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昭寺
拉薩市中心的大昭寺,創建於吐蕃王朝鬆讚幹布時期。鬆讚幹布為了安置他的兩個妻子文成公主和尼婆羅(今尼泊爾)尺尊公主帶去的兩尊佛像,決定興建佛寺神殿。根據文成公主的建議,用白山羊馱土填平臥馬錯湖,就地興建佛寺。公元年,建成"惹薩珠囊",意為"白山羊馱土幻顯寺",即大昭寺。"惹薩"一詞也漸漸在九世紀前期演變成"拉薩",意為"佛地"、"佛土"。現有建築麵積約為,平方米,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遺物,殿內中心部分仍保持原來式樣。主殿覺拉康殿內主供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歲時身量紫金像。這尊像原先供奉在拉薩小昭寺內(小昭寺由文成公主親自督建,就在大昭寺附近,現寺已毀。),鬆讚幹布死後,謠傳唐要出兵取回佛像,藏民將它藏在大昭寺的一間密室裏。公元年金城公主進藏,唐蕃和好,又把這尊佛像搬出來供在大昭寺正殿內。年,宗喀巴給佛像獻上一頂鑲嵌各種寶石的金製佛冠,至今仍完好無損地戴在佛像頭上。二層配殿內,供有鬆讚幹布、尺尊公主、文成公主的塑像。殿堂及四周回廊間繪滿壁畫,其中《文成公主進藏圖》、《大昭寺修建圖》等,都有史料價值。
大昭寺前的圍牆內,保存著唐蕃舅甥會盟碑。會盟之後,唐朝又派大理寺卿劉元鼎為傳使,隨論納羅入蕃,在邏些(拉薩)設盟壇。碑文追述唐蕃曆史,強調了文成、金城嫁給吐蕃讚普的舅甥姻緣關係,記述了會盟經過,碑身雖略有風化,但所刻漢文藏文尚能辨認。
大昭寺內還珍藏著兩幅明代刺繡的唐卡,即卷軸畫。由於拉薩氣候幹燥,雖經五百多年而仍色澤鮮豔,保存完整。
大昭寺門前還有一塊乾隆年立的痘碑,叫做《勸人種痘碑》。
當時西藏天花流行,藏人十分害怕,一發現此病,就把病人趕到山野岩洞不管不問,任其死亡。駐藏大臣和琳特地命人在藏北草原上修建幾間平房,撥給口糧,派士兵守衛護理,安置天花病人,使不少人痊愈生還。駐藏大臣還嚴諭前後藏,痘疹不是不治之症。並勸令班禪和達賴以後照此辦理,捐給口糧,作為定例。事後刻石樹碑,稱為痘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