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逆境心理概論(1 / 3)

第1章 逆境心理概論

逆境心理是指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受到主客觀因素的阻礙或幹擾,以致使預期的動機和目的不能實現,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情緒狀態。可見,逆境是人的一種心理現象,而且是人類個體存在的普遍現象。這種心理現象是以負情緒為主要特征的。

逆境心理的界定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無論是來自外界的,還是來自自身的,都在所能免的。每當遇到困難和障礙無法克服時,人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感,有時甚至痛不欲生,這便是逆境。用心理學術語準確地表達:逆境是指個體從事目的活動受到主客觀因素的陰礙幹擾,以致使預期的動機和目的不能實現、需要不能得滿足時而產生的情緒狀態。可見,逆境是人的一種心理現象,而且是人類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象是以負性情緒為主要特征的。所謂負性情緒即至少包括了失望、痛苦、緊張、焦慮、悲傷、抑鬱、恐懼、憤怒等情緒,而非單一的情緒。

分析某種心理是否屬於逆境心理,必須符合以下五個條件:

*主體必須具有某種動機和目標,而且動機和目標含有與自我相關的成份。

*主體有達到目標、滿足需要的手段或行動。

*通向目標的道路上碰到不能克服又不能的超越了障礙,構成挫折情境。許多障礙僅是一種剝奪,而不逆境,因為這些障礙並不是可克服的。

*主體必須明確感覺到客觀障礙的存在, 否則不能構成逆境情境。

*主體在逆境情境下產生一定程度的情緒反應。

可見,不是所有的負性情緒可視為逆境,而隻是符合上述五個條件和心理現象,才可稱為逆境。

從實質上說,逆境是一種"感覺"。同一具客觀事實,甲感受到逆境,乙未必有同樣的感覺,因而逆境是一種"感覺"。它是一種當某人向某種特定目標前進的道路上遇到某些障礙時所產生的感覺。當某一障礙看起來是無法克服時,當這無法克服的障礙對某個的個人利益造成威脅時,就會產生逆境感覺。

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各種逆境,尤其是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社會及個體矛盾紛繁複雜的當今社會,人們的逆境心理比比皆是。大致有以下幾類逆境心理。

□事業失敗而導致逆境心理

事業,指人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係統而對社夫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人類的事業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政治即仕之業;另一類是業力即專業之業。

先看第一類,政治厄運導致的逆境心理。

仕途受挫、官場失利者古今中外大有先例。許多德才兼備、正直、忠城、剛直不阿的仁人誌士,滿懷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片赤城,敢於對麵昏庸無道的統治者言相諫,敢於揭露、痛斥那些奉迎拍馬、陰險狡詐、禍國殃民的小人之流的醜惡嘴臉,最終,未能逃脫被迫害的厄運:一次次被冷淡、排擠、革職、放逐、甚至受,對他們都是一次次沉重的打擊,他們愛國愛民、治理國家的宏圖大誌、偉大目標和強烈的事業心被褻瀆,產生了沉重的逆境心理。但是,在逆境麵前,他們是強者。

現代社會因仕途不通而遭挫折者也不在少數。某些掌權者在用人上任人為親、任錢為重,為一些心求不正、鑽營投之輩創造了條件,致使許多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品德高尚、膽識過人卻不會搞歪門斜道的棟梁之才終生活不上權力的邊緣,他們深感報國無門, 怎能不產生逆境心理。

再看第二類,專業之業受阻而產生的逆境心理。

從事專業的人,遇到的挫折也不亞於從事政治的人。如:資金不足、設備老佬、人力資源缺乏、掌權者的刁難,尤其是科學設想的屢遭貶低,科學實驗的屢次失敗,這些都必然使專業人才因事業的失敗而產生逆境心理。

□名利分配的不公平引起的逆境心理

人畢竟是生活在充滿名利誘感的世界裏,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名與利是人生追求的兩大實惠。雖然不少人在得不到名利為了自我安慰而言不由衷地說"名利乃身外之物",然而,其內心也和所有人一樣不厭棄名昨,因為名利除了給人帶來實際的物質利益之外,還會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快慰,例如激動、興奮、榮譽感、自尊心的滿足、自我價值的體現......總之是快感。得到名利的途徑自然不少,有靠旁門左道、斜門歪道取之者;有靠老子、票子、門子、路子取之者;但大多數還是靠個人奮鬥堂堂正正地獲得名利。誰料想,某些角落卻世風日下、正氣不足、歪風漸盛,使得憑真才實學、踏實肯幹的老實人得不到自己的該得到的名利,怎能不心灰意冷、逆境感嚴重呢?

□經商致富破產或生活出路被堵而產生的逆境心理

借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不少頭腦靈活、精通財路或探險精神的勇士們,或下海經商,或本就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個體戶,他們躍躍欲試,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商海中,創業時付出的辛苦與破費被他們認為是鋪路奠基,心甘情願,隻出不進也不抱怨,指望耕耘播種之後便是收獲的喜悅。然而,世上之路是坎坷的,想從財神爺手裏拿錢不那麼容易。漸漸地,不斷地就有虧損、破產、競爭失利,關、停、倍、轉的消息從各個商海傳出,那些最初神氣十足、信心百倍、隻望著大把大把收金子的"淘金者"們,此時有的隻是哀歎、搖頭、沮喪、失望甚至絕望的逆境心理。

此外,由於經營者的失敗,或者企業的裁員,而使大量的普通參與者失業、下崗、待業,有的甚至連最起碼的物質生活保障都沒了著落,最基本的生活出路都被堵,他們的逆境心理不是更普遍更直接嗎?

