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文中有啄木鳥記載嗎
商代甲文中,有片武丁時期的卜辭,內容占問的是田豬之事,其中有個人名畫作鳥形,一共兩見,都是把鳥身豎轉了過來,足朝左方,沒有畫出翅膀,而是誇張了它的嘴部和尾部,前者特大,後者下垂。這個象形字雖然還未考釋出來,但它所表現的,儼然是隻啄木鳥的形象——由於終日啄木取蟲,所以嘴部特別尖銳。由於攀附樹幹,需要尾部支撐身體,以致尾羽短而堅硬下垂。造字者怕人看不懂,還有另一空字的鳥嘴下麵,畫了一個U字形的坎槽,表示可以啄木成孔。這個字在商代的青銅器銘文中也有發現。畫的也是隻鳥,足朝右方,嘴部特別大,形狀如錐,垂直向下。尾部也是向下垂,與漢畫象上的啄木鳥十分相似,形態特征更是明確。這個字用作族徽,可能就是見於上述卜辭的那個奴隸主貴族的。這個字可能是列鳥字。《爾雅·釋鳥》:“列鳥,斫木”,聽木即啄木,這個名詞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列鳥應是古名,最初是象形的,後來才改成了形聲,又創造了“啄木”這個更為通俗易懂的名字,於是列鳥字便不大為人所知了。啄木取蟲是啄木鳥的主要功能所在,是一種惹人喜愛的鳥類。人們認為它為飽口腹,辛勤勞碌,性情清高,與世無爭。《本草綱目》一書中,對於啄木鳥的形態和習性作了科學描述:“啄木小者如鵲,大者如鴉,麵如桃花,喙足皆青色。剛爪利嘴,嘴如錐,長數寸,舌長於口朱,其端有針刺,啄得蠹,以舌鉤出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