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尾蛇尾巴發出來的聲音,很像流水的聲音。它們往往利用這種聲音,來誘捕那些口渴的小動物。此外,根據專家研究,響尾蛇的角質輪大約是每年長三輪,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它們角質輪的數目,推算出一條響尾蛇的年齡。
響尾蛇生存的地方在美洲、澳洲、非洲。
21.追憶猛獁象
小朋友對大象一定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但那是亞洲象和非洲象,你聽說過猛獁象嗎?
猛獁象是已經滅絕的象群中最著名的一種,(現在地球上隻有亞洲象和非洲象兩個種群了)早在一兩萬年前,它們分布於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部。猛獁象的體形和亞洲象差不多,不同的是後腿短,所以整體看上去向後仰。猛獁象出沒於冰川邊緣地帶,為適應這種環境,它們的體型變小,皮層增厚,整個身體披上了濃密的長毛,因此又名披毛猛獁象。它們肩部、背部的長毛達50厘米,皮下脂肪厚達7.6厘米,足以抵禦嚴寒。在高而圓的頭頂上長著一個大瘤,裏麵是貯存脂肪用的,頭下部長著一條彎彎的長鼻子。門齒特別長,並向內劇烈彎曲,最長的可達5米。猛獁象臀部下塌,尾巴上長著一叢長毛,腳趾比現代象少一個,隻有四個。
古生物學家曾在西伯利亞的永久性凍土層裏及阿拉斯加半島發掘出20多具完整的猛獁象屍體,它們保存完好,血管中充滿血液,胃裏還有青草和樹枝等。關於它們滅絕的原因,至今說法不一。
22.牧笛聲中水牛歸
在夏日柳蔭掩映的池塘邊常見到水牛的身影,水牛為什麼那麼喜歡洗澡呢?
你們有沒有發現,夏天隻有水牛才常常泡在水裏,黃牛是沒有這種習慣的。這是因為水牛的皮很厚,汗腺又不發達,不太容易出汗,沒法兒靠出汗來維持正常體溫。所以隻好常常泡在水裏,來降低身體的溫度。
此外,夏天裏,有很多蟲子喜歡騷擾水牛,比如牛虻和家蠅,還有牛壁虱也喜歡寄生在它們身上。所以水牛浸泡在水裏,不但可以降溫,而且可以避免牛虻、家蠅的騷擾,也可以除去它們身上的寄生蟲。真是一舉數得。
■不會孵蛋的家鴨
野鴨是會孵蛋的,它們每年冬天時到南方過冬,到了春天又飛回北方孵蛋,繁殖後代。而家鴨是野鴨經人們馴化而成的,它們不用在南北方之間來回奔波,也不愁沒有食物,於是生活習性便起了變化,不僅不會飛行,也不會孵蛋生小鴨了。
23.出汗的舌頭
人們在天熱時通過流汗來降低體內的溫度,但狗和水牛都是不能流汗的動物,所以水牛天天泡在水裏降低自身溫度,那麼,狗用什麼法子降溫呢?
我們知道,人的體溫一般都保持在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生病。炎熱的夏天到來後,人可以通過流汗的方法,來保持正常的體溫。可是狗的全身皮膚上沒有一個汗腺,也就是說,它的身體上沒有出汗的地方,當然就不會出汗了,唯一能出汗的地方就是舌頭。所以在大熱天,狗總是伸出長長的舌頭,大口大口地喘氣,這是狗在通過舌頭出汗來調節體溫。
狗的鼻子時常是濕漉漉的,是不是熱出的汗呢?不是的。狗鼻子的嗅覺特別靈敏,這是因為狗的鼻尖有一塊沒有毛的地方,那兒長著許許多多的小突起,外麵蓋著一層粘膜,粘膜上有許多專管嗅覺的細胞,當這些細胞濕乎乎的時候,就能聞到各種氣味。所以,靈敏的狗鼻子總是濕漉漉的。
■狗急跳牆
俗話說""狗急跳牆"",這話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狗遇到危險時,全身神經會高度緊張,使體內的能量一下子爆發,躍過平時躍不過的障礙。這與人在危急關頭,力氣會變得特別大的道理一樣。
24.母雞的歡樂
在農家的院子裏,常常聽到母雞咯咯的叫聲,小朋友一定要問,母雞為什麼下蛋後要叫個不停呢?
