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課堂態勢語言藝術 第三章 完善課堂教學
教學的人際關係藝術
教學是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行為方式以及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目的人際(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社會行為。教學中人與人之間處於協調合作的活動狀態,才有助於教學目的的實現。因此,教學中為實現教學目的、目標,而使人與人之間關係處於協調合作的活動狀態,則是教學的人際關係的藝術的範疇所要解決根本問題。所謂教學的人際關係的藝術,則是指教學中,為實現教學的根本目的與目標,而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於協調合作的活動狀態的方法與技巧。
(一)教師的人際關係
人是社會化的人,教師是社會化的職業。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於社會之外,與世隔絕。教師人際關係是指教師在學校教育與教學工作中通過直接交往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係,它可以表現為一種動態的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交往過程。教師的人際關係包含三個層次的意思:第一,教師人際關係存在於現實的人際交往中,表現為雙方思想和行為的互動。第二,教師的人際關係是交往過程的感情凝結。人都是有感情的,隨著交往的深入,彼往相互溝通,就會產生出濃重的感情色彩,如喜歡、厭惡、失望、滿意等等。其中親近與疏遠,熱情與冷淡,都可以反映出人際交往的感情程度。第三,教師人際關係是社會交往的聯結點。教師不能脫離社會,而每一個教師都從屬於一定的階級、民族、團體、家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和接觸,就把個體同社會群體組織直接或間接聯接起來。
1.教師人際關係的特點
教師的人際關係,作為宏觀社會關係的一個特定的層麵,除了具有社會性,潛在性和情緒性等一般的共性特征之外,還具有自身的獨有的特點。
(1)教師人際關係的文化性特點。教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社會文化,他們是向少年一代傳播文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著人際交往的,隨之而建立的人際關係就必然處處打上文化的印記,同時,也體現了一定水平的文化修養。因此,教師在具有較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分析能力的情況下,要同什麼人建立關係,建立什麼樣的關係,都比其他人有著更明確的目的。教師人際關係的調適也應密切結合文化因素與教學業務進行,並在創設一定文化心理氛圍的基礎上來強化教師積極愉悅的內心體驗。
(2)教師人際關係深層次性特點。由於長期曆史原因和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很多教師養成了“外圓內方”的性格。一方麵,他們希望與我和諧相處,另一方麵他們又具有很強的自尊自重的個性特點,從而表現為對人對事雖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但總不表露出來,也不願別人隨便評價自己。這種深層次性的特點在人際交往中就會產生一定的障礙,如果處理不當,則很容易出現交往的誤區,導致交往的不和諧,以致影響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之間產生矛盾,影響正常的工作。
(3)教師人際關係教育性特點。學校是以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為教育目的,學校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促進和保證學生全麵發展的重要的心理環境,善於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是現代新型人才應該具備的教育素質之一。
(4)教師人際關係的多維性特點。學校本身是一個多種人際關係構成的綜合體,即有縱向的上下交往,又有橫向的彼此溝通。這種縱橫交錯的人際關係具有多維性。在多維的關係中,師生關係是主導,並且,這種以師生關係為主導的多維結構,在不同的情境下,又常有不同的內容和變化,這就更增加了多維關係的複雜程度。教師要準確把握這種人際關係的多維性,而且要善於扮演多種角色,同時,又是要全麵履行自己的職責,以便及時有效地調節縱橫關係,機智巧妙地解決衝突。
(5)教師人際關係的示範性特點。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神聖職責。教師人際關係的內在心理因素——認知、情感和行為,大都要在學生麵前展示出來,並對學生產生種種影響和作用。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指出,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教育學生,無論教師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方式,都被學生視為榜樣,起著示範作用。即使在校外,教師這一特定的社會角色,也要求他處處為人表率,起示範作用。
2.教師人際關係的類型
教師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典型豐富的心理環境和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係統中,根據不同的審視角度和教師人際關係多維性的特點,一般可劃分為以下類型:
(1)從心理距離的角度審視劃分為:
①同事關係。學校的工作,主要是教書育人,教師為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就必須與同事、領導自然而然地形成這樣成那樣的人際關係。
②朋友關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因為教師之間由於思想素質,個性愛好,專業特長具有相通性,在交往中會形成一種高於同事關係的朋友關係,這種關係是建立在心理距離接近的基礎上的。
