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經營的基本保證(1 / 3)

成功經營的基本保證

在人民生活還不富裕和產品短缺的時代,消費者購買產品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是價格,所以和在國內銷售這些產品主要應該注意價廉,質量則可以相對低些。

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會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提出愈來愈高的要求,並願為此支付更多的報酬。因而,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價格的敏感性會不斷下降。而且,隨著市場上商品的日益豐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在日趨激烈的競爭市場上獲得成功,經營者應該精心製訂一個以“無次品”為目標的質量管理體係。

1.講究質量是經營成功之魂

質量精神,是現代企業的靈魂

質量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指標,它是一種精神。任何民族要振興、國家要強盛、社會要進步、企業要發展、個人要成長,都需要有強大的精神。離開了這種精神,你成不了創業者,甚至也成不了一個獨立完整的“社會的人”。

現代的工商管理學,越來越認識到一個經濟生命體依賴“三氣”而生存,即企業要有名氣、組織要有士氣、員工個人要有誌氣。這“三氣”凝聚成一種精神——質量精神。“名氣”是要以質量為保證的;“士氣”是以質量為誘因和結果的;而“誌氣”則是拿出高質量的工作績效來謀求個人發展。戰後的日本經濟之所以能振興迅速,並能較之美、蘇和西歐更快、更有活力,汽車、照相機、家用電器等馳騁全球戰場,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工商界中奉行一種忠於職守、奮發進取、一絲不苟的質量精神。

需要推出一種優秀的精神,以占領企業的意識形態領域,這就是質量精神,目前國外一些企業所提倡的企業質量精神有以下幾種:

(1)饑餓精神

此為鬆下幸之助所倡導的質量精神。所謂“得榮思辱,居安思危”,企業的質量工作永無止境。一個企業的任何優越性和長處,都會從某一時期開始變為缺陷和短處,以饑餓精神對公司進行有效治理,喚起企業對未來的危機感,不斷革新技術,開發產品,開拓新領域。正是因為“鬆下永不滿足”,所以鬆下的質量才“永遠領先一步”。

(2)不停斷精神

美國杜邦公司的經營理念是:永不停頓。產品質量的提高,性能的改進是不可間歇的,該公司更主要的是通過新產品的開發來改進現有產品的質量。“杜邦法”已成為全球工商管理界的一個通用名詞。

(3)集體榮譽精神

這是索尼公司的法寶。索尼公司提出,“公司是大家的公司”,“質量是每個人的生存保證”。他們以集體榮譽精神激勵員工,發揮其潛力和才智,以創造一流的產品。

(4)冒險精神

有時,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要花費很大代價。藤澤藥品公司在改進頭孢黴素的藥性時,其可能性隻有千分之一,但成本卻要有150億日元,其領導者義無返顧地上馬這一曆時10年的項目,終於取得巨大突破。現在該產品的年銷售額已突破300億日元,冒險精神使得該公司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藥品公司。

優良的質量,是經營中的最好的廣告

任何產品都要在消費者的消費過程中體現其存在價值。離開了消費者的使用,你的產品將變得毫無意義。有太多的經營者都在各式各樣的廣告宣傳中,把自己的產品吹噓得天花亂墜,極盡嘩眾取寵之能事,卻獨獨忽略了消費者使用商品時的真實感受,即商品的質量。

其實,最好的推銷員就是消費者,一個普通消費者對商品的良好評價,要比你企業中任何美麗的促銷小姐或瀟灑的公關先生的任何華麗措詞都更有說服力。優良的產品質量所起到的長遠作用將勝過任何的表麵形式的廣告。這一點,人們曆來就有明確的認識,甚至於超出我們的想象。

“在金戒指上鑲綠寶石。我們公司保證在20年內綠寶石不會從金戒指上掉下來。如果在20年內萬一脫落,我們將賠償10馬那的白銀。”

以上這段文字讀起來很類似的現代企業的廣告詞,甚至比一些簡單的“保證質量”的許諾更能打動人。但你知道這段文字的出處嗎?它貯存在尼泊爾的穆拉蘇遜斯公司的檔案室裏,是記錄在一塊粘土片上的文字。所著時間是阿塔色西斯一世35年——即公元前429年。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對質量的認識就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那麼,現代的“質量”到底是指什麼呢?我們常說的“質量”指產品質量,指產品的適用性,即產品要滿足使用要求所應具備的特征。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性能

