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知識化、智能化、國際化
序
隨著知識的經濟功能日益增大,經濟的知識取向日益強烈,知識經濟的特征日趨顯著。知識化、智能化、國際化即成為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構成了全新的知識文明。
新的知識文明的來臨,勢必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命運,促使浪漫的幻想變成現實。
第一章 知識化:知識與經濟的相互滲透
由工業社會邁入知識經濟社會,這場偉大變革來得異常迅猛。1993年美國副總統戈爾倡議"信息高速公路",1994年美國正式向全球首倡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與此同時,美國Internet國際互聯網絡正在以年增百萬用戶的速度覆蓋全球,於是世界各國爭先恐後地發展資訊係統,因此,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我們已經被帶入了知識經濟社會。
21世紀將是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社會,也是前所未有的知識信息社會。麵對這個嶄新的知識經濟社會,全球各國都在研究、尋求、探討這場偉大變革的巨大價值和可能產生的社會危機,不管怎樣,正像工業文明降臨一樣,信息文明和知識文明的來臨,勢必將徹底改變整個人類的命運。
知識經濟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一個引人注目的新趨勢。所謂"知識經濟一體化"是指知識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交融、相互包含的過程,隨著知識的經濟功能日益增大,經濟的知識取向也日益強烈,二者的進程也達到相當高度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作為結果,它是"知識的經濟化"和"經濟的知識化"這兩種趨勢的合流,知識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和知識發展的新現象、新趨勢。其包含以下內容:
(一)知識經濟化
知識經濟化一方麵指知識因素以越來越多的種類和越來越高的程度參與並融入經濟活動的過程,另一方麵又指這種參與融彙的結果。隻有當這種過程非常發達,其結果達到相當高度時,才能認為此種知識已經"經濟化"了。
知識的"經濟化"程度可以用知識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來衡量。知識產業是新一代生產力的重要表現,是現代產業結構中的新興產業。
知識在其發展過程中日益生長出大經濟因子,不斷地向經濟生活領域全方位地交叉生長,致使在知識現象中的經濟含量日益突出,日見明顯,在大知識的層次上,形成了廣泛的知識的經濟現象。
(二)經濟知識化
經濟的知識化是指經濟過程及其結果的知識取向越增強,知識含量越提高的曆史趨勢,是經濟的知識含量達到相當高度的結果。
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日益生長出大知識因子,不斷地向文化知識生活領域全方位地交叉拓展,致使大經濟現象中的知識含量日益突出,日見明顯,在大經濟層次上,形成了廣泛的經濟知識現象。比如,商品的裝潢、包裝、設計和商品的推廣、促銷、宣傳、廣告等,在傳統的意義上是單純的商品經濟現象,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生長出了裝飾文化、設計文化、廣告文化、CI形象文化等等,這就使得商品經濟的知識含量、知識附加值構成了商品的關鍵價值成分,出現了知識化的商品產業群。
(三)知識產業化
知識與經濟在其共同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知識經濟化、經濟知識化的不斷發展、交叉生長,出現了一體化、複合化的新趨勢,形成了知識經濟一體化的知識產業。經濟領域出現了知識產業群,文化領域出現了商品產業群,這一新興的知識產業現象是人類文化、經濟生活全方位進步的結果,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增長的結晶,是在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經濟升華、知識物化的結果。知識產業化是文化、精神、創意的物化;是商品、經濟、產業的升華和理念化。
知識產業化的突出表現之一是20世紀迅猛興起的國際文化旅遊浪潮。這是文化、知識物業、產業與商品貿易和旅遊的統一,是文化、知識旅遊與工商業的三位一體。是知識物化、商業理念化的最佳結合。
