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觀察、再觀察(1 / 3)

觀察、觀察、再觀察

你聽過魚沒有眼皮的這個故事嗎?

2000多年前,有位青年仰慕亞裏斯多德的大名,不遠萬裏來向這位大哲學家求教。亞裏斯多德問明來意後,信手給他一條魚,叫他看。這位青年一怔,心想:魚天天吃,有什麼好看的?於是就漫不經心地看了一下,一無所獲。後來,亞裏斯多德啟發他:要有目的地係統地仔細看。終於,“魚沒有眼皮”被這位青年發現了。

還有一個科學史話,說的是:

70多年前,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生病躺在床上,端詳對麵牆上掛著一幅地圖。同樣的地圖,已經被全世界的人不知看了多少次了。但是,魏格納卻通過觀察發現,世界各大洲的邊緣,像鋸齒一樣參差不齊,卻恰好可以拚接在一起,由此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他認為,地球上的大陸原來是一塊整地,後來由於地殼的移動,才被“扯開”、“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和大洋。這個學說同以後發現的許多科學資料相符合,因而受到廣泛的重視。

這些科學傳說是饒有趣味的,同時也能給人以很深的啟迪。科學研究、發明創造離不開科學的發現,而科學的發現需要有明亮、敏銳的眼睛,縝密、細致的觀察。一個人隻有對自然界、人類社會某些方麵、某些現象細心,深入地觀察才能有所發現,有了發現才能進行創造。沒有發現,看什麼都平平淡淡,習以為常,你哪裏還能創造呢?任何發現,都來自於認真細致的觀察。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談到發現青黴素的時候說:“我唯一的功勞是沒有忽視觀察。”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銘是:觀察、觀察、再觀察。所以說,提高創造力,學會觀察是十分重要的。

那麼,什麼是觀察,青少年怎樣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呢?天上閃電,你看到了,這算不算觀察呢?不算,因為你隻是被動地接受自然發出的信息。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感知活動。它是通過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嚐、用手摸等活動與積極的指向性的思維活動緊密配合,去有目的地認識周圍事物的心理過程。

1.類比仿生法

這是一種以仔細觀察、富於聯想、善於模仿為基礎和前提的方法,也是最易於啟發創造“靈感”並取得發明成功的一種高效率的方法。這種方法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創造發明,也是這種方法造就了人類科學發展史上的眾多光芒閃爍的偉大發明家。比如人類由鳥類能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而得到啟發,製造出飛機;由魚類的習性而聯想創造出潛艇;由對蝙蝠的觀察而發現編蝠在夜間飛行主要靠耳朵的“超聲波”功能辨別物體和方向,進而發明了雷達;今天,正在從事飛機研究的科學家,從某種魚類身子的凸凹不平是這種魚類速度快捷而平穩的關鍵而受到啟示,正在研製一種與現在光滑的機身完全不同的新型飛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種全新的、更安全平穩的、速度更快捷的、現代化的飛機將展現在我們眼前。

類比仿生這種方法,就是以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的萬事萬物為參照係,類比創造或模仿製造從而獲得創造發明的方法。

一位名叫喬治的英國工程師,很愛好狩獵,可是每次狩獵歸來都為沾滿全身衣服的野草種子犯愁,因為這些野草種子總是很穩地沾在衣服上,每次都需要很多時間一粒粒地從衣服上剝離。有一次他把一些草籽拿到放大鏡下觀察,發現這些草籽的外殼布滿了細小的倒鉤,正是這些小鉤子緊緊地把衣服鉤住了。為此,他聯想到衣服上那些使人頗費周折的紐扣,如果能製造一種像草籽一樣緊緊扣在衣服上的東西,不是既方便又省事了嗎?他這樣想就這樣去做了,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發明了“尼龍搭扣”,這種搭扣雖然沒有完全取代紐扣,但它卻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是“仿生”的傑作。

同樣,今天在樂器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小提琴,其創造發明的契機源於自然界的烏龜殼。你隻要留意就會發現,小提琴那個葫蘆形的共鳴箱,它多麼像一個微微彎曲的烏龜殼!那是在大約2000年前,有個名叫美爾克裏的埃及人,在尼羅河畔的沙灘上散步,無意中踩在一個烏龜殼上,烏龜殼被踩得發出了響聲,聽起來十分悅耳。喜愛音樂的美爾克裏撿起烏龜殼,仔細地看了看,心想,這個空殼子怎麼會響呢?也許這個空殼子能引起美妙的聲音。於是,他模仿烏龜殼的形狀,製造了一個龜殼狀的樂器,彈奏起來,果然音色十分優美。這個被美爾克裏命名為‘咧裏”的樂器很快在阿拉伯直至世界各地流傳開來,經過無數先人的改進,就變成了今天的音色非常優美動聽的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