③知己關係。在心理距離遠近的趨勢上,其中還有一種更為親近的人際關係。那便是教師之間形成知己關係,但這種關係在整個教師誌趣愛好、性格、知識層麵等諸多方麵因素的限定,所以形成的機會不是很多,範圍也比較狹小。
(2)從人際交往的角度審視劃分為:
①平行關係。它包括兩個方麵: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關係。
②垂直關係。包括教師與學校各級領導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平行關係的融洽化和垂直關係的正常化是教師人際關係所追求的目標。因為隻有處理好人際關係,教師才可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中去,否則對教學將會產生不良的後果。
(3)從人際關係的內在屬性角度審視劃分為:
①選擇性關係。這種關係也叫情誼性關係,它的外在表現不是正式而是非正式的群體。
②公務性關係。它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所建立起來的工作關係,它具有責任依從的性質。
③集體性關係。這種類型則是指在公務關係的背景上滲透情誼性關係,並做到兩者較為完善的結合。
學校內教師的人際關係如果以“選擇性關係”為主,則往往會出現一盤散沙的局麵;如果過分強調“公務性關係”,則教師的精神生活容易陷於枯躁與貧乏;隻有把“選擇性關係”和“公務性關係”結合起來,才能逐步實現民主、平等而又團結協作的集體性關係。由於集體性人際關係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師之間就會形成既心理相容,又相互負責的心態,即使出現了矛盾,也會因自我調節力量的增強而較快地得到解決。
(二)教師之間的協調藝術
當前學校教學是分學科分年級進行的,從學校教學整體而言,特別是從學校對學生的施教行為而言,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施教的個體行為,而是教師們相互配合,分工合作的群體行為。對實施素質教育而言,尤其如此。學校的教學活動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各學科各年級教師分工合作,統一實施。為實現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教師之間人際關係的協調則是一個基本條件。所謂教師之間的協調藝術,則是指教師之間分工合作,相互溝通,團結友善的個體關係,以及為實現這樣的個體關係而采用的方式方法。
如何使教師之間關係協調發展呢?這首先要建築在為實現教學的根本目標的基礎上和前提下,親近和睦。講求共性,尊重個性,求同存異;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取長補短;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分工合作。毛澤東同誌講:“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一切革命隊伍裏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這條原則對為實現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而共事一校的教師們依然適用。當然,教師的職業特點,個性差異,業務專長等不同,在人際關係的協調上又有著一定特殊性。具體說來應注意以下幾點:
1.講求共性,尊重個性,求同存異
教師的職業特點,要求教師本身的知識水平較高,具有很高的修養。教師的勞動方式具有較強的個體性,“獨擋一麵”,一個人擔任並完成某門學科、某個年段,某個班級的教學工作。教師以自身的文化知識、專業才能、思想道德修養,“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成長。教師的勞動成果是以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等近期效果和遠期效益而間接地體現出來。教師的職業習慣,使他們習慣於默默耕耘,埋頭奉獻,而不願意在眾人麵前過多地顯露自己,然而他們有著高尚的職業追求,渴望人們理解、尊重他們的辛勤勞動。教師們相聚一校,有相同相似的勞動環境,有相同相似的勞動對象,有相同相似學曆、文化修養,有相同相似的教學目標,有相同相似的職業特點,相互之間有很多的共同語言和談論的話題,這是教師人際關係協調發展的基本條件。然而由於教師之間在專業、性別、年齡、性格、才能、興趣、愛好等方麵的差異,每位教師除共性特點之外,又有鮮明獨特的個性,以及特有待人處事方式方法。因此為有效地協調教師之間的人際關係,必須充分尊重個性特點的前提下,講求共性,以共同的教學大目標來增加教師之間的凝聚力,協調教師之間的關係。求同存異,不求整齊化一。這不僅是對人本身的尊重,也是從實際出發,協調教師之間人際關係,實現共同的教學大目標的需要。這是從教師之間的性格的異同方麵著眼。
2.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取長補短
從教師們的業務分工而言,雖然有相同的職業特點,相同的工作環境,相同相似的學曆等相同相似的一方麵,然而又有專業不同的一方麵,有文理科之分,文科有文、史、地、政之分,理科有數、理、化之分。所教學科不同,專業知識不同,性格特點、思維方法也有所不同。同是教一個學科的,由於專業主攻方向不同;教學經曆、經驗不同;老教師經驗豐富、沉著穩健,新教師接受新事物快,反應靈敏,各有所長。所以,要使教師之間關係協調發展,不同學科,同一學科不同年齡段的教師,都要充分地看到對方的長處,相互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並且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專長,相互幫助,做到優勢互補。這樣,不僅可以密切教師之間的關係,而且合成教育教學上的合力。
3.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分工合作
