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區位因素和區位力學(1 / 3)

第一卷 區位因素和區位力學

第一章 "區位因素"和"區位單元"

決定工業區位的經濟原因猶如一個複雜的網絡,各種各樣的構成要素經常隨意地、至少是偶然地存在於單個情況之中,若分析多個單個案例,這些構成要素就不能出現。對於大多數工業,其工廠必須走向何處及其區位依存的原因,要做出一般性闡述似乎不太可能。假如我們接近一位企業主詢問關於他的區位選擇問題,除非他提到過去,並說:"我在這裏是因為工廠建在這裏",否則,他至多給我們一個離奇的調和的回答,一般原因加特殊原因。這種調和對每個工廠都是不同的,並且無論什麼一般的原因都包含在一個特定的單個的企業背景裏。正如我已說過的,因為難以找到解決不同因素的普遍準則,要精確確定因素的範圍也很困難,因而令人大失所望。然而,從理論上看,進行這項研究又十分必要。盡管困難重重,我們必須設法解開現實中處處臨到我們頭上的原因之結,並設法對區位組成要素進行分離和分組。

為此,有必要清楚地理解兩個術語:其一,作為區位的經濟原因運作的力,即"區位因素";其二,我們認為那些原因所作用的對象,即"區位單元"。

"區位因素",我們的意思是指經濟活動發生在某個特定點或若幹點上,而不是發生在其它點所獲得的優勢。優勢是成本的節約,即在這個點上工業生產一定產品比其它地方生產的成本都低,在一地方實現一定工業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比其它地方更為廉價。

我們說一定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總是在比較一種產品和同種產品能體現區位因素的生產優勢,因為精確地說,隻有一種產品和同種產品才構成空間分布上的單元。

關於這一點必須講準確些:質量較好的某一給定的商品不能和劣質的同樣商品當成同種產品,至少原則上是這樣。從理論角度看,每種商品的生產構成一個"單元",依據單元本身的特性,布局在某一地方。這些單元能夠,並確實參與相互間的競爭;好商品可以擠垮劣質商品,反過來,劣質商品也可擠垮優質商品,而這最終也影響單元的區位。但是,這種競爭或取代不是本質的區位鬥爭,而是以不同類型商品的競爭原因為基礎的。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個問題。區位單元代表著一個工業被另一個工業取代,就像木製品、陶瓷製品讓位於鐵製品一樣。然而,無論是興盛工業還是衰敗工業,還是不同質量產品的移動,都是我們的研究對象。生產優勢對這種特定性質即"區位單元"是決定性的,我們要過分析生產優勢的地區分布,來解決上述問題。

顯然,實際上或許並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在同一產品不同質量之間,該生產優勢程度和重要性都是微不足道的。或許碰巧是不同質量的一種產品其區位因素如此相似,以致在現實中可以說是等同了。但即使如此,在區位分析中這些不同質量的產品都代表著獨立的單元。應該牢記的是,每種質量的產品有其特定的消費層圈,它們或許是競爭的,但要分別開來。因此,這些不同質量產品的生產不能作為一個區位單元對待,即便它們距離接近(具有共同的原材料產地和其它真正的區位因素)。我們必須討論這兩種不同的生產,按照同樣原因去找到它們的區位。

然而,上述都是抽象的純理論描述。價格競爭伴隨著質量競爭;質量不相上下的不同產品,事實上被當成了價格不同的一種產品和同樣產品,這些在現實中存在一個廣闊的領域。鑒於此,人們被迫承認每一種"價格競爭"部分地依賴於質量的差異;因為沒有一件產品的質量真正等同於另一件產品質量。價格競爭隻單單忽略了質量差異也是可能的。

然而,現實裏無論何時質量差異並不被人注意,我們把理論應用於實踐時,就無需注意這種差異了。這種情況留待以後討論,因為這至少是一種應用情況,即生產的區位"單元"。消費把不同質量的產品同樣看待,從而生活把不同質量的產品焊接成一個單元。所以,我們將把不同產品的區位單元看作是,在同一地域上不同產品的生產分布作為一個區位單元來適當地分析。

