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世襲製
昏君的產生與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實行的君主世襲製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君主世襲製,就是皇帝駕崩以後,兒子繼位;兒子死後,孫子繼位。子子孫孫,一直繼承下去,直至這個王朝覆滅。
在古代,開國皇帝大都來自民間,具有宏圖大略,才識過人,所以才能取得天下,所以,開國皇帝往往都是明君。第二代往往是開國皇帝奪取天下時的得力助手,如唐太宗李世民即如此,所以,第二代中也多明君。從第三代以後也不乏聖明的君主,但昏君所占此例就比較多了。這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
其一,皇子們從生下之日起,就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生活,身邊的人基本都是太監、宮女這樣的人,他們對皇子隻知阿諛奉稱,屈意逢迎,唯命是從。這些人從皇宮中長大,從未品嚐或經曆過人生的酸甜苦辣,毫無社會經驗。讓這些人來做皇帝,成為昏君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其二,皇帝死後,也不是挑選皇子中最賢能的一位繼承皇位,而是由太子來繼承。而這位太子究竟賢能與否那就不一定了。所謂太子就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太子是皇帝在生前就確定並公開宣布了的。太子往往由嫡長子來充當。所謂嫡長子,就是皇後所生長子。皇帝的妻妾成群,所以,往往兒子眾多,比如清朝康熙皇帝有子35個。皇後所生子為嫡傳,妃、嬪、宮女所生子為庶傳。而皇後有時也不止生一子,這樣,就有嫡長子、嫡次子、三子等的區別。
嫡長子有確立太子並繼承皇位的資格和權力,而這種資格和權力被當時的人們視作是上天賦予的,所以,接位後稱為天子。
由嫡長子擔任太子並繼承皇位這樣的製度,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諸皇子爭奪皇位。人們認為,隻有太子繼位才是合理合法的,是符合天意的,而由其他皇子強行繼位則是一種不忠的行為,往往不能得到朝廷中絕大部分大臣的承認和擁戴。如果在諸皇子中有一位敢於殺害太子而自封為帝,必然授人以柄,成為各地名正言順地起兵討伐、勤王的對象。
但是,這種由嫡長子擔任太子並繼承皇位的製度也有其弊端,有時,嫡長子的品行、智力、能力明顯不行,但也可能被推上皇位。晉武帝的嫡長子司馬衷是一個白癡,但是,大部分大臣還是支持司馬衷。結果,司馬衷還是繼承了帝位。讓這樣的人來當皇帝,他當然隻能是一個昏君了。類似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有的嫡長子毫無大誌,有的沉湎於一些特殊的愛好,對朝政不感興趣,有的是大煙鬼,有的是嫖客,有的凶殘不仁,等等,應該說,論品行、能力,他們根本就沒有資格當皇帝,但是,就因為他們是嫡長子,所以才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有些人實際上對做皇帝毫無興趣,是硬被推上去的。一個人根本不想當皇帝,他當然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