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栽培龍眼
龍眼,是我國南方的特有果樹之一。果實甘美,營養豐富,藥用價值甚高,曆來被視為名貴的滋補品。我國何時開始栽培龍眼?據說“自尉陀(南越王趙佗)獻漢高帝始有”,說明它的栽培曆史最少也有2180多年了。公元前111年,當漢武帝攻破南越後,建造扶荔宮以廣植南方奇花異草時,龍眼和荔枝都曾被作為珍品移植於扶荔宮中。這是龍眼等熱帶果樹向西北移植的最早嚐試。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漢光武帝曾以龍眼、荔枝等物賜贈單於,估計可能是龍眼的加工品。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公元304年)對龍眼的詳細描述,說明當時人們對龍眼的形態和習性已有深入的觀察和認識。明末周亮工《閩小記》首次記載龍眼的嫁接技術:“核之初種,經十五年始實,實甚小,俗呼為胡椒眼,覓善接者鋸木之半,取大實之幼技接之,至四、五年鋸其半,接如前,若此者三數次,其實滿溢,倍於常種”。清代郭柏蒼《閩產錄異》記載了特殊的接技方法:“核入土十四、五年始實,其實無肉,名是‘栳’,實之最大者曰‘榛’,鋸栳之枝幹,留其本,以榛枝之壯旺者接之,謂之接針,借栳本之力使榛枝易於暢茂。”清代道光五年(1824)成書的趙古農《龍眼譜》,記述了150多年前珠江三角洲一帶龍眼的品種和栽培技術,雖然內容簡單,但也算是我國曆史上僅有的龍眼古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