關於名詞區位因素和區位單元的性質討論已經夠了。

第二章 區位因素

怎樣劃分這些區位因素呢?要尋求一般的區位理論,就是說,我們希望把貌似混亂的生產的地區分布納入理論規則之中。如果從總體把握的話,一般規則僅僅是由於一般性質的區位因素作用產生的。所有工業都應該考慮這些一般的區位因素,並探求在各種工業中一般區位因素是以什麼方式,在多大程度上發揮其一般影響的。那麼,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存在影響各種工業的一般區位原因嗎?第二個問題是:存在僅影響這個工業或那個工業指向,這一類工業或那一類工業指向的特殊原因嗎?這些特殊原因顯然取決於一種工業或一類工業的特定技術與性質的。用一般原因解釋工業區位能到什麼程度?僅引入特殊原因解釋又能到什麼程度?顯然,把區位要素劃分為一般要素和特殊要素是很有用的。這樣,我們就可以闡明二者的區別,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和地租是一般區位要素,這是因為它們以一種方式或另一種方式對各種工業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所有的工業都應當考慮這些要素。另一方麵,原材料易腐性、空氣濕度對製造業過程的影響程度,對淡水的依賴等等為特殊的區位因素,因為它們隻對特定工業有影響。

所有區位因素,無論是一般的還是特殊的,依照它們的作用影響進一步分為(1)區域性地分布工業的,(2)在區域分布中"集聚"或"分散"工業的。"區域性地分布"是指將工業導向地球表麵上某些地方,是地理決定的或給定的,是指牽引工業到固定的區域,從而創建了工業區位的一個基本結構。"集聚"和"分散"是指在這種結構中(不管它處在什麼地理位置)將工業限定在一定點上,並由此決定在結構中工業所展示的集聚規模,這與區域的分布過程迥然有別。

如果工業受運輸成本或勞動成本的地理差異之影響而被引向嚴格限定的地理位置上,盡管隨著工業發展會改變工業的位置。以這樣方式運作的因素就是區位的區域性因素。然而,假如工業由於集聚本身導致價格下降而向一定點集合,無論是為了更經濟地利用設備,還是僅僅依靠某地固有的補充貿易之優勢,或者假如工業從地租昂貴的擁擠地方讓位出來;或者在地理網絡中,按照完全獨立於地理的一定的一般規則集聚或分散工業,那麼以這樣的方式作用的因素就稱為集聚或分散因素。

第三需要區分的應是自然技術因素與社會文化因素。然而,這種區分(也是從要素的影響上)還難以完全確定,為此我們簡要說明。這裏有以下內容:吸引工業到這裏或那裏的優勢或是由自然條件所給定的,那麼工業區位隻能過自然條件的改變而改變,過控製自然的程度即過技術進步而變化。這些優勢是獨立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的,至少是沒有直接的依賴關係。從另一方麵看,吸引工業於一地或另一地的優勢或許是社會文化現象,是特定的經濟或社會條件的結果,或是一定文明的結果。

例如,任何成本的差異,尤其是各種運輸成本的差異都來自空間位置和不同地方的氣候條件,隻隨技術發展而改變的自然現象是自然和技術類型的區位要素。某類勞動力成本的差異同樣是自然因素(人口遺傳素質的差異),或者是一定文化環境(生活水平差異,勞動力的獲得性生產力差異)的結果。因而,這類因素有時是混合類型的區位因素。不同的工業區位假若享有不同的利率,那麼成本則不與任何自然條件相關,就體現出純"社會"區位因素。

我們期望能明確區分自然和社會兩類區位因素。按我們的步驟方法,這種區分定會對以後研究大有裨益。顯然,區位因素的各個方麵不是自然或技術的特征而隻是社會特征,區位要素的各個方麵不是純理論的研究對象,因為純理論是獨立於特定的經濟或社會條件的。這些方麵應留給經驗理論。由此可見,在理論分析中,我們把區位因素定義為自然、社會兩大類別具有重大意義。

區分自然和社會兩類區位要素的重要性以後還會得到證實。現在,我們撇開充分而嚴格地區分二者而建立"純理論"。具體地說,就是把現實分析中發現的所有純社會文化性質的區位要素都排除在純理論的範疇之外,甚至不考察自然技術因素包含在其表現形式上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有多少成分,這些社會文化因素是由於經濟、社會製度和特定的今日文明形成的。為了嚴謹起見,我們應該做這種考察,並把社會文化因素運用於經驗理論或現實理論之中。但這未必行得。實際情況往往是,社會文化因素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運行規律,僅僅有限地決定這些規律在現實裏是如何起作用的。因此,最好先是在純理論討論的框架中闡述一般規則的這些特定條件,然後再做專門處理。這樣,以自然技術要素為基礎的純理論分析將會被納入現行的現代經濟製度之中。這種研究方法能使我們一開始就能觸及實際問題,與此同時,根據實際情況檢驗我們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