出了兩個附加條件,一是隻動用韓國軍隊,而不使用美軍;二是在進攻發起前必須要經過批準。但就在即將發動攻擊前夕,5月7日巨濟島戰俘營的中朝戰俘扣押了戰俘營最高指揮杜德少將,以抗議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國際輿論一片嘩然,在這種情形下,李奇微隻得將"筷子6號"計劃無限期延遲。
1952年6月,艾森豪威爾為參加總統競選辭去歐洲盟軍總司令,這一遺缺就由李奇微接任。而李奇微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兼遠東戰區總司令一職則由陸軍野戰部隊司令克拉克上將擔任。克拉克出身於軍人世家,1917年畢業於西點,是李奇微的同學,1942年任北非盟軍副總司令,參與指揮了北非戰役;1944年擔任第五集團軍司令,全權指揮盟軍在意大利地區的作戰,此時,李奇微任第八十二空降師師長,還在他的指揮下;二戰後,作為奧地利駐軍司令兼高級專員,代表美國與蘇聯的科涅夫元帥就奧地利的中立問題,進行過長達兩年之久的艱苦談判。--選擇克拉克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兼遠東戰區總司令,就是因為他有過與共產黨國家談判的經曆與經驗。也正因為有這樣的經曆,他比較具有政治頭腦,處事也謹慎。所以他一上任就拒絕了範佛裏特提出的攻擊平康穀地的計劃。
1952年9月,範佛裏特又提出了代號"攤牌"行動的"金化攻勢",攻擊三角形山和狙擊兵嶺兩個高地(即597.9和537.7高地)的方案,克拉克覺得這一計劃攻擊目標有限,估計隻需出動兩個營就可實現,加之停戰談判僵持不下,也確有必要在戰場上有所動作,就同意了這一計劃。
1952年10月誌願軍十五軍在五聖山一線的部署是:第四十四師並第二十九師的第八十七團,共四個步兵團、七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團為右翼,各團采取後三角配置,全師成L形部署於平康穀地東側,與第三十八軍防區相接;第四十五師三個步兵團和兩個炮兵營憑五聖山之險,防守左翼;第二十九軍的第八十五、八十六團為軍預備隊。從這一部署上可以看出,秦基偉是把無險可據的平康穀地作為防禦重點,不僅準備了絕大部分的炮火,而且所使用的步兵第四十四師,是十五軍的主力師。與十五軍相鄰的第三十八軍則是誌願軍野戰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部隊,因在第二次戰役中的赫赫戰功而被譽為"萬歲軍",這兩個主力軍聯手防守平康穀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五聖山一線,山高坡陡,地形複雜,一般人都不認為美軍會選擇這裏發動攻勢,相對所部署的兵力火力都少一些。熟悉十五軍的人,還可以看出秦基偉排兵布陣是頗費苦心的,四十四師以野戰攻堅見長,部署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區;四十五師擅長防禦,解放戰爭中曾多次出色完成阻擊防禦任務:1947年10月在進擊豫陝鄂邊的作戰中該師阻擊國民黨軍精銳部隊整編第三師二十餘小時,為主力圍殲敵第五兵團創造了有利條件;1948年3月的洛陽戰役中,該師阻擊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的第十八軍,在敵猛烈炮火甚至使用毒氣的情況下,堅守陣地達兩晝夜之久,未丟失一處陣地,為總攻洛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1948年10月鄭州戰役中,正是該師的一個團在薛崗以少敵眾阻擊北撤的國民黨第四十軍,一直堅持到主力趕到,才有了全殲四十軍的輝煌戰績。入朝後,在五次戰役中打出了堪稱典範的樸達峰阻擊戰。--現在被安排在地勢險要的五聖山,這樣的部署可謂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