□人際矛盾產生的逆境心理

人是社會的產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人類一種基本需要,不滿足這種需要就會使人空虛、焦慮、孤獨,甚至心理變態。然而,與人的交往涉及到許多的因素,甚至可以把交往稱為一門藝術,並非所有的人都能交往成功與別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就出現了不少人不善交往,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成了不合群的孤雁,因而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逆境心理產生。進一步說,由於人與人之間各咱利益的摩擦,必然會導致相互之間的矛盾,有的甚至由於人際矛盾而導致嫉妒、憎恨情感支配不下的違法犯罪行為,被傷害者因受到傷害後產生的逆境感。

□社會適應不良而產生的挫折心理,又由挫折引起攻擊行為--違法犯罪,再因服刑而產生新的逆境心理

人隻有適應社會,才能被社會所承認。適應社會就要用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及相應的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約束使個體感到不如自己為所欲為便痛快、更自在,所以,對於那些為所欲為或在某方麵不能適應社會的人來說,社會的約束使其個人目標和動機受陰,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因而產生挫折感。更有甚者,以逆境感為動力,爆發出報複社會的攻擊行為--違法犯罪。這是一種反向挫折,是社會所不允許的,但高牆電網下的服刑者中,不少人是在這種反向挫折的支配下走向深淵、觸犯了法肉,被投入高牆內的。同時,被判刑入獄對他們來說,又是一次極魘挫折,這種報刑的挫白感拉隨著他們整個來說,又是一次極大的挫折,這種服刑的挫折感位他們整個刑生活。而且重返社會之後,又會遇到許多困難與障礙,又會因為再一次的社會適應不良而產生新的挫折,有的人甚至會因此而重新犯罪。可見,社會適應不良會導致某些人逆境心理的惡性循環。

□戀愛、婚姻失敗而產生的逆境心理

僅從愛情的角度講,戀愛、婚姻應該是建立在純潔的愛情基礎上,然而,芸芸眾生中,誰能測量了真正純潔的愛情純度有多少?誰又不知道愛情是有條件的?其中有物質條件、外貌條件、年齡條件、學曆、地位、家庭門第、氣質、性格、愛好等方方麵麵的條件。正是由於上述條件的限製,造成了許多戀愛、婚姻中的悲劇;有的戀愛雙方情投意合,隻因某項條件不足,而不被對方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所接受,使有情人未成眷屬,他們要承受挫折的情感折磨;有的戀人或夫妻一方變心,喜新厭舊,正是把對方的某些條件與第三者比較所致,這樣,就使扔舊癡情的一方已經燃起的愛情之火不昨不被迫熄滅。可想而知,在熄滅愛情之火的同時,他或她產生的又是什麼?是挫折感,是極義難忍的憤怒、痛苦、失望、仇恨等負性情感合成的挫折感;有的已婚夫妻,由於上述在某方麵的條件在婚前被忽略了,而婚後支漸漸成了主要問題,例如經濟收入或氣質、性格。因而影響了夫妻感情,隨著餘下的人生歲月的遞減,家庭矛盾卻是遞增,家庭戰火越燃越旺,每一次"戰火"的燃起都使他們生產極強的挫折體驗,甚至多次想到以死來結束這場爭式的家庭生活。但是為了孩子能得得父母完整的愛,他和她又不得不維持這個經常布滿硝煙的家。因為他們知道,父母離異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許我青少年犯罪案例以鐵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當然,他們之間的還是相愛的,誰都不下了決心舍棄對方。可是,這種愛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要忍受多少次痛苦情感的折磨?要有多麼堅強的對逆境的承受能力啊!

□在"溫室"裏成長的青少年,因意成薄弱而產生的逆境心理

在優越、順利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受到家長的嬌寵,結果,由嬌寵養成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獨立性等弱點,社會學專家稱之為"溫室效應"。在"溫室"中成長的孩子自尊心太強卻又意誌薄弱,很難經受逆境,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很差。遇以困難束手無策,跌倒了,自己很難爬起來。據《北京青年報》1997年9月30日報道,北京某重點中學的一位15歲的初三女生,因與另外幾位同學議論別人受到老師的正常批讕,回家後又受到家長的責問,於是,便於淩晨1時和4時分別以割腕、跳樓方式兩次自殺,未遂。據了解,該學生曾連續6年級被評為三好學生,小學畢業前夕被評為北京市段秀少先隊員,當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到市重點中學,現在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就是這樣一名各方麵條件較好的學生,竟經不起老師的正常批評而產生挫 折心理,在不能自我調節的情況下輕生。除此,因高考落榜而產生挫折心理導致自殺或殺人者國內外不乏例證。就是在大學生中因脆弱、經不起挫折而自殺的也大有人在。足見,在"溫室"中成長的青少年們極易產生逆境心理。

□天災和疾病引起的逆境心理

當人們麵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如地震、狂風、洪水)給自己帶來的災難和打擊時,人們會產生很強的逆境感,這是天災引起的逆境。除此,意外事故和疾病造成人的重傷、殘疾和不治之症,阻礙了人的正常生活目標的實現,人們更會產生逆境。

逆境心理性質

逆境心理的性質差異,是指立體的目的,動機及行為後果的社會意義在本質上的不同。即是符合社會規範的、適應社會的,還是違章社會規範的、反社會的。這裏需要強調提,立體的目的、動機與行為後果不一定是一致的,比如,目的、 動機可能是答符合社會規範的,但立體的行為後果可能是反社會的。根據逆境的目的、動機的性質及阻礙其目的、動機實現的因素性質決定逆境的性質,可分為五種:正向逆境、反向逆境、先正向逆境後反向逆境、 先反向逆境後正向逆境、中性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