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本田宗一郎(1 / 3)

第一章本田宗一郎

崇尚"欲白先黑"經營理念的本田宗一郎,技術思想可謂獨特。初始的本田公司想要在強手如林的汽車製造業裏殺開一條生路,其根本目標就是必須研製出節油型小汽車,但本田宗一郎欲擒故縱,首先幹的卻是耗油量大的體育賽車......。

人生不能沒有信念,它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起點。

的確,人生也是不能改寫的,正像從鐵匠鋪玩鐵片長大的窮孩子到後來馳騁世界的企業英豪――本田宗一郎所說的一樣,"我不記日記,日記可以用橡皮擦掉,但人生所走過的路程卻不能改寫......"本田宗一郎把自己堅實的履痕印跡在曆史的章頁上。

風光旖旎的日本中部,名古屋城北,瀕臨浩瀚的太平洋,那裏靜謐的躺著一個名為"濱鬆"的邊陲小鎮。1906年11月7日,在一間破茅草屋裏,隨著一個響亮的哭聲,新生命本田宗一郎來到了這個世界。出身貧寒的本田宗一郎以勤勞和智慧起家,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卓越奮鬥,由小鎮上的不起眼的汽車修理工躍升為世界聞名的企業家英豪。素有日本的"愛迪生"之美譽的他,隻有小學學曆卻擁有發明專利150多項。他的本田公司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摩托車的產銷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強,本田汽車年產量更是高達150萬輛,自己的本田公司的年銷售額高達52億美元。他的遠見卓識以及不斷探索、創新的實幹精神,為世界企業界人士所傾慕和讚賞。

以創造開路

1923年9月1日,繁華的東京大馬路上,汽車川流不息。一切都在有規律的發展著,似乎並沒有什麼異樣。突然間,整個東京大地劇烈的搖晃起來。頃刻間,再舉目望去,滿目瘡痍,整個東京城已變成了瓦礫堆,一片廢墟,一片淒涼,這就是曆史上駭人聽聞的關東大地震。那時的本田宗一郎已是滿身油汙穿行在修理車輛之間的一名汽車修理工。這次地震徹底摧毀了東京,東京陷入了癱瘓的狀態。本田宗一郎為了還能接觸到更多的汽車,於是作為惟一的員工留在了曾與他為伴的亞多商會。由於他的努力,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實踐,本田宗一郎的修車技術本領如日中升,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由於他高超精湛的修車技術,博得了一個"修理專家"的美稱。

年幼的本田宗一郎深深體會到:掌握技術是受人尊敬的、刮目相看的。從此,他更加專心致誌地鑽研自己心愛的修車業務。

經過在東京亞多商會長達6年的修理工生活,本田宗一郎變得越發成熟,同時他的汽車的修理技術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於1928年,年已22歲的本田宗一郎羽翼豐滿,是他另立門戶的大好時機,於是回到了偏僻且貧窮的家鄉開設了"亞多商會濱鬆分店",並獨自經營修車業務。濱鬆分店雖然地址偏僻,規模尚小,但是本田宗一郎卻靠著超群的技藝不僅贏得了一片讚譽,而且也贏來了他事業絢麗的明天。獨立後僅3年,年僅25歲的本田宗一郎就賺了與他的年齡很不相稱的-大筆錢,工廠的發展已是頗具規模。自然本田宗一郎也就成了濱鬆一帶鳳毛麟角、炙手可熱的人物。

秋天的午後,懶散的陽光普照大地,本田宗一郎沿著湖岸輕快駕駛著自己親手研製出的第一輛流線形體育賽車,打著口哨、帶著風鏡的他好不風光。此時他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自己剛到東京學修理工時的情形:麵對十五六個老職工,自己比誰都小,在一間昏暗潮濕的房子裏,與師兄弟們一起度過了來到東京後的第一個難忘的夜晚。第二天,老板把一個吃奶孩子交給了自己,告訴自己的工作就是哄抱孩......

是信念使一個從追看汽車的頑童到今日的"愛迪生";亦是信念使一個從哄看孩子的學徒工到今日的本田宗一郎;更是信念使他創下了本田那妙不可言的神話。赫赫家業的建立,它不在於你懂得知識技能的多少,而在於你切實有效的具體行動。僅有小學水平的本田宗一郎,經過切實有效的努力,刻苦研製出活塞環等百餘項發明創造。被譽為日本的發明大王的本田宗一郎,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1934年,本田宗一郎將原來的"亞多商會濱鬆分店"易名為"東海精密機械公司",簡稱"東海精機",從此本田宗一郎的事業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從修理汽車到製造汽車的革命性轉變。這也意味著本田宗一郎在事業上的一大轉機。公司正式開業後,本田宗一郎憑著一手精湛的修車技術很快贏得了顧客一致的好評。生意越做越紅火,公司規模也越來越大。他不僅又建了一間房子,而且還買進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一有時間,他就鑽進房子裏,他有他的想法,他有他的信念,他要按自己的想象搞一項發明創造,於是他實踐了。

