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司馬昭之心
三國時代的魏國,在魏文帝(曹丕)死後,政權就逐漸落入姓司馬的手裏。繼曹丕即位的,是曹丕的兒子曹睿(ruì)(即魏明帝)。曹丕臨死,囑托皇族曹爽和功臣司馬懿(yì)共同扶持曹睿,因此兩人在朝中的權力都很大。到曹睿死後,曹睿的兒子曹芳繼位不久,司馬懿就把曹爽殺了,一切軍政實權,就歸司馬懿一人獨攬。後來,司馬懿的兒子、大將軍司馬師,攆走曹芳,另換曹髦代充名義上的皇帝,自己當上相國,進一步擴大和鞏固統治權力。司馬師死後,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接替了司馬師的地位之後,更加專橫跋扈,根本不把年輕的"皇帝"曹髦放在眼裏。
曹髦封司馬昭為"晉公"的時候,同時賞賜了許多珍品寶物,司馬昭很不禮貌,故意裝出瞧不起的樣子,辭謝不受。曹髦心裏明白:任何厚封重賞,都不能滿足司馬昭的野心,他所希望的是把帝位讓給他。曹髦氣憤不過,對幾個大臣和左右侍從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與其坐受廢辱,不如跟他拚一拚"。於是,向司馬昭發動武裝襲擊。但是,司馬昭大權在握,全部武裝部隊都在他手裏。曹髦憑著少數侍衛隨從,哪裏能夠取勝,就在這次失敗的襲擊中被司馬昭的部下所殺。
司馬昭怕人不服,還不敢立即做起皇帝來,假意扶立了曹奐,作個幌子。不久,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輕易地趕走了曹奐,取得了天下,改稱晉朝,當了晉朝的第一代皇帝(即晉武帝),而追尊他父親司馬昭為晉文帝。
以上這段故事,一般曆史書都有記載,《漢晉春秋》所記尤詳。"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反來流傳而為成語,形容陰謀野心完全暴露,早已盡人皆知、無須隱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