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魚為免費旅行家
魚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體似圓筒形,體長80多厘米。魚本身不擅長遊泳,但它能吸附在鯊魚、海龜和鯨類的腹部或船底,借以周遊大海。因而被人稱為“免費旅行家”。
魚是怎樣吸附在其他物體或魚類身體上的呢?原來它的第一背鰭已變態成為一個橢圓而扁平的吸盤,長在頭頂。吸盤中間被一縱條分隔成兩個區。每區都在規則地排列著二三十條橫皺,象是一扇百葉窗。其周圍還有一圈皮膜。當吸盤貼在物體表麵時,橫皺條和皮膜立即豎起,擠出盤中的水,使整個吸盤變成一係列真空小室,借外部大氣和水的巨大壓力,牢固地吸附在該物上。魚在鯊魚、鯨類身上吸附住以後,短時間內便會留下印盤的痕跡,魚的名字即由此而來。
魚吸盤的拉力有多大呢?傳說古羅馬一支艦隊的旗艦,在航海途中被一條巨大的魚吸住,最後又給弄翻沉沒,葬身海底。所以魚的拉丁文詞意為“使船遇難”的魚。據測量,一條長約60厘米的小魚的吸盤,能輕易地經受10公斤的拉力。
由於魚有吸附它物的絕技,馬達加期加、桑給巴爾、古巴和蘇聯等國家的漁民就利用魚捕捉鯊魚、鯨、海龜、海豚、金槍魚,甚至鱷魚。漁民把魚放養在海灣裏,出海捕魚時,用繩子吸住尾,拴在船後。到了生產海區就放開長繩,讓它們吸在捕捉對象的身上,隻在慢慢把繩收回,就能有可喜的收獲。
魚的吸盤給海洋學家和仿生學家們很大的啟示,他們將其原理應用在工程技術上,取得了可觀的成效。例如荷蘭發明了一種“吸錨”裝置。這是一個空心的圓鋼筒,頂端封死,由一根鋼纜和吸管將此鋼筒與艦船相連。船拋錨時,吸管另一端的抽氣機把筒裏的水吸光,使之成為真空狀,利用筒外海水的巨大壓力,幾分鍾內即可把鋼筒壓入足夠深度的海底泥沙中,據測定,吸錨在20米深海底的吸力能經住海麵160噸重物的拖拉。一艘航空母艦或巨型油輪,隻需10幾個這樣的吸錨,就可安全地錨定在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