教師的勞動方式大都以個體方式進行的,然而從學校教育教學而言,是一個係統工程。是分學科分年段分班級,分“兵”把守,各負其責,形成教學合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全麵素質。因此,需要同班級,同年段,同學校的教師互通信息,相互溝通。同時需要教師們在思想上業務上相互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是以有組織的方式,以年級組或教研組的方式,介紹經驗,討論問題,集思廣益,群體攻關,協調行動,齊抓共管;更多的是以教師個體之間交流的方式進行,積極主動地與他人交流,談意見,通情況,或討論,或求教。交流的內容豐富多彩,可以是思想交流,通過交談討論達成對問題的共識;也可以是感情交流,暢談對生活或工作的感受,表達對對方給以自己關心、幫助、支持的謝意等。通過交流,求得對方對自己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或主動了解情況,給以對方工作應有的支持和配合。思想上、業務上、生活上的相互關心、相互幫助,都會密切教師之間的人際關係。有時生活上一些事情,似乎與教育教學工作不粘邊,然而教師本身也是血肉之軀,同樣也有大量的生活問題與困難需要解決,教師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會溫暖同事的心,增加同誌之間的友誼和親情。這對協調教師之間人際關係,分工合作,團結一致,實現教學的根本目標,都是大有益處的。思想上相互交流,有利於消除誤解,增進了解,統一認識,協調行動;行動上的相互幫助,相互支持,有助於增進團結和友誼。既利人利己,又利國利民。教師們的團結、友愛以及親情,有助於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利學生全麵素質的提高。
4.教師之間交往的特點
教師的工作主要是培養人,是從事精神生產的,他們既是學校的集體成員,又是獨立的勞動者。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便決定了教師與教師之間交往具有其本身自有的特點。
(1)有限性特點。教師整天忙於上課、備課、加上大量時間要與學生接觸。因此,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來往,在時間上就顯得非常有限。一般性的接觸往來,也多數限於會議上,由於有些教師身上“文人相輕”的舊習沒有完全根除,有時還會出現“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
(2)獨立性特點。教師是個體腦力勞動者,對別人的依賴程度明顯有別於其他行業。所以,教師之間交往的自由度很大,主觀性較強。即交往對象以及關係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體所作的主觀選擇。也就是說,交往與不交往,完全取決於教師本人。
(3)層次性特點。教師的工作主要是“傳道、授業、解惑”,因而比較注重精神上的交往,但由於教師知識層次不一,或者同一層麵上,方向各異,所以,教師之間的交往常常表現出在知識、學科、思想、情感等精神內容方麵的誌同道合,顯現出同聲相向、同氣相求的層次特點。
5.教師之間交往應遵循的原則
教師與教師交往的類型大致有:目的型、學科型、協作型、互補型、情感型、興趣型、互斥型等幾種,它們的劃分是以事業上的合作,知識結構以及情感上的交流為基礎的。而且這種劃分隻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而且,各種類型之間也常常有交叉的情況。比如,既是學科型,又是興趣型,既是目的型,又是情感型,等等。
了解了教師交往的類型後,教師在與同事打交道的同時,就應根據不同的類型來進行交往,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互尊原則。尊重他人,是教師人際交往的前提,也是一個教師道德境界的體現。尊重他人,首先要有對自我的清醒的認識,能夠冷靜地分析,評價自己;其次是對他人也要有全麵、客觀的評價。要理智行事,寬容大度,虛懷若穀,真正做到文人相重。
(2)互補原則。教師間的交往,應該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溝通。其交往內容更多側重於思想、情感、知識等精神領域,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世界。每一個教師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同時亦有自身的不足。因此,無論從教師交往的內容,教師自身的特點以及當代知識發展的趨勢來看,教師人際交往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互補功能。這種互補,是一種思想上的幫助,信息上交換,情感上的融合和知識上情感上的整合。它對於提高自我,促進群體,實現職業目標,都有關深刻的意義,我們應珍惜這種交往。
(3)互助原則。如果說互補更多的是從交往的主體來說的話,那麼,互助則更著重於交往的客體。即教師在交往中應有助於對方。學校的工作是一個整體,學生的教育更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這是任何一個人無法完成的,它必須依靠整體人的幫助和支持。這種合作的性質就決定一教師在交往中必須給同事以真誠的,積極的和有效的幫助和推動。這種幫助和推動,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業務上,或在生活上都顯得十分必要。
(4)互動原則。互助隻側重於交往的某一方,而互動則是從交往的雙方,從關係的整體來說的。互動,就是追求一種係統的最大功能;互動,就是促進交往的動態平衡和發展;互動,就是達到每個人價值的最大實現。一個人有一個蘋果,兩個人交換之後,每人還隻是有一個蘋果。然而一個人有一種思想,兩人的思想經交換後。一個人便有了兩種思想。顯然,互動不是簡單的交換,它是由個人的追求所導致的整體效應。
(三)師生之間的融洽藝術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培養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教育的本質決定了教師與學生的社會角色、聯係方式。教師肩負著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專業才能,和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才高為師,德高為範。唯此才能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擔。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深重接收知識、掌握學法,增長才幹,完善道德觀念,提高思想水平,使德、智、體、美、勞等方麵得到全麵發展,從而成為社會所需要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就政治和法律而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又是民主和平等的新型關係。具有以往社會的師生之間關係所未有的全新內容。然而,就教育教學活動本身而言,在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差異所構成的矛盾關係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證。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之間的關係呢?
