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卷 走為上
第18章 序
【原文】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注釋】全師:師,古代兵製,二千五百人為師。這裏當作軍隊的意思。
避敵:字麵意思為避開敵人。全句意為,全軍退卻,避開強敵。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此語出自《易經·師》卦。是說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因為紮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作時情而定),並沒有違背行軍的常道。
【譯文】全軍退卻,避開強敵,以退為進,待機破敵,這不違背正常的用兵法則。
【計名出處】此計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父子唯應急走耳。"
【計名闡釋】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
這句話,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桓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其實,我國戰爭史上,早就有"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裏。)"
他撤退九十裏,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誌。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舍。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裏控製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製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並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內,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隻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講解】此計可以通俗解釋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因此,若能取勝,就不要先走。"走為上"的意思不是說此計是三十六計中最高明的計謀,而是說在處於劣勢時不要硬拚,及時撤離乃是上策。稍遇挫折,便喪失信心,望風而逃,這是典型的逃跑主義,不可與"走為上"相提並論。
〔古計今用例說〕
第19章 走為上計與經商謀略
"走為上",俗語謂之"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此計看似簡單,卻是36計裏最高明的一計。
企業經營者看運用此計,應具有靈敏反應的綜合機製,如建立市場信息搜集、分析係統;企業監督運行係統。從客觀實際出發,冷靜作出判斷,使"走"這步棋不出差錯。
企業經營者在下列幾種情況下必須走:對外投資時政策有變化,於己大為不利,應盡量抽資而"走";市場前景暗淡,本大利微甚至虧損的產品應割舍,重新調整企業產品結構;適於短淺投資的項目,期限已到,應"走";市場難以開發,所需費用企業承擔不起,應"走"。
1.走為上計救活了毛紡廠
山東淄博市第二毛紡織廠,是一個由機床廠轉產改建的毛精紡織企業,企業經營指導思想一直是"多品種,小批量"。由於該廠是轉產企業,在精紡呢絨生產方麵經驗不足,技術不過關所以品種多、批量小使得企業的這些缺陷更為突出。同時,該廠通過市場凋查了解到,京、津、滬一些精紡老廠,由於出口利微或虧損,正準備轉向內銷,將很快對本廠的銷售市場造成"滅頂之災"。
基於這種情況,廠裏進行了兩個戰略轉移:一是將原有的27個品種,篩選優化,斷然壓掉20個,隻保留7個品種,並集中技術力量,重點對市場好、工藝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的馬褲呢、凡爾丁兩個品種進行攻關。二是將一半以上的民品市場,打入軍服、工商、稅務、郵電、公安等的標誌服及企業的廠服等用料市場,這樣一來,經營路子頓時寬闊起來。1989年的前11個月,與1988年同期相比,產值提高25.97%;利稅提高22.1%;利潤提高26.23%。
這個廠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兩著"走"棋走在自己的優勢上。為自己走出了效益,走出了財富。
2.化工廠"走"出了一方新天地
上海一家以生產尼龍66產品為主的化廠,起初由於該產品熱銷,產量高,利潤高,效益很好後來大批競爭者躋身於尼龍66的生產行業,如果該化工廠死死守住這一產品,將出現動局麵。一家外地工廠不久進口了一套年產45000噸尼龍66的裝置,工藝先進,技術優良,質量上乘,使上化廠處於競爭的優勢。上化廠適時開展調研活動,走出廠門,赴全國20多個化工廠了解情況,發現糊狀聚氯乙稀樹脂及樹脂加工等,國內需求與日俱增,但糊狀樹脂國內產量很少,每年都要用外彙進口。於是他們主動停止尼龍66的生產,利用停產對廠房和電力等方麵進行技術改造,並查閱大量外文資料,尋找關鍵設備的工藝數據,僅半年時間,技術改造就獲成功,年產量由300噸猛增到近2000噸,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要。
化工廠的這一"走",使自己轉危為安,走向了更輝煌的明天。
3.調轉船頭順東風
如果在商戰中,選定突破口之後,隻要不辭辛若,努力拚搏,必然能獲勝。這裏必須注意做到兩點:即首先選擇正確的經營方向,這直接影響到行動的結果,其次應並力而行。臂如讀書搞研究,選定了目標之後,不努力拚搏,全力以赴,能取得最後的成功嗎?
