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西雙版納的貝葉棕和貝葉經嗎(1 / 1)

你知道西雙版納的貝葉棕和貝葉經嗎

在美麗的西雙版納的一些寺院附近,有時能看見一種高大挺拔的樹,它的長長的葉子長達2米,形狀像扇子,2—3米寬的葉子上有較深的裂口。這種樹叫做貝棕葉。

貝葉經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的發明。他們看中了這又長又寬,有革皮感覺的貝葉,把經文刻寫貝葉上,就創造了大名鼎鼎、流傳千古的貝葉經。

貝葉棕的故鄉在印度和斯裏蘭卡。700多年前,它幾經轉折,來到我國西雙版納安家落戶。據說,隻有誠心的佛爺才能栽活安,所以西雙版納,隻有寺院旁才有這從聖地來的貝葉棕。

貝葉經載著佛教一齊來到西雙版納,對當地的民族—傣族的文化發展起了深遠的作用。智慧的傣族人也寫下了自己的貝葉經。據說傣族的經書有84萬部,而且其中許多部是用優美的敘事詩寫成的。你一定猜到了,這8.4萬部經書都是刻在貝葉上才得以流到今天。

貝葉怎麼會這麼經久耐用呢?

因為貝葉天生質地很好,有類似皮革的質地。傣族人隻需要經過很簡單的煮、太、修整工序,就把貝葉裝成“書”了,再用特製的“鐵筆”流利地在貝葉上刻上文字,就可以世代留傳了。在西雙版納那樣濕熱的氣候下,這些貝葉經保存數百年都會完好無缺,字跡一如當初那麼清晰。

沒有貝葉,就很難使傣族的經文流傳至今,因為傣族很晚才用紙。如果到美麗的西雙版納,一定別忘了去看看這文化的記載者—貝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