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田周圍的旱田會產生次生鹽漬化(1 / 1)

為什麼水田周圍的旱田會產生次生鹽漬化

如果告訴你,水田周圍的旱田,不僅莊稼長的又矮又小,產量低,而且長此下去還會變成白花花的次生鹽漬化,你可能不相信。可是確確實實有這種現象。奇怪,過去,一片肥沃的黑土地怎麼變成了白花花的鹽堿地呢?這是因為灌溉水田時,由於水田經常被水浸泡,抬高了水田地塊的地下水位。地下水不是老老實實在地下靜止不動的,它和地表水一樣從高處向低處流動。由於水田地下水位高於周圍旱田地下水位,所以水田地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便向周圍旱田滲透,這樣就抬高了原來旱田的地下水位。旱田地下水的升高,地下水通過土壤中的毛細管作用,將土壤中的鹽堿溶到水中隨水上升到地表。長此下去,在蒸發作用下,鹽堿愈積愈多,好端端的黑土地卻變成了白花花的鹽堿地。耕作層裏土壤含鹽堿過多,莊稼就象醃白萊、醃蘿卜似的,被鹽水、堿水包圍了,導致莊稼難以吸收水分與養分,莊稼吃不好,喝不好怎麼能長好呢!所以,水田周圍的旱田長不好莊稼。

那麼有沒有辦法改造呢?辦法還是有的。最好的辦法還是按照水利部門的專家意見去辦。在旱田與水田地交接地帶挖排水溝,挖溝目的,一是可以截住水田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二是排水溝的深要深於地下水位0.5米左右。通過排水溝可以降低地下水位,減少土壤中含水量,防止水田地裏的水往旱田地裏滲透,這樣即保證了次生鹽漬化的發生,又能保證旱田穩產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