本田宗一郎為了能全力以赴專心致誌投入到他的新課題----活塞環的研製中去,工廠被他委托了給別人進行管理。他從此一頭鑽進了新課題的研製中,過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研活塞環"的生活。年輕氣盛的本田宗一郎想讓他的靈感和智慧用在汽車的心髒--發動機的重要零件活塞環上,再一次鮮花盛開,碩果累累。於是他廢寢忘食,每天都堅持試驗到深夜,為了能節省一點時間,哪怕是進理發店的短短幾分鍾他也舍不得,他的妻子一度竟成了他的專職理發師。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突如其來、一帆風順的。本田宗一郎的試驗進行得很不順利。期間,一場事故差點使他險些喪失了生命。

本田宗一郎和其弟用自己製造出的賽車參加了在東京的多摩川舉行的汽車大賽,時速高達120公裏,坐在駕駛室的本田宗一郎和他的弟弟本田宗二郎早已成竹在胸,對勝利充滿著信心。可正當比賽進行之時,一輛修理車突然出現在他們眼前,急速行使的賽車立刻被撞的傷痕累累,這場事故中,兄弟倆雖奇跡般地都揀回了一條性命。但本田宗一郎的半個臉擦傷,手腕嚴重骨折,左臂脫臼,他的弟弟則摔斷了肋骨,受了重傷。但他們這種以奪金牌為奮鬥理念的拚搏精神,以後便成了本田宗一郎日後事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慘不忍睹的車禍並未打消本田宗一郎的勇氣,接著他又製造了5艘摩托艇,同時並加緊多種多樣的研究開發。但由於鑄造技術的欠缺,他的主攻課題--活塞環的研究卻此時進入了山窮水複疑無路的境地。"書到用時方恨少",這使得本田宗一郎第一次感受到小學文化的限製,感受到經驗不足的無奈。於是29歲的他決心從基礎知識學起,深入學習冶金理論,充實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從而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更好地管理企業。他不怕丟一家公司董事長的麵子,帶著求知若渴的期望毅然走進了濱鬆高等工業學校,當了一名旁聽生。

此時的本田宗一郎已是擔任了"東海精密機械公司"的社長,旗下達200人之多的社長突然穿上了學生服,像學生一樣規規矩矩坐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不恥下問、學而不厭的精神為老師和學生們所折服。在學習的同時、本田宗一郎把學到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活塞環的研製上。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之後,本田宗一郎已經可以製造活塞環了。但剛開始造出的產品,合格率很低,僅為千分之三。本田宗一郎不怕失敗,他沒有氣餒,而是冷靜的分析後轉而繼續刻苦研製。水到渠成,天道酬勤,在1937年,本田宗一郎終於成功地製造出了活塞環。看著汗水和心血的結晶,那是用汗水辛勤澆灌出的花朵。本田宗一郎孩子般欣慰地笑了,那是成功的喜悅,

生產之初,東海精密機械活塞環的主要買主就是剛剛成立不久的以生產卡車為主的豐田汽車工業公司。隨著活塞環工藝不斷改進和提高,活塞環還被廣泛運用到著名的"奧斯卡"轟炸機上,本田宗一郎終於使自己的理想變成了現實。這意味著本田公司的技術水平獲得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信譽。時至1942年,東海精密機械公司已擁有資金120萬日元。

活塞環的成功使本田宗一郎深刻的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並時常教誨身邊的人:"藝多不壓人,知識就是力量,智慧馬上可以轉變成物質,轉變成金錢。年輕時一定得要加緊學習、研究啊!'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變廢為寶

行動的神奇魅力,就在於它能夠幫助你走向成功,但成功絕不是一次性產品,它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攀登,對目標進行不斷的衝刺,親力親為的投入。衝刺的過程中要有堅強的毅力,因為它是成功最好的朋友。

1941年,美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本田宗一郎的東海精密機械公司被政府當局嚴加管製,昔日的東海精機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軍需工廠。長達四年之久的罪惡戰爭對本田宗一郎本人來說,無疑就是一場災難。1945年,就在日本投降之前,日本中部地區又發生大地震,東海精密機械公司的廠房和機器在地震的中受到了嚴重摧殘,損失慘重,東海精密機械陷入了半癱瘓狀態。本田宗一郎正在想方設法修複時,繼之而來的盟軍的炮火轟擊使整個濱鬆變成一片廢墟,東海精密機械的山下工廠也被炸得麵目全非。隨後戰爭的陰霾散去了,停戰後東海精密機械陷入了僵局,一籌莫展。然而,1945年的東海大地震像關東大地震一樣,又把本田宗一郎又推到了命運的轉折點,使他迎來了新的機會。

本田宗一郎不失時機的又辦起了一個名為"本田技術研究工業總公司"街道工廠,實力雄厚的豐田公司向本田宗一郎表示了希望能重建東海精密機械的想法。但本田宗一郎卻回答道:"戰事已經結束了,我希望能脫離豐田而自由發展。"原先的大主顧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又提出:"能不能幫我們生產汽車?"本田宗一郎斷然拒絕了。他已有了自己的設想--發展自己的價值體係,他不願再過那種惟命是從甚至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是的,是該和"豐田"斷絕關係了,本田宗一郎把全部股份以55萬日元的價格都賣給了豐田公司。本田宗一郎重新成為一個自由人,他覺得自己仿佛從束縛中一下子解脫了出來。在當時來看55萬日元已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他宣布自己要過上一年悠閑、自由自在的日子。這一年,他已進入人生的不惑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