指產品應達到的最基本的使用要求。如鋼筆要能夠書寫,暖瓶要能保持水溫。當然,性能還有主要性能與輔助性能之分。如暖瓶的顏色、造型、容量等。各種產品的不同性能,由各自的使用用途和不同的技術標準來確定。

(2)壽命

產品使用的存活期限。即能正常發揮作用,為消費者“服役”的時間長短。一般壽命也要由最低的技術指標規定。

(3)可靠性

即在正常的使用和消費條件下,產品完成其特定功能的能力。如各種視聽器材的清晰度,機器設備的清晰度等。可靠性是一種綜合性的指標,一般以批量產品為基礎。

(4)安全性

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安全保障程度。它是一個最具剛性的指標,一般要嚴格加以保證。

(5)經濟性

指產品整個生命過程中支出費用的大小。包括研製、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所有耗費。針對製造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所有支出而言,一般要求製造成本低,價格便宜;使用效率高,省時省能源;維修養護省時、省力、省錢。

以上是對產品質量的理解。但對於一個出色的領導者來講,僅僅知道這一層還是不夠的,還應知道質量管理不單包括對產品質量的管理,而且包括對工作質量的管理。工作質量是產品質量的有效保證,它集中地把作用效果體現在產品質量上,工作質量涉及企業的所有部門和人員,也就是說企業中每個部門、班組和崗位的工作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產品質量。

講究質量是企業創造名牌的核心

人的好壞,我們不能夠從外貌上分辨出來,但是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品質去認定他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如果是一個壞人的話,我們要遠離他,提防他;如果是一個好人的話,我們會喜歡他,接近他。對於企業的產品來說,同樣如此,產品的質量就如人們的品質,是我們區分產品、選擇商品的至關重要的標準,品質好的產品我們無疑會“買著放心,吃著舒心”。而品質壞的產品那沒說的,“忘掉他,遠離他”。試想一個品質低劣、隨時都有爆炸危險的電視機誰敢買它,誰敢用它,這可見產品質量對企業之重要。質量優質的產品可以使企業興旺發達。質量低劣的產品可以使企業破產倒閉,更別說創品牌了。

質量是品牌的生命,舉凡世界著名的品牌,都是以上乘的質量作為堅實的基礎和後盾的。一個品牌的成長靠質量,一個品牌在市場上倒牌也大多是因為質量問題。三星集團是韓國著名的電子企業,李健熙總裁在美國落杉磯經過調查後發現,三星電器的價格比日本貨便宜,但是卻不能吸引消費者,他立即召來三星的幾位高級職員,首先把市場上最暢銷的電視和錄像機樣品同三星的產品放在一起比較,三星產品相形見拙;然後讓幾位高級職員到商店詢問三星產品為什麼不受歡迎,得到的答案是設計粗糙,故障率高、售後服務差等。另外,李健熙又進一步在企業內尋找原因,他發現三星評估下屬企業和職工的表現時,65%看產量,35%看質量,由此,李鍵熙提出:三星人要摒棄重產量輕質量的落後觀念,樹立質量至上的意識和管理思想。這些觀念無疑對三星品牌的成長、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這樣的質量至上的思想,三星的道路無疑隻有一條,退出市場。

質量過硬的產品不僅能樹立產品優良的形象,而且還可促進一個國家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現代世界各國的競爭,不再是基於軍事的強大與否,而是看你的經濟發展程序如何。隻有經濟發展了,國家才能強盛,而隻有產品的質量上去了,經濟才能蒸蒸日上。例如戰後的日本產品質量低劣,出口貿易萎縮不前。而此時的美國卻以自己的“美國製造”流行世界而自傲。當美國著名的質量專家戴明和朱蘭在說服美國企業要注意質量問題時,卻得不到賞識。而日本人卻抓住機會,把這兩位質量大師請到日本。日本人從他們身上學會了如何進行質量管理,並弄清了質量對振興經濟的意義,質量意識大大加強。就這樣,日本通過20多年的努力,終於靠產品精良的品質,把產品推向了世界市場,並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後悔不已,不得不將出口到日本的“質量管理”重新進口到美國本土,奮起直追日本的企業。另外,戰後崛起的另一個亞洲國家韓國,之所以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並能用其產品叩開世界市場的大門,也是進行了一場以質量經營為中心的管理革命之後,才取得這如此驕人的成績。

