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 一籌莫展
南宋時,蔡幼學,字行之,溫州瑞安人。當時陳傅良很有學問,又會寫文章。蔡就認陳為老師。不久,一般人都說,蔡寫的文章,確在他老師之上。宋理宗死後,宋寧宗繼位,征求群臣意見,要求直言無隱。蔡幼學奏道:"要當好皇帝,必須做到三件重要的事,一事親,二任賢,三寬民。這三件事的根本在於講學。近年以來,一些壞人製造安靖和平的議論來排斥好人。因此大臣想有所作為,卻又懷疑自己生事;親臣要盡心幹一下,卻又因為違背聖旨遭到不幸。這樣一來,結果就是你一人孤立在上,而把群臣拋在一邊;有學問的人充滿了朝廷,'而一籌不吐'一點辦法也拿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努力提倡講學,趕快求賢,那又怎麼能振作天下的人才嗬!"這個故事出於《宋史·蔡幼學傳》。
後來人們就用"一籌莫展",來說明人處在十分困難境地束手無策,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