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櫟想起寺廟內那兩棵長了數百年仍然鬱鬱蔥蔥的菩提樹,再看看眼前蒼生百態,忽然悲從中來。他凝視廟宇高牆上綠色的瓦當,皺著眉頭呢喃低語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柳升平聞言一驚,猛然想起《道德經》第五章裏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常常被人誤認為上蒼俯瞰眾生,視普羅大眾如螻蟻,用來悲憤地責怪慨歎天道的無情無常。實際上老子認為沒有絕對的“好”與“善”,就如同沒有“仁”,就意味著沒有“不仁”。天地對萬物不加幹預而任其自生自滅,並非視如草芥乃至草菅人命。不隨心所欲地橫加幹涉,並非麻木不仁。所謂的正義也有其狹義的局限,會因為所處的角度地位的不同,有所偏頗而失去公允。
據說拍攝野生動物的攝影師們不輕易幹涉生態,認為如果隨意出手救其中一種動物,可能會導致另一種動物失去食物和生命。或許這就是相生相克,相滅相生的道理。有時物競天擇的結果被肆意擴張的人為改變,導致不斷有物種滅絕的悲慘命運。又或許正如佛家有言,因果報應。一切生死輪回,自有前因後果,前世結的緣,今世報的應。
世事無常,造化弄人。身陷波譎雲詭的萬物生靈,在無形無相的纓網內演繹向死而生的過程。漫長曲折的時日裏,有璀璨明珠得見天日短暫浮華,也有拙玉深藏硬殼不被賞識。不管是華美的珠寶金銀還是細碎的沙粒石頭,在喧囂的世界裏保持著沉默。無論多聰明睿知的生物,多數時候都要學著忍耐孤獨寂寞,甚至於平淡無華地過完一生。
相比浩渺宇宙裏存在億萬年的星球,人生不過彈指間。浮生若夢,況味百陳。隻是活在其中的人,無論好壞總得自己細細體味。縱然絢麗光環圍繞著的世界美得虛幻,平凡亦有甘苦自知的恬靜。哪怕無人喝彩,亦不必扮演完美;長途跋涉難免遇到挫折,會有傷痛也有歡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生到死,其中的變數,身為凡夫俗子的我們,誰能說得清?……唯有在活著的時候,盡情地呼吸賴以生存的空氣,盡管相信生命自有其精彩吧。
圍牆內的廟宇肅穆莊嚴,牆外的場景活色生香。此處有如“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影響並不是非要輕世傲物,不少廟宇周圍的住戶和往來過客照常過著與世浮沉的俗套生活。
與一牆之隔的香火繚繞不同,各家店麵裏擺放著的各類貨物顯得生機勃勃。飽滿圓潤的紅棗、圓滾滾的薄皮核桃、盈車嘉穗的五穀雜糧贏得養生之人的喜愛,香菇、菜幹、魚幹、蝦米等幹貨擺放得整整齊齊,蔬菜水靈靈得象放在花瓶裏的擺設,連熟食店裏的各種食物都格外香噴噴。參與買賣的人對相中的貨物進行交談,就算有時討價還價後沒有成交,也絲毫不影響凡俗煙火的氣息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