質量、品牌,是企業的形象,是一個地區的形象,也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和競爭力。質量與名牌已經成為我國的百年大計,千秋偉業,涉及到國家經濟發展與民族昌盛。正如江澤民同誌在為“質量、品種、效益率”題詞時說:“質量第一是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麵的一個長期方針。”鄧小平同誌在南巡講話中更明確指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出我們中國的名牌,否則就要受人欺負。”朱基總理在為《中國名牌》撰義中甚至指出:“廠長不重視質量不能當廠長,市長不重視質量不能當市長,經委主任不重視質量根本不能當經委主任。質量工作應擺在經濟工作的首要地位。”質量作為品牌之本,體現了國家的經濟實力,體現了民族精神。

小企業質量管理的“三全”策略

現代小企業質量管理的提法稱為全麵質量管理(TQC)。作為一個出色的管理者,萬不可把質量管理看成單一的職能,它是一種全方位的綜合管理活動。那麼,其全在何處呢?以下三全意識是管理者所必備的。

(1)“一全”:全麵質量的管理

所謂全麵質量,即最廣泛的質量意義。包括產品自身的性能、壽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經濟性;也包括在產品質量運動和形式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工序質量,即人員、設備、材料、方法和工作環境的素質水平和狀態,還包括產品開發、設計、采購、製造、檢驗、銷售、儲運、使用、服務全過程中有關工作的工作質量。

這些方麵的管理都要有經濟觀念,都要講求經濟上的合理。一個企業的存在意義就在於以為社會公眾提供有用價值為手段來保證企業自身的利益。但是,有一點值得創業者注意,全麵質量管理所要達到的高質量,並不是一律要求越“高級”越好,越“純”越好,越“長久”越好。更不是不計成本的“高質量”,而是一般所說的適銷對路,物美價廉,適用性好的“適宜質量”,決不是追求“過剩的質量”。

(2)“二全”:全過程的質量管理

產品從生產到消費掉是一個係列的活動過程。質量管理要貫穿在其中每一個環節和步驟上。歐洲質量管理專家蘭納德·桑德霍爾姆在其質量控製循環過程理論中,把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分為八個步驟:

①市場研究中的質量管理;

②產品定義、產品開發中的質量定位;

③製造工藝對質量的確定;

④采購中的質量管理;

⑤生產現場的質量管理;

⑥檢驗中的質量控製;

⑦銷售過程的質量管理;

⑧售後服務中的質量管理。

全麵的質量管理,就是針對這些環節中影響質量的因素,進行改善與控製,實現管理的目標。

(3)“三全”:全員參加的質量管理

一個針對全部質量和整個過程的質量管理體係必然是要求全體人員參加的。企業產品質量的好壞,是許許多多生產環節和大量管理工作的綜合反映。與高層領導者、中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生產人員和采購供應和流通銷售人員的工作質量高低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保證與提高產品質量,必須依靠企業所有人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學習和運用全麵質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高標準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全體人員的較高的質量意識是企業的一個巨大經營資源,國外一些管理專家甚至認為這種“無形資產”的珍貴程度要超過企業的資金資源,他們認為:高標準的質量意識是產生未來收益的資源基礎;而質量意識不足必然是會導致貨幣利益的喪失。

貫穿全員的質量意識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素質”的提高過程。因為質量意識包含了負責的生活態度、工作態度,還包含知識水平和技術業務水平,還涉及到參與意識和夥伴精神等。擁有這樣高素質的員工的企業是最具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

“上帝”是衡量質量的尺度

質量好壞,不是企業的感覺,也不是理論上的數據,從根本上來講,它取決於“上帝”,即由消費者說了算。

如何保持產品質量、並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使之符合市場需要,符合消費者的需要,是保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實有時候質量越高並不一定符合消費的需要,質量過高還可能形成質量過剩。例如曆史上可口可樂公司曾一度放棄老配方、采用質量和品質都提升一層的新配方,結果耗時長達兩年多,耗資高達400萬美元,新配方的測試效果也確是令可口可樂公司振奮。但好景不長,不久以後,可口可樂的形勢急轉之下,先是人們搶購老可樂,繼而憤怒的公眾給公司打投訴電話,寫投訴信,最後竟然成立了“老可口可樂愛好者聯合會”,散發印有抗議字樣的T恤衫,並威脅要法庭見。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成為當時美國的頭號新聞。百事可樂也趁可口可樂公司窮於應付之機,利用各種策略進行品牌宣傳,搶占了許多屬於可口可樂公司的市場份額,兩個月後,可口可樂公司不得不宣布放棄新配方,繼續使用原配方。可見產品的質量應該以符合消費者的需要為標準,否則,再“好”也不能算是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