1.以“愛”為基礎
社會主義社會新型的師生關係,要求教師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須關心愛護教育對象,給學生以真誠的、滿腔熱忱的“愛”。以“愛”做為施教的基礎,以愛打開學生的心扉,以愛溫暖學生的心靈,以愛塑造學生的靈魂。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建立必須以純潔美好的情感做基礎才有可能實現。教師唯有發自內心對學生的關懷、熱愛、坦誠和期待,才會換取學生的信賴、熱愛、坦率和尊敬,學生才會樂於聽從教師的教導。對先進的學生是如此,對後進的學生更須如此。火熱的心才能融化冰冷的心。所以說,教師給以學生們以偉大無私的“愛”,是建立良好的師生之間關係,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益的前提和基礎。
2.講求教育教學方法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講求教育教學方法,才有可能獲取最大效益。以先進的科學方法論為指導,從實際出發,講求教育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教育學生,待之以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示之以行。施以言教和身教,使學生口服並心服。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對所有學生都一分為二,堅持兩點論,全麵公正地看待學生。設身處地地關心體貼學生。從思想、學習、生活、身體方麵給以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加深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學生自然就會把教師當做親人和知心朋友,增加了學生對老師的親合力。這樣以教師為核心,也就增加了班集體的凝聚力。在教學中,教師除了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才能之外,還要有高超的教學方法。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善於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把知識變為才能。教學本身具有趣味性和藝術性,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樣由教師的善教,則引來學生的樂學。學生則會對教師產生由衷地敬佩之情。產生對學科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也就達到最佳的和諧狀態,這對全麵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大有裨益的。
3.發揚教學民主作用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隻有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揚教學民主作用,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對學生的正確意見和建議給以充分的肯定,對學生認識上的不足和偏頗給以必要的引導和點撥,對學生的創造精神給以應有的尊重。並且以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聯合攻關。這樣,不僅創造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而且有助於通過實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有關的才能。教學相長,而不是搞教師的“一言堂”。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也無疑是和諧、融洽的。
4.師生交往的手段
師生之間的交往,古已有之。師生交往超越了一般的交際含義,它不僅具有人類文明延續的作用,而且具有塑造靈魂,淨化社會,開一代新風的意義。一個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贏得學生尊敬的教師,自然會被學生引為楷模。這時,教師的思想作風,品德修養、治學態度,做人準則及至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學生效法的榜樣,並產生潛移默化而深遠的影響,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有效而巨大的教育力量。因為,學生從教師那裏學到的知識總是有限的,而從教師那裏學到的治學與做人的道理的態度卻很可能陪伴他終生。因此,一代教師的積極進取,奮發向上,銳意拚搏,嚴以律已,自強不息,正派無私的品格,通過代代相傳,將會對我們整個民族的未來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溝通是通過語言的或非語言的符號實現和完成的。
(1)語言交往。語言交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種形式。教師主要借助語言傳授知識,表達思想,而語言表達一般又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麵語言兩種。口頭語言主要用於直接的麵對麵的進述,如授課、講演、談話等。書麵語言主要用於牆報、書信、評語等。
(2)非語言交往。教師除了使用語言同學生交往外,還必須借助情態手段和時空手段等非語言形式進行交往。情態手段包含教師的麵部表情,體態表情和手勢等。麵部表情是人類最主要的表情動作,在人際交往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麵部表情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區域。在大多數情況下,師生溝通就是借助麵部表情實現的。如眼睛,美國心理學家摩爾就曾說,你越喜歡的人,你就越願意用眼睛和她接觸。因此,適當地運用麵部表情可以收到語言難以達到的效果。
