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態觀察法
1特征法
事物都有區別於他種事物的本質特點的標誌。觀察時依據被觀察事物或現象的標誌進行觀察的一種方法叫做特征法。運用此方法觀察,要因觀察的目的和觀察的對象不同,注意抓住其事物或現象的特征方可進行。
唐初傑出詩人駱賓王的《詠鵝》,千古流傳。詩曰:“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當時年僅七歲的駱賓王,之所以能寫出這樣一首好詩,是由於他平素善於觀察鵝,抓住了鵝的形態與生活習性的特征的結果。例1:在學習“壓力壓強”時,為了引入“壓強”的概念,演示“小木桌壓在沙麵上的實驗”。首先把小木桌正放在沙麵上,讓大家觀察小木桌的四條腿壓入沙麵的深度;然後把小木桌倒放在沙麵上,再讓大家現察小木桌桌麵壓入沙麵的深度。現察的結果是,在兩種情況下,桌子壓入沙麵的深度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抓住了壓力在一定條件下,受力麵積愈小,壓力產生的效果愈明顯這一特征。接著再演示小木桌正放的情況下,在桌麵上加放一重物。請大家觀察桌腿壓入沙麵的深度有什麼變化?觀察結果發現壓入沙麵的深度增加了。這也是抓住了在受力麵積一定的條件下,壓力愈大,壓力產生的效果愈明顯這一特征。例2:大家在“熱傳導”的學習中,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試管中盛入涼水,使管口向上,並用酒精燈的火焰加熱試管的上部,大家看到試管中上部的水沸騰了,但用手摸摸試管的底部,仍感到很涼,這說明水是不容易傳熱的物質。接著,我們又重做這一實驗,但這次加熱是試管的底部,結果看到試管中的水很快就全部沸騰了。於是大家會產生一個疑問,水是怎樣變熱的呢?為搞清這一現象的實質,我們再用方框形試管做實驗,大家清晰地看到了,當加熱框形試管的下角時,管內裝有的紫紅色高錳酸鉀水溶液在框形試管中循環流動起來;當加熱框形試管的上角時,帶顏色的高錳酸鉀水溶液靜止。由於大家早已掌握了水的流動性這一特征,終於理解了熱傳導在水中進行,是依靠水的流動。在物理學上把這種熱傳導的方式稱做“對流”。
2發生順序法
遵循被觀察事物或現象發生發展的先後為序,而進行觀察的一種方法。此法觀察,是按著被觀察對象出現的客觀現象的步驟進行,因此層次清晰,觀察得比較係統、全麵。例二:物理課本中“研究阿基米德定律的實驗”,現察現象的順序是:第一次觀察的是彈簧下端掛物體時,彈簧指針所指的位置;第二次觀察是當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指針所指的位置;第三次觀察的是當被物體溢出的水全部倒入彈簧下端的金屬筒內時,彈簧指針所指的位置。結論:觀察說明,金屬塊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排開的水重。例2:生物學家研究蕨類的生活史,必須沿著蕨的生長發育順序進行觀察。夏季在陰濕的山坡上能找到蕨,看到蕨有根、莖、葉——葉片背麵的邊緣生有孢子囊群(內有孢子)——孢子落地萌發成原葉體——原葉體腹麵一端生有精子器(內有精子),另一端生有頸卵器(內有卵細胞)——在有水的環境下精子和卵細胞融合,形成合子——合子在頸卵器裏發育成胚,從胚再長出的蕨。
3結構順序法
根據觀察的目的和內容的要求,按著某些事物的結構為序,進行觀察的一種方法。事物的結構有外形結構、內部結構、局部結構和整體結構等。觀察時有的直接觀察,有的借助儀器觀察,但都必須按結構的順序進行觀察。運用此法觀察事物,層次清晰又容易抓住其事物的本質。例1:用顯微鏡觀察“雙子葉植物莖的結構”。取三年生的楊樹枝條,橫切成薄片,製成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從外向裏可以看到莖的細微結構如下:表皮——木栓層——皮層——韌皮部——形成層——第三年的木質部——第二年的木質部——第一年的木質部——髓——髓射線。例2:觀察“人體骨骼結構”的骨製標本,可按頭骨、軀幹骨、四肢骨的結構順序進行整體性的現察。
頭骨腦顱骨
麵顱骨——軀幹骨脊柱
胸骨
肋骨——四肢骨上肢骨肩胛骨
鎖骨
上臂骨
前臂骨
手骨
下肢骨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