母雞生一個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隻母雞生一隻蛋,最少也要10多分鍾,時間長的甚至需要四五個小時。快要生蛋的母雞警覺性都特別高,人們或別的動物接近它的時候,它往往會很快躲起來,或是把毛豎起來,甚至用嘴去啄人。四周圍都安靜下來以後,母雞才靜靜地躲起來,用盡全力生下一個蛋。生一個蛋,要花費母雞很多的體力。
下蛋後,母雞休息一會兒,等體力恢複得差不多了,就非常高興地離開產蛋箱,然後高聲地咯咯叫,這一方麵表示母雞的歡欣,另一方麵,也是通知它的夥伴公雞,來分享它的快樂。
所以,我們聽到母雞咯咯叫時,就可以趕快去雞窩看看,是不是有個新鮮的蛋。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有一隻公雞和母雞一樣的高興。
■扁嘴和扁腳
鴨子的嘴巴又扁又寬,這是因為它愛吃水中的螺螄和小魚小蝦,有這樣的嘴巴,吃起來就方便多了。鴨子的腳也是扁扁的,腳趾之間連著一張蹼,好像船槳,特別適宜劃水。
25.雞寶寶出生記
小朋友,可能你天天都吃雞蛋,但你知道雞蛋是怎樣孵化成小雞的嗎?
通過產卵繁殖延續種族後代,是人類和動物共有的特點,但繁殖的方法卻都不一樣。人和獸是胎生。他們的卵在媽媽的肚子裏生長發育成幼仔後才離開母體,剛生下來的小寶寶模樣就和父母很像。
鳥是卵生的。鳥卵主要是由蛋黃、蛋白和蛋殼構成。蛋黃含有許多脂肪和營養,胚胎就在這裏長大;蛋白中含有大量水分,供胚胎發育時需要。不同的鳥孵卵時間的長短不同,雞蛋孵化的時間是21天,母雞用自己的體溫使雞蛋始終保持34℃的溫度,胚胎在蛋殼裏發育長大,最後成為小雞,啄破蛋殼鑽出來。
■騾子的優點
騾子在很多方麵都勝過爸爸、媽媽,例如它的生長發育速度特別快,而且力大無窮。一隻長大的騾子,能馱起1噸多重的貨物呢,簡直就是一輛小卡車!騾子一天能走70~80千米,這些都是馬和驢無法相比的。
26.不再會飛的雞
雞的祖先原雞的翅膀也還算發達,它們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在空中飛,可是比起家裏的雞來,要會飛得多了。為什麼家雞不會飛呢?
雞和鳥同屬於鳥類,可是卻不能像小鳥一樣在天空飛翔,那是因為雞的翅膀退化了。森林中的原雞經過人們馴養,慢慢就習慣了地上的生活環境,很少飛行,久而久之,翅膀肌肉組織退化了,身體越來越重,這樣不知傳了多少代,雞就不太會飛了。
不過陝西渭南一帶農村喂養的雞,有點兒特別,晚上那裏的雞都在屋子高處的橫梁上過夜,白天那裏的雞還能從河的此岸飛到彼岸,飛出一二十米遠。
■家鴨的祖先
在我國北方,經常能見到一種叫綠頭鴨的野鴨,它的最大特點是,頭頸部長著亮綠色的羽毛,兩隻腳是橙紅色的。根據動物學家的考證,現在人工飼養的家鴨,是幾千年前從綠頭鴨馴化而來的。
27.""笨豬""不笨
家豬的祖先野豬是一種特凶猛的野生動物,而今家豬卻變得老實巴交、又蠢又笨,家豬是不是真的很笨呢?
豬的模樣實在有趣,身後有條短短的尾巴,腦袋邊垂著一對大大的耳朵,兩隻細小的眼睛下麵,長著一個向前拱出的長鼻子,渾身圓滾滾的,好像都是肉。其實,在自然的野生環境中,並沒有這樣的豬,隻能見到嘴邊長獠牙、善於奔跑的野豬。那麼,家豬和野豬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家豬的祖先就是野豬。在古時候,人們把捉到的野豬圈養起來,並讓它們繁殖後代,經過許多年的馴化,野豬就變成今天的家豬了。因為豬的祖先生活在森林中,為了尋找食物,它們經常用自己特殊的長鼻子拱開地上的泥土,翻出土中的食物。今天,豬雖然不愁吃也不愁喝,但是愛拱土的習性卻保留了下來。
有時候,人們會用""蠢豬""這兩個字來形容一個人很笨,那麼,豬究竟蠢不蠢呢?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豬有時比狗更聰明。例如有一次,科學家把豬和狗都放到冷藏室中,並教它們怎樣按鍵鈕打開暖氣,結果,豬用1分鍾就學會了這個動作,而狗卻花了2分鍾。
在人的印象中,豬總是髒兮兮的,一點都不愛幹淨。實際上,豬的天性並不喜歡髒。比如在豬圈裏,它會為自己劃出一個小角落當作""廁所"",決不會隨隨便便地拉屎撒尿。
28.""對牛彈琴""有新解
給植物放音樂聽,能使它結出更好的果實,給動物放音樂也一樣有顯著的效果,這一點可以在奶牛身上有所體現。奶牛為什麼聽音樂就能多產奶呢?