(3)體態手勢。在師生交往中,教師的體態及手勢語言也很重要。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能體現特定的態度,表達特定的含義。如教師是以瀟灑的風度還是以委瑣的動作上課,都會影響交往的效果。教師的衣著、飾物、手勢、動作,在某一特定的場合也能起到溝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到好處的手勢,具有很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4)時空手段。時空手段在教師與學生交往之間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於時空的特殊組合,常常能為師生的交往提供“最佳時刻”——機遇。這種機遇,往往可以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時間,包括教師對時間價值的認識。如要求準時、守時、適時等。而空間,則指地理位置對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和溝通的影響。為空間距離的變化,對師生心理會產生一種“距離效應”。如教師向學生提問時,或是居高臨下,直呼其名;或是走下講台,稍加示意,情狀顯然是不相同的。總之,師生進行交往,必須借助這種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媒介,要善於運用不同的手段,隻有多種手段同時使用,才能增強效果,從而在師生交往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四)學生之間的合作藝術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之間由於共同學習、生活、訓練以及從事社會實踐活動而相互交往、接觸所結成的社會關係。這種社會關係叫做同學關係,是一種類似與有別於兄弟姐妹關係與朋友關係的社會關係。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有助於完成集體活動,學習與掌握社會行為準則,提高自身思想文化道德素質。使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師要創造條件並給學生們以指導。
1.給學生創造交往與合作的機會
在學校的共同學習和集體生活中(不同於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學生是行為的主體。除了同學之間日常接觸之外,教師可以創造條件,給學生以交往和合作的機會。如,教學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建立學習小組,開展“手拉手”活動;或建立課外興趣活動小組,科技活動小組,體育活動小組,學雷鋒小組等。讓學生自己組織、主動交往,相互合作,在實踐中學會相互交往的方法和規則,體驗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共同的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加深了解,增進友誼,領受合作的愉悅,認識朋友對自己、自己對他人的價值。
2.給學生的接觸、交往、合作的指導
對學生之間的接觸、交往與合作,教師給以必要的指導,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教學生學會社會交往的規則,禮貌待人,消除誤解,調整關係,化解矛盾,學會正確地處理同學關係(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方式方法。對主動關心、幫助同學,為同學排憂解難的學生,善於組織和調動同學團結合作的學生幹部,對團結合作而取得優異成績的集體,及其起骨幹作用與做出重要貢獻的學生,給以當眾表揚,使之成為同學們學習的榜樣。榜樣的感召,榮譽的激勵,是對同學之間團結合作的最好的與有力的導向。這對學生認識個人在集體中的位置和作用,小集體與大集體之間的關係;促進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發展友誼;增加集體的凝聚力,形成團結戰鬥的集體;提高今後在社會生活中正確恰當地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能力,都是大有益處的。教師的指導和引導,是有效地協調和促進學生之間合作關係的基本方法,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全麵提高學生的素質的必要措施。
(五)教師與家長的人際關係
在教師的人際交往中,教師與家長的關係是教師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教師職業所必需的,因為學生不僅生活在學校環境中,還生活在家庭環境中,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師就必須取得家庭的緊密配合,把兩股教育力量彙成合力,才能共同培育好下一代。
教師與家長交往,可以說是教師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從孩子進學校後,教師便與家長發生關係,這種關係是通過學生作為紐帶而形成和建立的。因為,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也間接地了解了家長;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中,也間接地了解了教師。即在教師與家長直接交往之前,通過學生這個“信息媒體”,彼此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育目標與任務的統一性、共同性,決定了教師與家長合作的客觀要求。教師和家長對青年一代負有共同的教育責任,利益是一致的。因而,能夠做到互相支持,共同配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盡力盡責。在互相交往中,教師若能受到家長的尊重與期待,便可使教師更加熱愛學生,增強責任感;家長若能得到教師的尊重,家長便會更加關心與支持教師的工作,從而形成和諧合作的人際關係。
教師與家長由於對學生了解的側麵不同,深度不同,情感聯係不同,因而容易產生對學生不同水平的要求與期待。由於教師與家長地位不同,文化修養不同,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不同,因而在培養教育學生方麵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這們就需要及時地溝通,調適和協商。
