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瑭
吳瑭字鞠通。江蘇淮陰人。約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生於淮陰縣;道光十六年(1983年)卒。醫學。
吳鞠通在少年時苦讀詩書,希望通過考試中舉步入仕途。在他19歲時,其父患病,求醫診治無效而死,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靈,於是立誌學醫。幾年以後,他的侄兒又身患傳染病,遍請當地名醫診治無效,最後高燒並周身發黃而死。當時他初學醫術,深深地感到,要治病救人必須醫療技藝精通,從此更加刻苦學習。其時在江蘇一帶,蘇州葉天士以擅長治療外感熱病而享有盛名,葉氏的學術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吳鞠通26歲到北京,在參與抄寫檢校《四庫全書》時,有機會廣覽醫籍,其中吳又可的《溫疫論》使他深受啟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北京急性傳染病流行。他運用10餘年臨床經驗,並且結合醫療實踐鑽研醫學理論,對吳又可、葉天士諸家治療外感熱病經驗學有心得,因此在這次瘟疫流行時救治了無數患者,臨床療效較為滿意。這時他決心著手撰寫一部溫病學專著。在此後的5年時間裏,他參閱曆代醫學文獻,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吳又可、葉天士等溫病學家的學術思想,建立了以三焦辨證為綱的溫病學說體係,在清嘉慶三年(1798)完成他的代表作《溫病條辨》,全書6卷。此書刊行問世之後,受到醫界重視,曾翻刻50餘次,傳播廣泛。吳瀹齋著作還有《醫醫病書》2卷(1831)。另有《解產難》、《解兒難》各1卷,附於《溫病條辨》之末,亦曾刊印單行本。他的醫療經驗經過後人整理輯成《吳鞠通先生醫案》5卷。
吳鞠通《溫病條辨》的完成及其學術成就的取得是有其學術背景的。從17世紀中葉,即我國明朝末年間,瘟疫流行猖獗。江蘇醫學家吳又可通過精細的觀察指出,瘟疫乃是感染天地間之厲氣(也叫戾氣),戾氣是肉眼不能觀察到的一種傳染疾病的病原體。此說為溫病作為一門專門學問打下了基礎。明崇禎十五年(1642)吳又可寫成《溫疫論》。到了18世紀30年代,溫病學科又進入另一境界,以葉天士為代表的江南一帶醫學家積累了豐富的治療溫病的經驗,形成一個學派。他的治療方藥被江浙醫家奉為指南。吳鞠通就生活在孕育溫病學說體係的江南之地,自然秉承了葉派的學術體係;同時吳鞠通也吸取前輩臨證經驗。在臨證用藥方麵,對溫病初起,多用輕清的“薄劑”,這一點葉、吳兩家風格一脈相承。對外感熱病使用薄劑,是吳醫(指以蘇州為中心的江浙醫生)一貫的思想,例如馬張璐、周禹載等都善用輕清之劑,均有不少臨證心得。吳鞠通的臨床治療經驗和用藥特色,源於其前輩醫家。《溫病條辨》書中闡明的以三焦為綱的溫病學理論,是以吳醫為核心江南溫病學家學術精華的總結,同時,承繼了宋元以降各家對傷寒、溫病之論。葉天士在《臨證指南》暑病門一個醫案中曾說:“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熱,究三焦”,雖然河間書中並無溫病與三焦之說,但葉氏之語概括了劉河間之意。直到14世紀,我國元末明初時,王履才明確提出溫熱病和傷寒在症候與治法上都有不同的特點,從此寒、溫分立。王履認為傷寒為寒邪直傷三陰,故可用辛熱之藥;而溫熱病則邪由內而達外,故禁用溫熱藥。如果誤用發汗治之則可發生變症。溫熱病之邪“自內達外”是王履的創見,治法上主張用寒涼和攻下。到了17,18世紀,我國明末至清朝,由於許多傳染病如霍亂、鼠疫、猩紅熱、白喉等流行猖獗,其症凶險,因而溫病成為威脅當時人群的主要疾病,與此相應,研究溫病治法,攻克溫病就成了醫學界的首要課題。吳又可《瘟疫論》倡“厲氣由口鼻而入”之說,指出溫邪入膜原以至胃府;它有別於傷寒,傷寒是由表而入,所以治法不同。楊栗山(晚年行醫於江蘇溧水一帶)著《寒溫條辨》,推崇劉河間、吳又可。喻嘉言(晚年流寓江蘇常熟)為溫病提出三個綱領(即以“冬傷於寒”,“冬不藏精”以及既傷於寒,又不藏精為例),他以三焦為溫病發病的主要部位。喻氏還闡述“秋燥”症,增加了溫病學的內容。蘇州名醫葉天士在前人的基礎上大大地豐富了溫病治療經驗,並倡“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之說。他提出溫邪所侵犯部位是氣、血、營、衛,而三焦則為它 們的通道。楊栗山明確指出,溫病是由口鼻入三焦。清代江蘇醫家對溫病理論不斷在實踐中總結,以葉天士為首的溫病學派其學術思想體係日趨成熟。在此基礎上,吳鞠通吸取眾說,進行比較係統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