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大腦功能的空腹法(1 / 1)

開發大腦功能的空腹法

飽餐會降低思維能力

飯後為了消化和吸收所吃的食物,大部分血液都集中在腸胃。這時腦的機能降低。對於這一點,我們從“吃飽了愛打盹兒”的體驗中也會了解到。但是,為什麼吃飽飯之後會打瞌睡?為什麼這時腦子不好使喚?產生這些現象的身體內在原因是什麼呢?這就是比較複雜的問題了。

一般來說,人體血液的總量是沒有富裕的,如果全身的器官都一齊開動,就會變得更為不足,從而供不應求。這就和買東西的時候反複籌劃有限的資金一樣,必須在一定數量之內統一調配,舍次從主地使用這些血液。

但是,吃過飯之後,無論如何必須首先集中力量消化胃裏的食物。這時,便把大量的血液作為進行消化吸收工作的能源而調集到與消化有關的器官中去。隻是滿足這個用量就已經非常緊張了。所謂與消化有關的器官,不隻腸胃,還包括肝髒、胰髒等許多內髒。為了完成消化吸收任務,就要把所有這些器官都動員起來。而要進行這樣的總動員,就需要相當大量的血液作為能源。

此外,作為消化液的原材料也需要血液。

由於上述原因,飯後1—2小時內,血液的調配與平時全然不同,大部都集中到腸胃裏麵。

但是,平時腦所需要的氧氣是其他內髒的10倍。也就是說,雖然腦隻占整個體重的2.2%左右,可是,這裏的血流量竟然占全身的大約20%。因此,飯後一、二個小時以內,腦勢必會有供血不足之虞。

不僅如此,胃裏一進來食物,首先向腦報告此事;腦向腸胃發出進行消化吸收的指令。這類報告和指令,從食物進到胃裏的時候開始就不斷傳來送去。這就會給大腦的工作帶來種種影響。打個比喻的話,飯後的大腦就像一間電話鈴聲不斷、工作異常繁忙的辦公室一樣。在這種狀態下,根本不可能順利地開動腦筋進行學習和工作。

飯後1—2小時內全身血液的調配與平時不大一樣,吃得越飽需要停止學習或工作的時間越長。因為這段時間裏通過血液供給腦的氧氣非常少,思維活動異常遲鈍,不論怎麼努力開動腦筋,也不能奏效。

要學會適當空腹

為了改善腦的機能,既不可完全空腹,也不宜過飽。於是,就需要提出一條規律來告訴人們,為了充分發揮腦的機能最好使腸胃處於一種“適當空腹”的狀態。意思是說,應該經常使腸胃處於適當空閑的狀態,以便讓新鮮血液流入大腦。隻吃“八分飽”,盡量減少大腦倦怠的時間。

古希臘有一位名叫戈爾蓋阿斯的哲學家曾經針對人們強烈的食欲,提出過節食的忠告,他說:“請勿貪婪飲食,而應以餐充饑。”(吃飯不是為了滿足食欲,而是為了不餓。)

現在,我們雖然沒有必要原原本本地照著這句話去做。但是,卻可以說,為了改善腦的機能,必須在飲食上動腦筋;能夠控製飲食的人,就是能夠控製自己的人,而這樣的人,可以恰到好處地改善腦的機能。

腦能革命與健腦運動

一般人認為,腦能革命從人類的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其實這是某些專家權威不正確的認識所導致的。事實上,人類的嬰幼兒時期屬於腦能積累時期,革命遠遠談不上;直到人類進入青少年時期,腦能革命才爆發出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