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1 / 3)

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

從1991年開始,黨中央每年在全國人大開會期間都召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主要領導同誌參加的計劃生育座談會,近幾年來黨中央陸續將環境與資源兩個方麵也列入了座談會的主要議題。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

新千年伊始,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於2000年3月召開,江澤民同誌在重要講話中指出:“切實做好計劃生育、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工作,對於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義。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統籌安排,協調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還頒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決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將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緊密結合起來是近年來實踐給理論工作提出的重大課題。在經過修訂的教育部專業目錄中,理論經濟學下設專業中撤銷了原有的人口經濟學專業,增設了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及時體現出這一理論研究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盡管研究文獻中已經擁有很多人口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方麵的論文、著作和教科書,也已經有很多人口資源環境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但是作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這樣一個具有重大實踐指導意義的理論體係,使人感到現有研究的理論框架仍然帶有其產生學科理論結構的局限。比如,在人口資源環境綜合研究中雖然對於各個對象之間的聯係有所理論表述,但顯得比較牽強。又如,對人口、資源、環境某一對象的經濟理論框架中雖然已經將這一對象與經濟聯係起來,但顯得自成體係,互相割裂。顯然,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作為一個新興的理論學科尚處於其孕育形成的階段,如何在理論上將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納入整體發展模型,如何在宣傳和實踐角度正確把握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擺在政府、社會團體和公眾麵前的一個大課題。

一、人口、資源、環境的概念化

理論需要抽象。抽象是從對象的多種屬性選取一種屬性,以便歸“類”。而對象的其他屬性在這一“類”中被視而不見。當然,抽象的屬性是依據主體的需要而定的,是理性層次的認識。但是,“由於在現實中屬性與實體是不可分的。其他屬性可以在如此這般的歸類被視而不見,但卻無法取消。因而隻要關注點有所轉移,同一個對象物就可被歸入另一類。這正是思維中的規定性與現實的多樣性的矛盾產生的原因”。但我們在做理論工作時,總是必須經過抽象,否則不可能將認識推入事物的本質。

在我們將人口、資源、環境作為研究對象時,因為人口、資源、環境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對象,所以首先要進行抽象。通常所說的狹義人口主要包括人口的數量和性別年齡結構,人口的性別年齡結構影響仍可以通過一套換算權數折算為人口數量,因此人口在理論框架中成為其統計學定義的人類數量總體。至於人口的地理分布問題,實際上在縮小具體研究的地域口徑時便可以得到反映。資源也包含多種,環境也存在不同方麵,在進行理論研究時,它們也可以通過各自的換算方法折算為一個量或指數。在這三個對象具有單純形式後,一方麵便相對於各自的理論概念,便於理論研究;另一方麵也得到了量化的表述,形成了量化分析的基礎。

這種研究對象概念化是理論研究的必要。否則,我們便不能確定我們的研究對象究竟是什麼,於是便很難展開理論上的演繹。比如,人口作為理論的研究對象,成為有關人口研究中最基本的範疇。所以,它的定義當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我國許多有關人口理論的著作中,都普遍地存在著將人口與人、人類、社會等概念混淆的現象,這無疑阻礙了有關理論的發展。

當然,在實際應用理論做具體問題研究時,我們仍需要還原三個對象原本比較複雜的具體形態來加以分析。因此,我們應當承認,理論研究和實際研究在定義的抽象層次上不同。此外,實際中的具體問題研究在地域範圍的口徑上也有特定的限製。

二、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主要是通過經濟過程得以建立

如何將人口資源環境作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研究對象聯係在一個理論框架中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在人口資源環境之間關係的研究中存在一種傾向,即直接將三者聯係起來。這種傾向顯然忽略了經濟過程處於三者之間的作用。其缺陷在於:第一,如果將經濟過程排除在研究框架之外,我們將很難解釋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係,其理論分析也很難深入下去。第二,如果將經濟過程排除在研究框架之外,這一研究也不再隸屬於經濟學科。

我認為,人類是通過其物質生活與客觀世界發生聯係的,而其物質生活最主要的部分在於經濟生活。經濟生活又主要反映在生產和消費兩個方麵。

因此,人類主要是經過生產和消費兩大方麵的物質生活而與資源、環境發生相互作用,也就是說,人口(作為人類群體的數量抽象)與資源、環境之間關係的研究不能脫離經濟過程來抽象地談。如果將此作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的基本理論框架,可以將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過程之間的關係簡略表示為圖1所示。

人口中隻有一部分人作為勞動力參加經濟過程,其他物質資源為經濟過程提供勞動對象。這是經濟過程所需的兩種投入。經濟過程的產出中既包括最終消費品,也包括其他物質形態的廢棄物。前者被人類消費,後者排放後會影響環境。人類在生活過程中通過對最終消費品的消費,得以生存和繁衍。同時,又產生出生活廢棄物,影響環境。環境又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活,並導致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變化和機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