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右腦潛能17法
神奇的“PERT”法則
50年代後期,當時美國為在導彈開發方麵奪回被前蘇聯領先的優勢,開始製造核潛艇,應用了一種叫做“PERT”的方法,使預計七年的工期縮短了兩年半。這種方法是用圖標出每項工作的具體步驟,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渡時所需的時間。通過這張圖表,可以發現並研究要按預定日期完成工作會存在什麼問題;出現問題時要求的解決方法;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把這個問題作為重點管理對象。總之,可以說這是個很科學的“計劃技術”。
這個方法如此神奇,是因為在這個方法中巧妙地溶進了右腦功能。其關鍵就在於將程序圖表化。我們的右腦有認識圖形的功能,如能將程序按順序變為圖表,就能有效地發揮右腦功能。如若將每一程序項目用文字分條寫出,那麼,發揮作用的就隻會是具有語言功能的左腦。如果用圖表去刺激右腦,那麼左右兩腦就能並用,而且右腦還能描繪出豐富的形象和想象,使人能綜合、深刻地看到事物的整體,自然,問題也就能輕易地掌握了。
你在日常工作中不妨也吸收一下這種方法的優點。當然,不必像“PERT”那樣把規模搞得很大,隻要能養成把日常的一件小工作轉換為圖表的習慣便可。我常常將工作、計劃畫成程序圖表,希望你也來嚐試著把一天的工作變成程序圖表。
工作中,常常要求我們有很強的把握整體的能力。如果你能從平時起就養成幹事業借助程序圖表使用右腦的良好習慣,那麼,你就會穩步增強這種能力。
打破“規矩”,不要“方圓”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發過評論,說日本著名百貨零售企業大榮集團發跡的秘密,在於創始人、總經理中內功先生實施與日本傳統背道而馳的戰略性行動:像購商品一樣冷酷無情地收購其他公司、從各地大量聘請優秀人才。為了商品物美價廉,大量進口外國商品。中內先生的這些做法使得大榮公司在短期內躋身於年銷售額超過一兆日元的大企業行列。這個評論的確很有見地。可以說中內先生思考問題的特點就是拋棄日本商界的慣例,一切按嶄新的方式進行。
其實,中內先生就是有效運用右腦的人,不為慣例所左右,正意味著除掉一切存在的數字式信息。換言之,就是使左腦的數字功能停止工作,創造出一種非依賴右腦不可的狀態。右腦不被左腦所幹擾,自由自在地觀察現象,描畫出形象。這種形象經過左腦加工,最後變為想象。這種想象,正是創造性的基礎。中內先生的成功來自於他的“直覺”正確,而這種“直覺”是不斷運用右腦的結果。
一般來說,當人們接到一項工作、一個課題時,總喜歡問問“前麵的人是怎麼幹的?”甚至有人非要看慣例後心裏才踏實。可是,如果你想要進一步發揮右腦功能,拿出隻有你才能想得出的嶄新的有個性的方案來,那你絕不要被慣例束縛住。
如若拘泥於慣例即數字信息,那麼在你開動右腦之前,左腦會出來襲擾,限製右腦,使它隻能產生帶有一定框框的想法,隻能產生出避開風險的所謂平安穩妥的想法。在商界常有這樣的現象,家業傳到第二代、第三代後便迅速衰敗,原因就是第二代、第三代被父輩開創時所定下的各種規定所束縛,常常走上隻靠左腦思維、靠左腦行動的“下坡路”。由於他們不開動右腦,所以不能用形象描畫出與父輩時代不同的自己所處的時代,於是思維與現實之間產生了差距。
學會“結伴型”學習法
幾乎絕大多數的人,當他想學習某種專業時,總習慣於集中全力隻閱讀該專業的書籍、資料。即是說,是一種“單線型”的學習方法。然而,這種陳舊的學習方法,耗工費時而收效甚微。從右腦功能出發,采用專業書籍與相鄰專業的書籍齊頭並“讀”的學習方法,即“雙向型”學習法,用句旅行的術語來說,就是“結伴型”的學習法。
假設你要學習的專業是“電子計算機”,這時,你應觀察一下四周的相鄰專業,從中找出你認為相互有聯係的專業。譬如,你選出“大腦”為第一個夥伴專業,同時開始這兩個專業的學習。
可能你會抱怨,這麼學要花費雙倍時間。然而,當你一旦開始這種學習你就會發現:非但不多消耗時間,反而會提高速度、節約時間。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為這種方法可以使右腦高度興奮活潑。
右腦有個基本特性,存貯的信息量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這是因為,閱讀材料多,反而聯想更豐富,形象功能會更強。
拿“電腦與大腦”為例來說,兩專業並行學習會產生互為參照、相互促進的作用。人都有大腦,所以每個人都有想了解大腦的“欲望”。這種“欲望”還會成為學習電腦的動力。“哪些事情人腦能辦到而電腦卻辦不到呢?”“原來如此,計算機隻具有相當於人左腦的功能。”這樣,學習的興趣和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一步步地得到加深。
因為,結伴搭夥能夠使左、右腦協調合作,從各自專業中輕而易舉地產生出許多的形象。而且,由於兩個專業是密切相關的,所以,產生出的形象在許多場合相互重疊。也就是說形象與形象相互補充增幅(即放大),產生相乘效果,可以輕易地借用一方的形象去擴充另一方的形象。