奶牛產奶量和牛奶品質,是隨它們的年齡、體質、健康狀況和外界刺激而改變的。一隻年輕的母牛,產奶量和牛奶品質會不斷提高。但是提高到一定程度,就保持一定狀態,等牛漸漸衰老,產奶量和牛奶品質也漸漸下降。
可是如果管理員給牛的照顧很好,牛奶產量也會增加。比如,喂給含有充分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新鮮飼料;牛舍保持清潔和通風;適當的放牧和活動;常常按摩牛的乳房......都可以提高牛奶的產量和品質。
母牛產奶的過程,是一種複雜的生理過程,它受神經係統的控製,平時除了要注意管理之外,在擠牛奶的時候,也要有良好的刺激,比如給牛聽點音樂,可以刺激牛的大腦皮質,加強牛的興奮過程,提高牛奶產量。所以一般人所說的對牛彈琴,對奶牛來說是適用的。
■彩色羊
十多年前,專家們培育出一批叫""神奇花""的新綿羊品種,身上長著雪青色的毛。現在,在哈薩克斯坦已有幾十種罕見的彩色羊,它們的毛色有天藍色、金色和琥珀色等,真好看。
29.身材矮小的馬祖先
動物在其自身的進化曆史中總是不停地改變自己,發展自己。你知道高大威武的馬是由什麼樣的馬祖先進化而來的嗎?
馬的祖先比現在的馬要小得多,比貓的體形稍大點。那時的馬與現在不同的是它的前足有四趾,後足有三趾,這種馬曾分布於世界各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演化,馬的體形逐漸長大了,這時馬的每隻腳也變為隻有一個趾觸及地麵,其他的腳趾退化變小。這樣一來,單趾使馬的奔跑速度更快,從而能更好地逃避敵害,繼續生存。今天馬的腳就是以前的中趾演變而成的,馬蹄就是從前的趾甲,隻是演變得更寬大了。
這種史前時代的馬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馬最早出現於古巴比倫國。後來在公元前1675年傳到埃及,這時的馬很可能已被中亞的遊牧民族馴養過了。
30.老馬識途
我國有一句成語,""老馬識途"",馬真的能認識自己走過的道路嗎?
""老馬識途""這句成語的意思,是說老馬記性好,能認識道路。這句成語出於一個曆史故事,是說春秋時代,齊國跟鄰國打仗,齊國軍隊迷了路,被圍在山裏。這時候大臣管仲出了個主意,他讓士兵牽出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麵帶路,大隊人馬緊緊跟在後麵,終於回到了齊國。
說明馬記性好的記載還有,比如有一匹馬,它的馬蹄鐵脫落了,主人沒有發現,這匹馬就自己跑到過去給它上過馬蹄鐵的鐵匠鋪去,靜靜地站在那兒。鐵匠趕它走,走不多遠它又回來了。鐵匠仔細一瞧,出於職業的敏感,發現馬的一隻腳上的馬蹄鐵脫落了,這才恍然大悟。於是給馬釘上了新馬蹄鐵,這匹馬才打了一個響噴,回家了。
其實牛的記性也不差。比如大化瑤族自治縣百馬鄉,有一位村民正在喂豬的時候,突然發現他三年前在50公裏外早就賣掉的一頭老黃牛,又搖頭擺尾來到他麵前。開始他以為是買主牽它回來的,可是一看牛後邊並沒有人,才知道這頭老黃牛是自己找回家來的。
31.保持野馬的習性
不知你們有沒有見過馬睡覺,你們能想象得到像馬這麼高大的動物竟能站著睡覺。為什麼呢?
在家畜中,牛羊都是臥著入睡的,而馬、驢、騾等卻是站著睡覺的。原來這和馬從前的習性有關。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的。野馬生活在大草原上,是人和大型食肉動物非常喜歡的狩獵對象,野馬又無力反抗,隻能逃跑,所以全依賴那四條腿了。因此它們睡覺時都是站立著的,以便時時做好戒備,一旦有緊急情況,就能揚蹄飛奔。馬被馴化後仍保持著野馬的這種習性。
■騾子的父母親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哺乳動物和自己生下的孩子差不多完全一樣,例如,狗生下小狗,貓生下小貓,而騾子卻不同,它的父親是個頭較矮小的驢,母親則是善於奔跑的馬。記住了嗎?盡管騾子能幹好多農活,身強力壯,但它卻不會生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