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廣州光孝寺(1 / 1)

第九十章 廣州光孝寺

光孝寺址原是西漢時南越王趙建德的故宅。三國時東吳官員虞翻流放南海,在此講學,將王府改建為苑囿。虞翻死後,家人舍宅為寺,此後便成為嶺南古刹勝地。寺名屢有更改。南宋紹興十一年,改名為光孝寺。

從東晉到唐代,印度高僧到寺內講法的很多。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得到五祖弘忍秘傳的禪宗衣缽後,逃到嶺南,在獵戶中藏了年,怕神秀找到他奪回衣缽。儀鳳元年到此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恰逢風吹幡動,有兩個僧人便爭論起來,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慧能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自己心動。此話頓時驚動眾僧,印宗過來問明是禪宗法嗣,便拜他為師。慧能既已公開自己的身份,當時就剃發受戒,公開傳播南宗,正式成為禪宗六祖,又稱南宗初祖。現寺內建築多與紀念慧能有關。大殿後麵菩提樹下有瘞(yī)發塔,慧能在此剃發受戒後,寺住持僧法才將他剃落的頭發埋在樹下,建了一座高.米的磚石小塔,平麵為八角形,共層,每層各麵都鐫刻佛像,塔基周圍有石欄杆。

光孝寺內還有兩座鐵塔,是我國現存最古的鐵塔,五代南漢國所建。西鐵塔,塔形為四角七層,每層都鐫刻佛像和寶蓮花。後因塔殿倒塌壓壞上麵四層,現僅存三層。東鐵塔形製與西鐵塔相同,每層都刻有盤龍和佛像,計有一千多尊佛像,遍體飾金,所以又稱為"塗金千佛塔",雕刻和冶煉技術十分高超,保存也很完整。

寺內還有一座建於唐寶曆二年的石經幢,名為大悲幢,高僅.米,八角形。八麵刻《大悲咒》,字體為小楷,但多已風化。座下四周刻力士浮雕,經幢寶蓋仿木結構,刻出簷枋、角梁,並有華拱作為承托。這是光孝寺內最早並有可靠年代記載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