要想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弄懂了”,必須依靠右腦以“圖畫”形式描繪出形象的綜合體。而要描繪“圖畫”,就需要有許許多多填充細微之處的形象。此時,如用“單向型”學習法,則無法得到填充細微之處的形象;相反,如果采用“雙向型”學習法,則“夥伴”之間可以互借形象,迅速填充細微之處。這樣,一幅關於電子計算機的“圖畫”就會高效率地在你的右腦中描繪出來。這時,你就已經掌握了電子計算機這個專業。
創意源泉——業餘愛好
馬羚是一名優秀電影明星,在《搖滾青年》中的出色表演,使她從眾多演員中脫穎而出,但馬羚更出名的還是她的服裝設計,在服裝設計這個領域馬羚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在我們周圍,有許多人雖然尚未達到馬羚小姐那麼高的水平,但卻在學習與工作毫不相關的“業餘專業”中幹了一番事業。出於興趣也罷,為了研究也罷,總之積蓄這樣兩種以上專業知識,很有益於活化右腦。
涉及到這個問題,日本人在《構思法——多源型人入門》一書中提出每個人應同時“擁有多思維源泉之井”。醫學與文學,在普通人眼裏是兩種相差甚遠的專業。但是,在我國大文豪魯迅(既是醫生又是作家)本人看來,卻是非常接近的相鄰專業。
研究一下那些名醫,我們不難發現,醫學知識的根本是形象。醫生在給患者診斷病症時,憑直覺判斷的成分大大超過左腦的邏輯分析。他們隻要察顏觀色、嗅其氣味,便能找出病症所在,即從顏色和動作中產生形象,然後經過綜合加工,變為直感,即所謂的類型認識能力。換句話說,所謂名醫,就是那種充分發揮出右腦模擬能力的人們。
據作家們講,小說的基礎也是類型認識。隻要大腦中浮現出形象,方能構成情節,形成一幅畫麵,促使作家進行深入的描寫。因此,心中沒有類型浮現,便無法寫作。也就是說,在充分發揮右腦功能這一點上,醫學與文學是密切相關的。
你也應該在本職工作之外,再精通一門與工作性質相差較遠的“業餘專業”。這樣,你的右腦中就會存入有關這兩門專業的形象和類型。這樣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個專業的形象和類型,會在不知不覺間結合起來,相互作用,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嶄新的構思。
留下閱讀痕跡
韓國總統金大中的自傳《金大中傳》一書中,介紹了金大中先生的讀書法。金先生作為精於讀書之人,每讀一冊書都記下大量的筆記,在韓國記者中頗有名氣。據說,他記起筆記來幾乎讓人分不清他是在讀書還是記筆記,筆記量之大讓人說不清是為自己寫還是為他人寫提要。總之,他想到哪兒便寫到哪兒。
金大中先生的這種讀書法,無論從效率還是從把握文章內容角度來講,都很合乎科學道理。因為他有效地開動了記憶的主角——右腦。讀書理解內容,並不是用左腦記憶文章。要想把大量文章記住,是根本不可能的。隻要知道什麼內容寫在哪節裏就夠了,需要查閱詳細內容時,隻要能迅速找出那本書,翻到那一頁便足矣。
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高效讀書法,可謂再理想不過了。為要達到這種效果,非最大限度利用右腦能力不可。更具體地講,閱讀時應在書上留下“閱讀痕跡”。一般的人都可能在讀過的文章裏劃過橫線,為日後查找信息留下了記號。但是,僅僅停留在劃線水平遠遠不夠,還應有所發展。比如,將某頁折角,或是加些批注。擅長畫畫的人如能畫幅小漫畫更有意思。這樣,當你再查找這些資料時,批注、漫畫就成為線索,使你毫不費力地找到它。不僅如此,右腦還能將你自己寫批注的情景以印像的形式牢牢地記住。
從這種意義上講,並不是非批注不可,畫或○也同樣有效。批注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頗感興趣的地方留下“閱讀的痕跡”。右腦會像錄像磁帶那樣,將這些痕跡記憶下來。而且,能非常清晰地記住哪些內容寫在哪一頁上,日後需要它時,便能迅速提取出來。
不言而喻,書不是用來裝飾書架的。應該大體瀏覽一遍,發現有用之處盡量多作記號。總之,這種右腦讀書法,無疑會使讀書效率快速提高。
一張一馳,放而不鬆
要使汽車正常行駛,預熱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不使引擎熱到一定程度,汽車便不可能順利奔馳。而且,加油之後突然踏緊急製動器,很可能會使汽車拋錨。即使不拋錨,要想再次行駛時,也必須重新發動汽車。
我們人的身體,從本質上講與汽車相同。進行體育運動之前,必須做些熱身運動,而且運動完成後也不能驟然使肌肉活動停止,而需有意識地在運動場上緩跑等,否則會給肌肉帶來不良影響,導致在以後的比賽中不能取得最佳成績。
我們的大腦活動,與此理基本相同。若想考試時發揮出最大能力,必須逐步地“預熱”大腦。考試前一天開夜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可話又說回來,人不可能事事按自己的意誌去安排,有些事在逼到節骨眼上的時候才去做。因此,我們就必須把包括右腦在內的大腦活動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為此,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學會考試後仍然堅持科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