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變色龍會變色
在非洲大陸以及印度等地的樹林中,常常可以見到一種膚色奇特的動物,在綠油油的樹上,它的身體呈綠色;伏在岩石上時,則變成灰色;受驚或發怒時,又隨機變成藍綠色或黑色,同它的隱蔽處的顏色渾然一體,讓人很難發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變色龍,它的學名叫避役。避役是一種樹棲爬行動物,它常靜悄悄地在樹枝上等待,左右眼能向不同的方向轉動,進行窺視。當昆蟲飛進時,它就吐出長舌頭,舌頭前端能夠脹大,分泌粘液,以粘捕昆蟲。
避役變色就是它在進化過程中,為生存而選擇形成的一種保護自己,捕捉食物的適應性現象。它的變色秘密是什麼呢?科學家研究發現,避役身體的顏色變化是由環境的光線、溫度、濕度,或受到驚嚇後,它皮膚內的色素細胞擴散和收縮造成的。
原來,避役的真皮有四層,最外層是許多含有黃色素的細胞及少量含紅色素的細胞,第二層能反射藍光,第三層能反射白光,最裏麵一層裏含黑色素的細胞。含黑色素的細胞能通過許多長管和幾個真皮層相通。當黑色素擴散到表麵一層時,體色呈深棕色或黑色;當黑色素集中到第二層時,則體色呈淺黃或淺綠;黑色素進入反射白光層時,則身體又呈深綠色;如果黑色素不擴散,體表就呈現出灰色。各種色素的細胞轉移,是受光線、溫度、濕度等環境變化所控製。當避役在強光照耀下,體色變得淺淡;置於黑暗的環境中,體色加深。當溫度升高時,避役皮膚的色素收縮,皮膚顏色變得淺淡;溫度降低後,皮膚色素擴散,皮膚顏色深濃。另外,除了眾多的環境因素影響避役的變色,也受神經係統的間接控製。因為環境變化會使避役的腦垂體所分泌的激素改變,進而使神經受的刺激不同,影響避役體色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