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主要是商代王室刻在卜問用過的龜甲獸骨上的記錄,是公元前1300多年到公元前1100多年之間通行的字體。1899年首次在河南安陽殷墟(殷王朝都城遺址)發現,字數大約有3500個。

甲骨文的特點是:

圖形性很強,象形字比例很高。比如“射”字,甲骨文寫作:一張豎放的弓,中間橫搭上一枝箭。筆畫的線條細瘦,圓轉與方折相同,方筆居多,字形瘦長。甲骨文的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字的方向可以變換,偏旁可有可無,點數可多可少。甲骨文不僅有大批象形文字,還有大量的指事字,如“末”“本”二字,是在象形字“木”上添加符號而成:“木上曰末”,就是木下加一橫表示樹根。還有為數不少的會意字,如“休”,表示人在樹旁休息。同時甲骨文還有一定的數量的形聲字。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發達的一種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