教師隻有與家長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才可以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學生進步與發展。反之,如果教師與家長處理不好人際關係,那麼對於教育學生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從而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
演示實驗藝術
(一)演示實驗的意義
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經常要進行各種實驗操作。實驗操作是中小學生理解概念、明確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驗操作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操作方法簡單易行,實驗設備價廉易得的,這一類實驗則應當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以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訓練動作技巧,提高操作能力。另一類是操作方法複雜、困難,學生難以掌握,或實驗設備難以配備,因而隻能由教師或主要由教師來操作、演示給學生觀察,這就是演示實驗。例如,小學數學中驗證等度同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的實驗,因為對於絕大多數農村學校來說,實驗所用的圓柱和圓錐的模型難以做到學生人手一套,因而隻能由教師演示出來供學生觀察,這就是一種演示實驗。概括地說,所謂演示實驗,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操作為主,用以配合講解,以幫助學生理解的實驗。演示實驗雖然是由教師來做和實驗,但也並不排除學生的參與。
演示實驗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於提高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小學的各個學科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的理論知識還是相當枯燥的。學生由於自身的心理特點,對這類知識難以引起興趣,而喜歡直觀、具體、形象的事物。演示實驗則能將抽象的概念、問題、過程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演示實驗是引導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2.能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演示實驗一般是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設計的,具有典型性。自然科學中許多內容具有抽象性和複雜性,單憑講解很難說清楚。而這些實驗由於設備要求高、技術要求高,不可能讓學生自己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設計出演示實驗,以演示配合講解,使抽象的概念、問題變成看得見、摸得著、清楚明白、直觀形象,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的理解。
演示實驗由於設計科學、精細,操作熟練、準確,因而實驗效果好、效率高、能以較短的時間、很少的設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是學習各門科學必具備的極具重要的能力,它些能力是不能通過教師的講授來培養的,而必須在相應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發展。演示實驗則為學生提供了觀察和思維的實踐。在教師的演示過程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對實驗的條件和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變化現象進行嚴密精細的觀察,用精細敏銳的感和力去及時“捕捉”實驗過程中出現的重要現象,因而能夠大大地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通過對實驗設計的理解,對實驗過程中各種變化現象之間的聯係的分析、對實驗結果的預測等思維活動,也能夠有效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4.能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比掌握現成的知識更為重要。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等於得到了一片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當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新學科層出不窮,知識、信息迅猛增長。隻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迅速過、最大限度地吸取新知識,確保站在時代科學的前列。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使他們終生受益。
演示實驗能夠引導和培養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尋找事物的相互關係和變化規律,並用實驗的手段去驗證它們,從而懂得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深刻道理。並通過演示實驗字會探索問題、發現規律的科學方法,從小就把積壓識的獲得建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在認真觀察演示實驗,親身參與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從實踐中獲取真知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