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出奇製勝謀高利
1、獨樹一幟,脫穎而出
在當今的世界市場上,據說存在著30多萬種商品。可以說,凡是一種商品經營者越多,因受市場容量所限,必然會出現"僧多粥少"的現象,市場競爭就越激烈。隨之而來的是,競爭者因相互掣肘,力量抵消而經營目的難以如願。相反,別出心裁、獨樹一幟的產品,競爭者沒有或極少,經營者可專心致誌地將力氣和本錢花在產品本身,減少在行銷競爭上的開支,因而經營者賺錢容易,賺多少無人知。如在20世紀60年代剛由日本廠商推出的微型計算器,每個售價200美元,而過了幾年後,降至每個10多美元,到80年代以後,每個降到2美元左右。為什麼售價會懸殊那麼大呢?60年代時,因微型計算器剛問世,經營者獨樹一幟,後來競爭者多了,為了競爭而從價格上做文章。事實上,簡單的微型計算器每個售價2美元仍有利可圖。可見,它獨樹一幟時售價是現在的100倍之多,經營者的利潤多麼豐厚!難怪世界上那麼多的富豪僅僅用幾年時間,就從一個窮光蛋暴發起來。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成功的企業經營者都善於使自己的產品獨樹一幟,或起碼另具特色,使自己的產品在與同行的競爭中占有較多的優勢。據統計,曾占據世界出口總值第一位的德國,其每年出口的4000億美元中,有一半以上的產品是獨具特色的。日本企業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從跟隨別國產品起步,逐步走上改進別人產品之路,從80年代起,他們則走獨創之道。日本企業生產的產品,一旦發現有別人隨後而趕,他們則立即另辟蹊徑,與後隨者拉開距離,從中贏得新的特色。如電視機這種產品,在70年代初,日本是以生產黑白電視機為主的。到70年代中期,中國台灣、韓國等的黑白電視機上市了,日本的企業便改以生產彩色電視機為主,又處於獨特優勢。以後,別的國家和地區亦大量生產彩色電視機,日本的幾大電器公司卻又以遙控的、大熒幕的、方角的獨特彩電處於領先。現在,日本又以生產高清晰、麗音等彩電與眾不同。就是這樣,日本企業通過獨樹一幟的競爭策略,贏得比別人更高的盈利和更大的市場。
所謂獨樹一幟的產品,絕非是絕無僅有的意思,隻不過是某方麵獨特,或某一時期暫為獨特而已。總之,是相對而言。所有獨樹一幟的產品,幾乎都是別的物質的派生物,經營者使用已有的物品使之延伸、改革,使之以另一麵孔出現,滿足市場新的需求。
在琳琅滿目的商品市場裏,特別是在同行業的產品行列中,經營者要在產品的功能、形式和行銷策略上創造出與眾不同之處,並要優於同類者。如深圳市一家電腦公司,開發出一種電腦打字機,它可以打出中文、德文、俄文、英文等四種文字,功能比別的打字機隻能打出一種文字優勝得多,在1993年屬獨出心裁的產品,售價比同行業單一文字打字機高出一倍,卻非常暢銷。又如日本研製的無電池模擬石英手表,戴1天可貯存3天能量,最多可貯存10天的能量,若10天未帶,手表背後有1根"棒"(激勵器)能自行啟動。這種手表的原理主要在擺動錘的結構,它是根據楓樹種子傳送機的開關設計的,戴表者的運動都會產生它走動所需的能量。這種手表跳出了石英電子手表需要配置電池的局限,構思獨到,今後可能成為手表市場的主導產品,日本的獨出心裁的製造者將會獨得市場之利。
另外,在經營活動中,要開發出最先進和獨出心裁的產品,作為一般小企業是相當困難的,因為資金和技術及人才不允許。但是,經營者(哪怕是個體小企業)可以設法尋找別人未發覺的產品開拓特定的市場。如有的企業根據國內當前供電不足,時常會出現停電現象,設計出一種"應急燈",結果大受歡迎。又如在80年代末,當時的空調機尚未普及,順德市某企業開發出一種"空調蚊帳"(事實上是把一台小型風扇安裝在蚊帳頂上),在我國南方地區成為搶手貨。又如有企業開發出一種蓄電池電燈,它在偏僻山區大受歡迎,因為那裏有不少地方還未通電。
獨辟蹊徑是脫穎而出的好策略。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提高。精明的企業家十分善於把科技及時轉變為生產力,使之成為商品。如美國吉利公司不惜投入2億美元資金,把感應新技術用到其經營的剃須刀上。長期以來,剃須刀沒有感應技術裝置,常會剃破皮肉。自從安裝了感應技術後,刀片承托在高靈敏彈簧上,可隨著人的臉部曲線變化起伏,自動調整角度,達到密貼、順滑、安全的剃須效果。這一獨有的創新,不僅使吉利公司賺得了比投入多得多的專利費,還使該公司的產品暢銷世界各地,贏利50億美元。
