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鋤禾日當午”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唐代五言絕句,不僅道出農民生產糧食的艱辛,也表明農民勞動強度的繁重。鋤禾日當午既是寫實,又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為說明“鋤禾日當午”的原因,先談談鏟地的作用。
鏟地的第一個作用是增溫。種子落地之後,土壤溫度比較低,鏟鬆表土,使空氣流通,帶有一定熱量的空氣進入土壤,溫度必然有所提高,有利於種子生芽發根。古人稱此現象為“春鋤起地”,現代農村人稱為“鋤頭底下有頭”,意思都是鏟地具有增溫作用。
鏟地的第三個作用是除草。雜草是農作物生長的大敵。它和農作物爭奪水分、肥料、空氣、日光,所以從古到今曆來重視除草的作用。除草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用鋤頭直接把雜草鏟掉殺死,二是破壞草籽、草芽的生長環境使之不再發芽生長。鏟地的時間,一般在中午為好,因為鏟掉的雜草立即受到陽光的暴曬,迅速枯萎,很快失去生存能力。這就是“鋤禾日當午”的原因。因為在這個時間,對雜草有雙重殺傷作用,即機械力和太陽光灼燒。
鏟地的第四個作用是間苗。間苗,就是鏟去多餘的苗,保證一定的苗數,以獲得一定的產量。
以上四個作用,多是同時完成的,但以除草為主。由於除草用鋤,所以也稱鋤草或鋤禾。
現代,專門用於除草的機械有除草機和中耕機,這些都屬於機械除草。與此同時,在許多國家采用電離除草、火焰除草、化學除草,特別是化學除草更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