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中國人口資源的空間與變動趨勢(1 / 3)

近三十年中國人口資源的空間與變動趨勢

中國人口資源空間結構或稱人口分布,自1949年的每平方千米57人,增加到1996年的每平方千米128人,增長了1.24倍。人口分布除隨時間發生的這種總體變化外,各年份以省區為單位的人口分布還存在著極大的地域差異。同時,省區人口分布同樣地存在著隨時間發生的演變,而且這種演變又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探討我國人口分布的地域差異及其演變,不僅有助於全麵認識中國人口空間分布的特點,而且有助於深入揭示中國人口空間分布演變的趨勢和問題,進而提出對策。因資料局限,我們僅作近30餘年來的研究。

一、各年份省區人口資源的空間結構

由表1,1964年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3人,而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市每平方千米達1352人,是當年西藏每平方千米僅1人的1352倍,足見人口分布的極大不均衡性。在表1所列30個省市中,每平方千米20人以下的省區有西藏、青海、新疆和內蒙古;2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省區有甘肅、寧夏、黑龍江、雲南、吉林、廣西、貴州等七個;100人以上200人以下的省區有陝西、山西、四川、江西、福建、湖南、遼寧、湖北等八個;200人以上300人以下的省區有廣東、河北、安徽、浙江等四個;300人以上500人以下的省區有河南、台灣、山東、天津、江蘇和北京六省市;1000人以上者唯上海一市。人口分布最稀疏的省區位於西北邊緣地區,而人口最稠密的省區形成京津、魯豫蘇滬及台灣三個片區,其中又以黃河下遊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聯成一片人口分布密集區。

1982年全國平均人口密度上升為每平方千米106人,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市每平方千米達1482人,是西藏當年每平方千米1.6人的926倍,可見最高密度與最低密度之間的差距縮小了。在表1所列30個省市中,每平方千米20人以下者還是西藏、青海、新疆和內蒙古四個省區;20人以上100人以下者,減少到甘肅、寧夏、黑龍江、雲南四個省區;100人以上200人以下者,有吉林、陝西、廣西、山西、貴州、四川、江西七個省區,較1964年減少一個省區;200人以上300人以下者有福建、遼寧、湖南、湖北、廣東、河北等六省,較前增加一個省區;300人以上500人以下者則有安徽、浙江、河南、山東四省;500人以上者則增加了台灣、北京、江蘇、天津四個省市,上海仍是每平方千米1000人以上的惟一省市。每平方千米300人以上的人口分布稠密省區增加到10個,除京津、廣東、台灣外,形成了魯豫蘇皖滬浙這一廣大的人口分布稠密地區,西北邊緣省區人口分布仍然稀疏,在每平方千米僅1.6人至10餘人之間。

1996年全國平均人口密度上升到每平方千米126人,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每平方千米達1630人,是西藏每平方千米2人的815倍,最高密度與最低密度之間的差距又進一步縮小了。在表1所列30個省市中,每平方千米20人以下者,仍然是西北四省區,20人以上100人以下者,減少到三個省區即甘肅、寧夏和黑龍江;100人以上200人以下者,有雲南、吉林、陝西、廣西、山西、貴州、四川七省區;200人以上300人以下者,有江西、福建、遼寧三省;300人以上500人以下者則有湖南、湖北、河北、廣東、浙江、安徽六省;500人以上者則增加到七個省市,包括山東、河南、台灣、北京、江蘇、天津和上海;其中上海仍然是全國惟一一個每平方千米1000人以上的省市。每平方千米300人以上的人口稠密省區已增加到13個,且在地域上已經聯成一體。

從以上三年省區人口分布狀況來看,近30年來中國人口分布最稀疏的西藏、青海、新疆和內蒙古四省區均位於西北內陸邊緣地區,人口分布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下的較稀疏地區則位於與上述省區毗鄰的各個省區,包括甘肅、寧夏、黑龍江、雲南、吉林、陝西、廣西、山西、貴州、四川等;人口分布在每平方千米200人至300人之間的較稠密地區和每平方千米300人以上的稠密地區則位於東部季風氣候明顯的江河下遊的沿海地區。這種梯級式人口分布狀況曾經是近數十年來某些人口地理學家大力提倡向西北移民的理論依據。

二、中國人口資源的空間特征及其變動趨勢

中國人口分布的特征從總體上來看是極大不平衡。以省市區為單位的平均人口分布密度,1964年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是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的1352倍,江蘇省人口密度也是西藏人口密度的420倍。如果以區縣政區為單位,平均人口密度的差異還會更大。這種人口分布密度的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表現為:

1.整體上,位於東部季風區、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的江河下遊地區,開發曆史悠久,農業發達,人口分布密度較高,人口稠密;位於內陸、受大陸性氣候影響深刻的幹旱、半幹旱和高寒地區,牧業發達的牧區或農牧交錯地區,人口分布密度甚低,人口稀少;由東部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地區,以高原和山地為主,農業生產條件不太優越的江河中遊地區,人口分布密度界於二者之間,人口密度較稠密。以1996年為例,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新疆地區麵積達472.7萬平方千米,總人口僅僅4640萬,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8人;東部季風氣候農業發達的省區麵積僅198.7平方千米,總人口達78259萬,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94人;而位於過渡地區的省區麵積為284.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38802,平均每平方千米136.4人。人口稠密區密度是較稠密區的2.9倍,是稀疏區的40倍;而較稠密區人口密度是稀疏區的14倍。

2.在沿海季風氣候區內。人口分布形成三個稠密地區,依次為長江三角洲,京津和中原豫魯地區,此外的省區則由於山地麵積廣大或緯度地帶形成的氣候條件,導致人口分布密度降低,江南如福建、江西;東北自南而北每平方千米由270人(遼寧)減少到136人(吉林),再減少到78人(黑龍江),依次遞減。

3.在內陸氣候區內,自內蒙古高原至新疆地區,自東而西由半濕潤、半幹旱到幹旱荒漠氣候條件的變化,人口分布密度逐漸降低。新疆境內人口則主要分布在綠洲地帶,而西藏、青海地區人口則主要分布在河穀和盆地草場地帶,因而形成了人口分布內蒙古高於新疆,新疆又高於高寒的青藏高原的狀況。

4.在局部地區,人口分布的疏密與聚落性質和規模,自然地理條件及經濟開發的類型直接相關。一般來講,大城市集群區及其周圍地區人口分布最稠密;開發曆史悠久,生產條件優越的傳統農業區,經濟發達,礦產資源集中開發與加工區,山間盆地、河穀階地和荒漠綠洲人口分布較稠密;而擁有發達農業的河穀階地和山間盆地往往因山地麵積廣大而使區域平均人口密度降低,四川、山西、貴州、廣西均屬此類;不利於農作又無資源開發和加工的荒漠、半荒漠及條件艱苦的高寒地區人口分布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