善於運用與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一種揚己之長的經營術。眾所周知,各地區乃至各個企業都會有其所長,在企業經營中充分發揮本地、本企業之長,這是別地和別企業無法攀比的。所謂"長",一般指天然條件或曆史形成的,並具有影響的。如廣西桂林的山水,幽美秀麗,有"甲天下"之譽,把那裏發展成為旅遊區,那是大有經營前途的。又如汕頭的抽紗業,集潮汕地區傳統文化、工藝、技巧之大成,融當地人民勤勞智慧於一體,長期從事大眾化的民間刺繡業務,充分發揮這種獨厚的條件,別人是無法與之匹敵的。當然,各地和各企業要善於運用本地的"獨厚",善於用不同方式去開發,才能發揮獨特作用。
美國巨富亞默爾堪稱"獨樹一幟"暴富的典範。
少年的亞默爾,因家境不佳,從小輟學跟著家人務農。17歲那年,他被全國的淘金熱所席卷,曆盡辛苦來到加州,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
千千萬萬的人從各地來到加利福尼亞州淘金,他們在山裏晝夜工作,挖山不止,出力出汗,其艱辛情形可想而知。特別是在炎熱的夏日,驕陽似火,更是不堪忍受。再加上那時加州山區尚未開發,水源奇缺,尋找金礦的人最感痛苦的就是沒有水喝。平時,許多人都說,要是有壺涼水,我願給他一塊黃金。
亞默爾於是想,要是自己經營涼水,會比淘金者賺得多。於是,他到處尋找水源,別人用鐵鍬挖掘金礦,他卻用鐵鍬挖掘水源。
同他一道來加州淘金的夥伴們看見亞默爾如此舉動,笑他發了瘋,有的幹脆質問他:"我們不遠萬裏來這裏,花了路費,受盡艱辛,目的是尋找金礦,想賺點錢,你卻不找金礦而找水,究竟是金子值錢還是水值錢?我看你連回家的路費也找不著!"
亞默爾不管各種非議,他認為,那麼多人在挖金,找著金子的人不多。相反,這裏有那麼多的需要涼水的淘金者,卻沒有人經營涼水。隻要有水,定可賺錢。隨大流者,取不到突出成果;獨辟蹊徑者,成效可獨享。亞默爾本著這種"反潮流的經營思想",從淘金的大潮中退出來,走了個與眾相反的方向,一鍬一鍬挖掘水渠,他終於把找到水源通過自己挖的水渠,把泉水引到淘金工地的水池,經過細沙過濾,變成清涼可口的飲用水。
他把一擔擔的涼水挑到工地去,那些唇焦口幹的淘金者蜂擁而來,一塊塊金幣投入亞默爾的腰包。一兩年的功夫,他賺到的金幣就比那些辛辛苦苦的淘金者不知多了多少倍,成為有一定實力的小財主,為今後成為大富豪打下了基礎。
和亞默爾同工異曲的另一個故事,是李威·斯達斯的故事。這位原籍普魯士的青年,隨著淘金大軍來到了舊金山。然而,很有經營眼光的李威,到了淘金工地參加了短短一段時間淘金後,卻"反潮流"走自己的路。
李威看見川流不息的人群來這裏淘金,這裏自然形成一個大市場,自己如能為他們提供商品,會更實惠,賺錢更穩。於是,他將帶去的一點路費和夥食費作為資本,開設一間小商店,專賣一些日用品,包括一些露營用的帳篷和用作馬車車篷的帆布。果然生意不錯,賺了些錢。
有一天,有位淘金者來李威·斯達斯的商店買東西時說:"唉,我們整天爬山搬石,這些棉布服裝很快被磨爛了,要是你能用你的帳篷帆布做成服裝,估計會耐用得多。"
李威聽了這位淘金者的話,覺得很有道理,這千千萬萬的淘金者每人買一套這樣的服裝,生意就不得了。於是,他將自己的帳篷帆布試製成幾套服裝,果然被淘金者以高價搶購一空。李威接著向帆布商購入大量帆布,請了服裝廠按他的設計縫製成服裝。這些大批生產的帆布服裝還增設了幾個口袋,便於淘金者放些錘子、鉗子等工具和存放金礦石。
由於這種帆布服裝耐磨耐穿,並有各種便於存放工具和礦石的口袋,比棉布工作服優勝得多,故大受淘金者歡迎。李威不斷擴大生產亦滿足不了需求,他三兩年時間就發了大財。
李威·斯達斯乘勝前進,他在舊金山開設了專門縫製淘金者穿用的服裝廠和零售店,並成立"李威·斯達斯公司"。服裝廠成立以後,李威組織專門技術員對礦工們的勞動特點進行調查研究,不斷改進褲子的樣式。例如臀部的褲袋,從原來的縫製改為用金屬釘釘牢,因礦工經常把樣品礦石放進褲袋,用線縫易於裂開。扣子則用銅與鋅合金,重要的部分還用皮革鑲邊。後來,又將帆布改用法國尼姆產的畢嘰布做原料,使褲子更緊身和柔軟。