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蘭雅

傅蘭雅(JohnFryer)英國人。1839年8月6日生於英國肯特郡海德城;1928年7月2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城。數學、物理學、化學、近代工業技術。

傅蘭雅出身於貧窮的牧師之家,從小向往中國。1861年自倫敦海格伯裏師範學院畢業後,他接受英國聖公會的派遣,到該會所屬的香港聖保羅書院任校長。兩年後,北上京師任同文館英文教習。又兩年,轉任上海英華學塾校長。在港、京、滬等地,他很快掌握了當地的方言,不久,即以其出色的漢語能力小有聲名。傅蘭雅雖受教會派遣,但對傳教興趣不大,因而時與聖公會矛盾。1868年5月,他辭去英華學塾之職,脫離教會,就上海製造局聘任,從事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譯工作,轉而為清政府效力。6月,製造局專設一翻譯館,徐壽、王德均、華蘅芳、徐建寅等與傅蘭雅合作翻譯。徐壽等人從引進科學知識與配合開辦新式工礦企業的實際需要出發,製定了詳細的翻譯計劃。傅蘭雅向徐壽等人介紹西方科技情報,定購各種圖書備翻譯用。從1869年起,先後在翻譯館供職的口譯人員還有金楷理(C.T.Kreyer)、林樂知(Y.J.Allen)等。而傅蘭雅一直是最主要的口譯者,他口譯的科技著作數量最多,內容也最重要。在洋務運動時期,江南製造局是當時最大的翻譯科技著作的機構,該局譯書大致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所能了解的西方科技知識的最高水平。而傅蘭雅口譯各書,又為該局譯書的代表。

在製造局,傅蘭雅口譯的譯著達113種,其中95種已刊,18種未刊。在已刊95種譯著中,數學9種,物理4種,化學與化工12種,礦冶10種,機械工程9種,醫學4種,農學3種,測繪地圖5種,軍事兵工15種,其他技術10種。這些大量的譯著,有的是對有關學科的首次係統介紹,有的則為已翻譯介紹過的學科提供了新的較好的譯本。比如,《決疑數學》(據《大英百科全書》第八版有關條目等編譯)是介紹概率論的第一個中譯本;《代數術》和《微積溯源》(譯自《大英百科全書》第八版中的“代數”與“流數”條)是比李善蘭和偉烈亞力的有關譯著內容更為豐富、譯筆更為流暢的譯作;J.廷德爾(Tyndall)的《聲學》(Sound,1869)和H.諾德(Noad)的《電學》(Thestudent’stextbookofelectrici-ty,1867)是最早,最全麵係統介紹聲學和電學知識的譯著。他與徐壽翻譯了多種化學著作,其中D.A.韋爾斯(Wells)的《化學鑒原》(Wells’sprincipleofchemistry,1858)是最早的無機化學譯著之一,《化學鑒原續編》(譯自C.L.布洛克薩姆(Bloxam)著Chemistry(1867)的有機部分)是第一個有機化學中譯本,《化學考質》和《化學求數》是根據德國分析化學大師K.R.弗雷澤紐斯(Fresenius)關於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經典名著譯出,內容十分豐富精深,加上介紹物理化學知識的《物體遇熱改易記》,當時譯出的化學書已較成係統,初具規模。傅蘭雅與他人翻譯的各種技術著作,除兵工外,在當時多屬絕無僅有,獨此一家。關於采煤、勘礦、開礦、冶金、鑄造、機械原理、機械製圖、蒸汽機技術、酸堿製造、電鍍、照相、髹漆等眾多領域,都有專門譯著,其中以《西藝知新》叢書正續集、《寶藏興焉》、《化學工藝》和《造船全書》等最為重要。醫藥學譯著以《西藥大成》和《法律醫學》最巨,後者是第一部法醫學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