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式——魚肉人民、敲骨吸髓
有一些官吏,不但不知道為老百姓辦事,反而千方百計地盤剝老百姓,為老百姓所痛恨。
後漢王朝的戶部尚書王章就是這樣一位官僚。後漢政府曾規定,老百姓交秋苗稅和夏苗稅時,每交納一斛(10鬥)就要額外多交二升,這被稱作“雀鼠耗”。乾年間(公元948—950年),王章下令,每交一斛,須另外多交二鬥,這樣,這種“雀鼠耗”比原來多交了十倍,老百姓怨聲載道。
另外,王章下令官府在向老百姓發放銅錢時,以七十七當一百,而在向老百姓收稅時,卻是以一百當一百。這樣,老百姓與官府打交道便總是吃虧。
民間有時發生因田界而引起爭訟的事情,而這種事情是難免的。如果某一個州境內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王章就一定要讓這個州全州丈量清查一次土地,以希望能從這個州多查出一些土地來,以便增加這個州的賦稅。
王章就是這樣,總是千方百計地向老百姓身上榨取油水。王章擔任戶部尚書沒有幾年。老百姓就被盤剝得財力匱乏,民不聊生。
唐代也有這樣一位王章式的官吏。這個官吏叫王钅共,任戶部色役使。
一次,唐玄宗下令免除老百姓一年的賦稅。隨即王钅共便奏請,向老百姓增征一種“輦運費”,結果,老百姓所交的這種莫名其妙的費用卻遠遠大於應交賦稅。
在王钅共之前,唐政府規定,凡是鎮守邊疆的人,免收其租庸賦稅,六年以後再征收。當時,戌邊的守將皆以失敗為恥辱,士卒死了也不向上報告,導致人死而戶籍沒有銷掉。對此,王钅共本來是一清二楚的,但是,他為了多聚斂一些銀錢,就指示凡是有戶籍的人,不論死活,都必須交納租庸賦稅。結果,有成千上萬戶的家庭,家裏人為國捐軀以後,仍然要替死者交納租庸賦稅。有的家庭一交就是三十年。老百姓苦不堪言。
由於王钅共很會盤剝百姓,結果,老百姓越來越窮,而國庫卻越來越充足。昏聵的玄宗皇帝竟認為王钅共善於理財,對王
钅共越來越厚愛、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