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出行,最緊要健康
凡是常常出遠門的人個個都有不少經驗,筆者雖不是旅行家,但是幾十年來走南闖北也有幾件法寶奉獻給讀者諸君以壯行色。
拉肚子大件事
說來失禮,身為醫生也因飲食不慎而拉過幾次頗厲害的肚子,至今記憶猶新。那是"上世紀"的事:60年代大串連去到昆明,回程時吃了一頓包菜醬油湯的簡單飯食,因太鹹而口喝甚,無處覓水隻好就著火車站水管噴冒出來的自來水喝了幾口,不久就覺得不行。幸好車上人不算多,於是坐到廁所旁邊的位子,隨時準備如廁。後來有人弄了一口盅開水喝下去,再用手指摳喉嚨,如此這般自動洗胃後也瀉幹淨了才了事。
還有一次是80年代去天津開會,街上的番茄論堆賣又平又靚生吃正好,不似廣州的有臭青味又不甜。睡前想吃一個,但見有黃豆大一點瘀爛,於是用小刀挖掉"洗淨"吃下,半夜又是拉稀的開始了。最後一次是90年代也在昆明,旅遊後到大排檔式小食店進餐,其中一個菜是炒田螺肉又嫩又脆,吃後又是一陣狂瀉。
出門最怕拉肚,所以大家多有帶上黃連素、腹可安一類止瀉消炎藥以治療此種急性腸炎,然而還是預防為主的好。肚子既拉想止不是一時可行,其苦隻有自己知--最不濟時有人買了女人用的什麼"護舒寶"包著屁股以防萬一,結果成為全體團友的經典笑話。
上高山防反應
去風景區大多有大山,大山不可怕,頂多是腿肚子疼罷了;要怕的是高山,因為高山反應會極難受,弄不好會死人。何謂高山反應--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因氧氣稀薄,人一下子適應不了或者走路過快、活動過多從而引起身體缺氧。輕者產生急性高山反應,出現頭昏、頭痛、乏力、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手足發麻、麵部浮腫、唇指發紺和失眠等一係列症狀。如果在4000米以上更會在出現上述症狀(前兆期)之後迅速出現肺水腫而致命。感冒會迅速加重高山反應的嚴重程度。
本人經驗:在昆明等1500米高的地方跳舞,一開始時頓覺心悸心促,好一會才舒展過來。年青時從山腳沿石級陡直登上昆明西山(2100米),人人都會唇指發紫(紺),是為缺氧也。內子經驗:她們一團十餘位去參觀墨西哥印第安遺址,其山高3000餘米,人人均有心悸、氣短、頭痛的感覺。在服用了帶備的"活心丸"後方釋然。這是由於活心丸能增強心髒功能,使腦部供血(氧)增加。
晚餐喝點酒
如我等好酒之人,每到一地晚餐時就會尋當地名酒品嚐一番。除了口饞之外,其實此乃健身之舉。因為旅途勞累,體內堆積不少廢物,酒能促進新陳代謝、行氣活血,恢複疲勞以利抖擻精神遊覽觀光。有些人信奉滴酒不沾的教條,其實不可取也,須知有一物便有一用,倘能物盡其用於我有益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