本世紀30年代,上海有位實業家叫姚思偉,他靠絲綢廠而賺了錢。但沒多久,由於洋貨的傾銷,姚思偉的絲綢廠必定陷入左右為難境地。為此,姚思偉認真地分析研究,最後選準了經營目標,決定轉產手帕。
許多別家的同行聞訊後拍手稱快,認為又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其實姚思偉采用的是"佯順敵之意"。
絲綢廠員工聞訊後也議論紛紛,認為姚老板是否糊塗了。俗話說"大雞不吃細米",怎麼放棄傳統的大商品而去經營微不足道的小手帕呢!有一些員工則幹脆勸說姚思偉放棄這種決定。
姚思偉堅定不移按既定的宗旨辦。他給員工解釋說:"絲綢雖然是大商品,但今天由於成本高而競爭不過洋貨,如繼續硬拚下去,我們廠會虧空的。而手帕是小生意,但人人需用,值低易耗,市場容量大,它是有前途。"
姚思偉把絲綢廠轉產手帕後,為了吸引顧客,充分發揮自己工廠擁有提花裝置的絲織機的優勢,使用這些絲織機生產出各種賞心悅目的花卉和動物圖案手帕,使得男女老幼都愛不釋手,很快贏得了市場。
姚思偉的手帕正要大行其道,供不應求時,競爭者紛紛推出相類似的手帕,充斥市場。
姚思偉早就料到這種情況出現,因此他表麵上還與其它同行業一樣,實際上早已做好下一個目標的選擇了。
他根據中國人大多數喜歡有吉祥意思的物品的傳統習慣,生產一種印有"福、祿、壽、喜"字樣的手帕,結果很快成為人們的理想用品。當競爭者看見市麵上這種新設計手帕時,想追趕也來不及了。
因為姚思偉的絲綢起死回生,並得到發展,不久成為全國有名的"手帕大王"。
姚思偉能獲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秘決就在於他有獨到的思路,善於"走",走得幹淨利落,走得比別人快,走在市場的前列。
4.以退為進,製造戰機
商場如戰場,因此在現代商戰中,不可一味攻擊,必要時采取應主動撤退的方法。
日本大榮公司中內功素以攻擊見長,但是,若有必要撤退,他仍會果敢地去做。
1976年11月,大榮發售一種普通型13型彩色電視機,售價大大低於日立發售的同型彩色電視機。大榮這種超低的價格,使家電業者蒙受極大的打擊,顯然地,它嚴重地破壞了家電的價格水平。
然而,這種電視機並不是大榮自己所生產的,而是委托王冠公司製造的。
這是項秘密,如果讓其他經商者知道,他們可能會聯合起來,采取抑製行動。
但是,紙包不住火,這個秘密不知怎麼就走漏了風聲,王冠受到其他經商者的威脅,櫃絕提供零件,而無法繼續生產電視機,王冠隻好屈服,要求大榮公司提高售價,按照市場上的售價來銷售。
大榮本意是要以市麵一般價格,提供給消費者較低的價格,當然無法接受廠商的要求。
但是,中內知道王冠的苦衷之後,權衡得失後,毅然決然地撤回原來的做法,接受了王冠的要求。
另一位善權衡利害關係的是堤義明。
1965年,日本地價正是隆盛的時機,一向以購買不動產為主的西武集團卻突然停止標購,令許多人議論紛紛。
堤義明此舉是有其道理的,因為他獲得情報,政府不會放任地價狂漲,一定會采取抑製行動,如果貪圖一時的利益,將來就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後來事實證明,他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當時,一些大企業、大公司眼看地價不斷狂漲,紛紛加入戰場,就連一些中小企業也都深怕趕不上這趟列車。
結果這些商戰者全部掉到無底深淵,有的倒閉,有的則被龐大的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堤義明從保齡球界的撤退,也是迅速而徹底的。
將保齡球這種娛樂引入日本的是堤義明,並以品川為中心,設立第一個一連串大規模的保齡球中心。後來此種娛樂形成一股潮流,後進的團休便爭先恐後地加入,紛紛設立保齡球場,此時,堤義明卻下令收場,連建築物都拆了。
一般員工都認為:現在才是賺錢的開始。然而,堤義明已預見其將來競爭的激烈,勢必造成經營困難,不如趁早抽腿。
由此可見,權衡得失,選擇進退見機行事,從而在商戰中擊敗對手。
5.鬆下的勇敢撤退
1964年,鬆下通信工業公司突然宣布不再生產大型電子計算機。
這個消息,令商界中所有人大為震驚。鬆下已經花費了5年的時間去研究開發,投下了十幾億元的巨額研究費用,眼看著就要進入最後階段,而且,鬆下通信工業公司的經營也很順利,不可能發生財政上的困難,現在卻突然全盤放棄,實在令人費解。
然而,鬆下幸之助所以會這樣斷然地做出決定,是有其考慮的。他認為當時大型電腦的市場競爭相當激烈,萬一不慎而差錯,將對鬆下通信工業公司產生不利影響,到那時再撤退,就為時已晚了,不如趁現在一切尚有可能撤退,才是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像西門子、RCA這種世界性公司,都陸續從大型電腦的生產中撤退下來,廣大的美國市場,幾乎全被IBM獨攬。像美國這樣的市場,有一個強有力的公司獨占就綽綽有餘了。更何況在日本這麼一個小市場,就有富士通、日立等7家公司搶灘,他們也都投入了相當多的資金,等於是賭下了整個公司的命運。
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鬆下考慮到,競爭結果可能會使公司元氣大傷而生存下來,但也有可能就此消退。權衡得失,終於決定退出這場競爭。
交戰時,撤退是最難的,如果無法掌握時機,勇敢撇退,或許就會受到致命的打擊。鬆下看透這一點,在競爭中勇敢地實行一般人都難以理解的"撤退"行動,可見該公司足有遠見,不愧是日本商界首屈一指的大將。
6.借地生財
"借地生財"這句商業諺語是說:借用、租用、利用別人或外地優越的地理住置進行經商,從中賺錢發財。還有"店不賣錢移鬧市,生意不好調櫃台"等商諺,都是強調地理條件對經商的作用。
一項事業的成功往往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客觀條件。經商也同樣離不開地利,地方有利才能生意興隆。
在古代經商就強調"擇地治生"。據《史記·貨殖列傳》載:趙國富商卓氏,秦破趙後實行移民,一般人皆賄賂官吏,要求逐居近處。惟獨卓氏要求遷往較遠的"紋山之下",因為那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商業易於發展,卓氏到了那裏果然大富,"田地射獵之樂,擬於人君"。《東坡誌林》載:越國大夫範蠡選定"陶"這塊地方經商,"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尚針路通,為商可以致富"。時間不長,果然"致貲累巨萬"。借地生財,應借用地理上的優勢,來為本企業開拓業務,擴大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