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犁為什麼不能“退休”(1 / 1)

耕犁為什麼不能“退休”

犁,是一種古老而多用的農具。我國耕犁起於春秋,成型於漢代,到唐末已相當完善。據唐代詩人陸龜蒙在《耒經》中記載,當時的耕犁由11個部件組成,其中兩個鐵件、9個木件。不僅能疏鬆土壤,還能翻轉土壤,掩埋雜草和作物殘茬,防治病蟲害。這與現在農村尚有使用的木犁相仿。本世紀初,各種機引的鏵式犁相繼問世並廣為使用,近年來,國內外又出現了圓盤犁、旋耕犁和深鬆犁。犁耕是農業生產發展中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耕犁千畝實千箱”便是耕犁與人類衣食關係的一種真實寫照。但是,任何事物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鏵式犁耕翻也遇到了新的考驗。1943年美國有個農業推廣員佛克納寫了一本書,名叫《愚蠢的耕者》,對沿用兩千多年的鏵式犁提出異議,認為犁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從此,耕犁“退休”的問題被尖銳地提了出來。耕犁真的要“退休”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少耕技術談起。

少耕技術,就是從生態學觀點出發,以生物學、植物學為理論基礎,應用化學技術控製雜草,采用殘茬、莖葉當覆蓋物,培育出有利於作物生長的微生物環境和良好的土壤結構,以最少的土壤機械耕作和動力消耗,換取最高的作物產量和經濟收益的一項新技術。這種技術,對於水土保持,增加土壤肥力,作物高產穩產,降低機械投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都有較好的效果,所以自本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至今已有幾十個國家研究推廣。我國從1977年開始,也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試驗試點並小麵積示範推廣。

從發展趨勢看,少耕技術經濟上比較合理,技術上也很先進,但要完全取代犁耕,還要有個相當長期的過程。這是因為:推廣少耕技術的條件,諸如肥沃的土體、高效的化學物質、精巧的機具尚不具備;耕犁所具有的恢複土壤團粒結構、積蓄水分養分、覆蓋雜草和肥料、防治病蟲危害等作用,還沒有其它機具能夠完全承擔。因此,傳統的犁耕在世界各國仍占優勢,鏵式犁依然是銷售量大、使用麵廣的耕作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