當然,知識產業化還突出地表現為知識產業、教育產業、信息產業、設計產業、創意產業、策劃產業等一係列知識產業群的興起。在第一產業(農業、牧業、漁業、林業等)經濟學,第二產業(工業、能源、材料、製造業)經濟學,第三產業(服務、信息、消費、通訊業等)經濟學之外,萌發出新的產業經濟學,它以文化、腦業、知識、人才、信息、科技、創意構成自己的最基本的經濟要素。
總之,知識經濟一體化就是文化、知識經濟的雙向運動和交叉生長,就是知識的產業化。是知識經濟化、經濟知識化、知識經濟複合化、共同化的新趨勢、大趨勢。
第二章 智能化:人的智能與機器智能的互補
知識經濟時代實質上就是一個智能社會,而社會智能化是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即由工廠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和家庭自動化走向工廠智能化、辦公室智能化和家庭智能化。然而,這隻是社會智能化的一個重要方麵,要實現社會全麵智能化,還必須使農業的生產與管理智能化,使城鄉一體化、智能化。
隨著計算機向智能機發展,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必然要發展為智能機集成製造係統,成為真正的智能製造係統。目前,一般是實現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的智能化,即將人工智能技術、專家係統、智能機器人運用於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使之成為智能化的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這樣的製造係統,也是一種智能製造係統,其核心是智能加工中心。
早在20世紀80年代,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便開始研建智能加工工作站。智能加工工作站的核心就是一台立式加工中心,智能體現在為該加工中心擴展了一係列係統,用以實現感知、判斷、決策和控製,從而實現對噴氣發動機零件的智能加工。
智能加工工作站的子係統有工藝規劃智能子係統、裝夾專家係統、切削工藝專家係統、感知專家係統。它接受計算機輔助設計的信息,自動實現特征提取、工藝決策、裝夾、加工和加工過程監視。該項目的研究重點主要在工藝規劃層,對加工過程的監控研究不足,隻能顯示一些切削過程信息,還不能進行異常診斷和自動控製。
80年代末,賴特和伯恩采用擬人化的方法將智能機床製成能模仿熟練機械師技能的加工機器,根據給定的輸入,自動完成加工任務,並輸出所希望的產品。
智能機床具有目標理解、信息感知、通信、適應控製等功能。格林菲爾德等人提出在未來環境中自治與開放係統機床的概念,認為在未來的先進製造係統中,加工機床應是自治的和開放的。作為實驗原型,他們研製了以一台立式加工中心為主的智能機床。
為達到自治性,給加工中心配置了機器人、測量頭、視覺係統、靈巧機械手等裝置;為達到開放性,用開放體係結構的工作站計算機和標準軟件,實現對加工中心及其附加裝置的智能控製。
由此看到,人們正在努力研製智能加工機器,設計未來工廠,創造未來的智能工廠,最終實現工廠智能化。
90年代初期,日本通產省就提出稱之為"智能製造係統"研究的10年計劃,並投入實施。這是一項耗資10億美元的設計未來工廠的國際研究計劃,為此,日本政府邀請世界各地精通機器人和有關製造技術的專家參加,以便找到辦法把一些新出現的高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同具有視覺和觸覺功能的機器人結合起來,最終創建出智能工廠的雛型。
智能製造係統的進一步發展,使未來工廠不僅可以實現製造係統的自優化,還有自主的機床係統,自我管理,依據任務組合加工過程。多功能集成工廠是未來工廠的又一模式,以滿足消費者對某種產品的多功能需求。例如,現在需要一種將汽車、船舶和飛機的功能集合於一身的產品,於是該工廠負責設計,並通過計算機網絡各有關廠家分工製造,最後又由該廠總裝。這樣,可以發揮專業廠家的優勢,自己投資少,效率高,還有很大的靈活性。
未來工業不僅能實現智能化,而且農業生產也能智能化,隻要農業生產能像工業生產那樣,也可以由自動控製進入智能控製,就能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已經出現的植物工廠,就是走向智能化的一條途徑。
植物工廠同露天栽培的傳統型農業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形態。像生產工業產品那樣有計劃地生產農業產品。植物工廠展示了農業工廠化,進而智能化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