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野外生存之"小材大用"(1 / 1)

第54章 野外生存之“小材大用“

野外探險,以下一些物品一定要備齊!

紅黴素眼膏

紅黴素眼膏是一種常用的抗菌藥。它的本職是用於眼睛外部的感染症。在野外吃喝住行不適時,尤其是飲水不足時會上火,症狀是在麵部的某個部位,會有膿包"拔"地而起。當受傷後,傷口常常感染,紅腫不愈;氣候幹燥使外露的皮膚裂口等,這時都可以用紅黴素眼膏塗抹患處,症狀便會消失。

縫衣針

在野外活動,免不了紮個刺,疼痛難忍,不及時弄出來還可能發炎、化膿。如果你外出時帶上一顆縫衣針,就可剔除外侵物。切記,在挑刺時縫衣針的針尖要在火上燒一下,確保消毒衛生。另外,要擠壓"刺眼"使其出血,這樣才不會感染。塗上一點紅黴素眼膏將會更加安全。

傷濕祛痛膏

行走在野外,荊棘、酸棗樹枝等難免把外褲刮破,如不及時補上,就會越破越大。這時可用傷濕祛痛膏在口子的裏外麵貼好,即方便又快捷還不影響活動。等到野外活動結束之後,回到家中再"正規"修補。

行李繩

去野外活動備上一根十米長五毫米粗的尼龍行李繩,在關鍵時刻會大顯身手。當有人不慎墜坡、跌倒摔傷而骨折,可用行李繩和樹枝固定手臂和腿腳。還可綁紮成框架,用兩件外衣作成簡易擔架來救護傷員。無論是下陡坡,還是走峭壁,用它可安全通過險區。這根繩可以說是"救命繩"。

塑料袋

冬天雪後上山觀景,別有一番情趣。可最令人惱火的是,保暖的鞋子不久就會濕透,極易凍傷雙腳。這是因為積雪沾到鞋麵上受熱後融化而致。如果踏雪前在襪子外套上塑料袋再穿鞋,一則使腳保暖(冰天雪地絕不會捂出汗,當然汗腳除外);二則是隔熱,降低鞋麵溫度,使積雪沾上後不易化成冰水,保障了棉鞋不濕。這樣,不起眼的塑料袋便解決了大難事。

酒精

醫用酒精可以消毒,還可用作燃料。使用酒精還可以把野炊時鍋底上熏黑的堝煙子除去。酒精有溶碳的本事,是一種常用的溶劑。值得提醒的是,每次野炊回來後就要擦拭幹淨,日久則效果不佳。其實黑黑的鍋底雖不雅觀,但吸收熱能效果較佳,從而節約能源和作業時間。故每次沒有必要非擦拭得光亮如新,應以輕蹭不黑,不汙染它物為適當。倒是鍋幫及邊緣周圍要仔細擦拭。如無酒精,用濕潤的沙質土也可擦去黑跡。

可樂瓶

在山野中露營,晚間照明是一件大事。有汽燈當然是件樂事,可多數人隻能用手電作光源,用不了多長時間,幹電池就會耗盡。用蠟燭照亮有會受到風的影響。如果做一個燈罩,減小風的影響,將會怎樣?有人曾用可樂瓶(其他白色透明瓶也可),將其頂和底削去,罩在蠟燭上。這樣一根蠟燭可工作3個小時,效果不錯,不妨一試。

防水火柴

如果外出野外之前把火柴特殊處理加工一下,把它變成"防水火柴",那就有備無患了。其製作方法是:將蠟燭油均勻的滴在火柴全身,也就給火柴穿上"防水衣"。然後用兩層寬膠帶把間隔排列的防水火柴包封在中間,卷成一卷。再把同樣膠封的磷片擦紙(最好兩個磷麵相對)一同裝入一個小巧的塑料小瓶(如:膠卷盒),旋緊蓋子。為以防萬一,可在瓶蓋縫隙處蠟封或膠封,最好在瓶外注明"防水火柴"字樣。使用時要將火柴頭上的蠟油刮除幹淨,火柴棒上的蠟油除否兩便(但要注意別被蠟油燙著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