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黴菌毒素及防黴技術(1 / 1)

第49章 黴菌毒素及防黴技術

自然界中隨處都有黴菌的生長,穀物、穀類和飼料中也普遍存在。在高溫高濕季節,由於氣溫升高和飼料水分含量多,使其能大量地生長和繁殖,造成飼料的黴變而使質量下降,且不易貯藏。用黴變的飼料飼喂畜禽會使動物發生中毒,且飼料報酬等降低,還能引起腸炎,消化功能降低,淋巴功能下降等。當黴變飼料中含真菌毒素時,尤其是由於黃曲黴毒素引起的中毒,嚴重時可引起死亡。特別是動物體內殘留的黴菌毒素還可隨食物進入人體,影響到人類健康。可見,預防黴菌毒素的產生對人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黴菌的種類及生存條件

飼料中以曲黴菌屬為主,其中又分為黃、白、黑、淡黃等曲黴菌群。以黃曲黴毒素B為例,其劇毒為氰化鉀的10倍以上,在飼料中含量高時,產生的毒素可使人和動物致癌、致畸,乃至死亡,使畜禽生產力水平降低。

黴菌生長最適條件是高溫高濕,危害穀物的黴菌孢子在7℃時就可以發芽生長,在27℃左右生長發育最快,溫度高達47℃時,黴菌則會殺死或進入孢子。飼料在貯藏中的植物細胞及黴菌呼吸產熱又加快了黴菌的生長。

二、對飼料成分的影響

據研究表明,黴菌及其毒素會使飼料的脂溶性維生素含量降低,減少穀物的總能。將玉米和高粱貯存到63天,水分從13%增加到15%時,黴菌則會生長並影響到兩者的養分,使得玉米中維生素E和胡蘿卜素含量分別降低68%和258%。黴菌的代謝和生長繁殖,靠消耗營養物質來維持,因而使飼料的利用率降低。據報道,玉米貯藏96天後,脂肪由38%降至24%,胡蘿卜素由31毫克/千克降至23毫克/千克。

三、對家禽的影響

黴變的飼料,不但營養成分遭到破壞,無論從外觀還是質量上均發生很大變化,而且適口性降低,家禽不願采食,長時間則造成營養不良。據我國飼料中的菌相分析,飼料中常汙染的黴菌有黃曲黴菌、雜色黴菌、變異曲黴菌、米根黴菌等,其中以玉米、花生餅、棉籽餅為主要原料的混合飼料產品,黃曲黴毒素較易出現,其中以黃曲黴毒素B的毒性最強。事實上,黃曲黴毒素對各種動物都是一種強烈的肝毒性毒素。對家禽則導致肉、蛋生產能力下降,種禽所受其影響較大並波及到後代。

四、幾種防黴劑的使用

控製飼料發黴是當今飼料生產上不可忽視的環節。生產上除應加強管理、保證原料幹燥、控製好貯藏條件外,還應直接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防黴劑,以抑製黴菌生長。

1丙酸及其鹽類丙酸在飼料中添加量小於003%時,其毒性低,在pH<5時,效果尤佳。通常將其噴灑在飼料表麵與飼料預混,或與其他防黴劑共同使用。

2苯甲酸鈉用量為01%,國外應用較普遍。

3富馬酸二甲酯較富馬酸抑菌譜廣,毒性小,適用範圍廣。pH值在3~8內可抑製黴菌生長。

據報道,國外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和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①防黴包裝:日本最近采用一種聚烯烴樹脂材料做成含有001%~005%的香草醛,可使其緩慢揮發到飼料中,以防黴變。加之香味的作用,提高了飼料的適口性,對增進食欲有很好的效果。②射線照射:美國研究人員采用1×10拉德的γ射線對雞飼料進行處理。爾後將飼料放在溫度為3℃、相對濕度為80%的條件下存放1個月,結果未發生黴變現象。

在使用上述防黴劑的時候,還應注意由於連續使用,易使黴菌產生抗藥性,故應采用輪換方式使用。某些防黴劑具有異味,添加量大時,可能對動物造成輕度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