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為什麼成為中國傳統名菜
海參,作為一種海洋珍味,與燕窩、魚翅、鮑魚等相列為“八珍”。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菜譜的“佼佼者”。其食用曆史在我國相當悠久。早在三國時期,吳國沈瑩的《臨海水土異物誌》載:“土肉,正黑,如小兒臂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灸食。”可見當時還有不知海參的烹調技術,隻能用火來烤——炙,不能領略海參真正的美味,所以給它取了個低賤的名稱—“土肉”。到了明代,人們才發現它的營養價值,謝肇的《五雜俎》載:“海參,遼東海濱有之……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因此“海中之參”—海參的身價頓時倍增,並因此成了貢品。如《明宮史·飲食好尚》載:“先帝最喜用……又海參、鰒魚、(鮑魚)、鯊於筋(魚翅)、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名曰‘三事’,恒喜用焉。”可見在明代已成皇帝喜食用的佳品了。到了清代,由於海參逐菜譜之林,因此言海參入饌者也益增多。袁枚的《隨園食單》記及:“海參單—古八珍並無海參之說,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在“海參單”後記中還有海參之法”,其一是“涼拌芥末海參絲”,其二是“海參羹”,其三為“雞腿蘑菇海參”。由此可見,在清初,社會上吃海參已相當普遍了。同時,在著名的“漢滿全席”中也成為席中珍饈。繼之又有“海參席”,專以海參為主料的專席。到了清代中葉,海參已被列入菜譜而記入史冊。海參,不僅是名貴的海味,曆來還是一種珍貴的滋補食品。用於腎虛陽萎、腸燥便秘、肺結核、再生障礙性貧血、糖尿病等。內髒用於癲癇等病;海參腸用於胃及十二腸潰瘍和小兒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