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戰爭”是怎麼回事(1 / 1)

“靜坐戰爭”是怎麼回事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了50多個師、2000餘輛坦克和2000架作戰飛機,對波蘭進行突然襲擊。

英、法是波蘭的盟國,在德國突襲波蘭後於9月3日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可是,緊接著出現的,卻是一個離奇的現象:除了海上有激烈的戰鬥外,在法德邊境上,雙方各自安守陣地,靜坐對壘長達8個多月。

當時德軍大部分主力投到波蘭戰場,西線隻有23個師防守齊格菲防線,而英法擁有110個師,占有絕對的優勢,可是英法的百萬大軍卻靜靜地坐在馬奇諾防線的工事裏麵按兵不動,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盟國被敵人消滅。法國甚至要求英國空軍不要轟炸德國,以免法國境內遭到報複。在德國西部邊界兩邊,雙方的軍隊在彼此的射程範圍內毫無遮掩地走來走去,各行其事。直到12月9日宣戰3個多月以後,英軍才第一次出現了傷亡,1個士兵被流彈打死。

這種情形持續了半年多的時間,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奇怪戰爭”或“靜坐戰爭”。

“靜坐戰爭”的出現,是英法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的結果。

張伯倫對波蘭的保證本是虛張聲勢,他並不是真心要幫助波蘭,隻是為了麵子才提出保證,所以英國並沒有在軍事上作認真的準備。德國的入侵,這種虛張聲勢的保證被戳穿,綏靖政策破產。英法雖然被迫宣戰,但除了進行海上封鎖以外,既沒有援助波蘭的應急計劃,國內也未作好戰爭準備。

張伯倫從任財政大臣到首相,對軍備曆來不重視,當德國軍事預算每年達到1億英鎊的時候,英國每年才花費2000萬英鎊。

1939年,眼看戰禍即將臨頭,但由於英國自認為戰爭的一個頭回合是法國對德國,英國的戰備工作既緩慢又缺乏效率。4月通過征兵法案,到戰爭爆發時,歐洲大陸還不見英國部隊的蹤影,剛剛組建的4個師,直到10月才抵達法國,此時波蘭戰事早已結束。

波蘭滅亡後,英法雖然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議,並軍事外交方麵采取了一係措施進行戰爭準備,但並未完全放棄綏靖政策。特別是蘇芬戰爭爆發以後,張伯倫和達拉第利用輿論對芬蘭的同情和對蘇聯的仇視,對蘇聯展開了廣泛的汙蔑宣傳活動,極力動員英法人民及世界輿論進行反蘇戰爭,企圖以此分散德國對西線的注意。蘇芬戰爭結束以後,英法的綏請政策徹底破滅,達拉第政府因此倒台,英法麵對德國即將到來的進攻,不得不決心迎戰了。

“靜坐戰爭”直到德國進攻挪威才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